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北美春秋:悼念冯绮璋老师

── 黄吉生 ──


爱好阅读文艺作品的《南洋商报》的读者,相信对沈安琳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她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长达50年期间,在《南洋商报》的多个副刊发表不少作品。1999年她选出部分发表过的作品,归并为3本一套的书:《自由的召唤》、《难忘的旅程》和《一串情谊》。用她的话来说:“给我的亲朋戚友阅读欣赏,让自己回味,岂不也是一件乐事?”文坛名家姚拓、黄润岳和永乐多斯分别为3本书写序。

沈安琳原名冯绮璋,1926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复旦大学肄业。1948年随夫婿叶汉秋老师南来,定居于居銮。1949—1971年从事教育工作,桃李遍天下。1957年我到峇株华中读初中一,冯、叶两位老师也在那年到华中任教,冯老师担任我那一班的华文老师。

是我写作启蒙老师

冯老师讲书很生动,改作文又很细心,每篇作文都有评语,对我诸多鼓励,可说是我的写作启蒙老师。第二年冯老师不教我华文,我将我试写的一篇小说请她修改,她花了整晚的时间替我修改了。事后回想,那时冯老师白天教书,晚上改作业,还要照顾3个幼小的孩子,我这样去剥夺她的休息时间,真是不应该。她对学生的这分爱心,令我毕生难忘。

1984至1995年,冯老师为吉隆坡马来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编写华文教科书。引用她的上司姚拓的话:“她在学校教书时认真负责而充满爱心,由她的学生们……,今日对她的尊崇和敬爱上,可以看出她的博爱和专业的精神。她在我们出版社工作的时候,不但负责认真,而且专一和细心,为了一篇课文的校订和修饰,她可以一个人通宵达旦不停地工作。”

1962年杪我高中毕业后离开华中,和冯老师失去联系。1992年我在〈商余〉发表一篇题名《笔耕路上的良师》的文章,提到冯老师当年替我改作文的往事。冯老师读了,即刻给我写了一封信,托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她的老同事黄润岳校长转来。信里有这么几句:“我教你的华文科,也不过短短的一二年,事隔30多载,你仍会记得这个垂老的我,真使我热泪盈眶……。”我们又联系上了。

1995年我回马新参加同学聚会并出版拙作《从云南园到加拿大》。冯老师除了在《南洋商报》的〈商余〉版写了一篇推荐文字外,还要向我购买10本表示支持,我不肯收她的钱,她将书钱用我的名义捐给了母校。1999年她出书了,我终于有了回报的机会。

1998年冯、叶老师来加拿大探望孩子,曾在舍下小住几日,真是难得的聚会。

我在商报发表的文章,冯老师读了,都会剪下并写下几句评语然后寄给我。有赞赏,也有批评,如此良师,世上绝无仅有;我下笔为文时,会加倍用心。

老师为学生庆生

2001年年中,住在新加坡的南大校友锺振智夫妇开车载我到居銮拜访冯、叶老师。他们记起那年是我60虚岁,特地请我们到餐馆吃饭,还叫了长寿面,为我庆生。老师为学生庆生,真叫我不好意思。

叶老师于2004年过世,对冯老师是个很大的打击。她在新加坡的儿女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居銮生活,2005年将她接去新加坡,共享天伦之乐。

2006年7月1日是冯老师的80大寿,她在加拿大的两个儿子也回去新加坡为她祝寿。全部儿女、孙儿女齐聚,该是她最高兴的一天。我托她女儿帮我买果篮和鲜花当生日礼物,想打个电话祝寿,一直打不通,原来他们出外庆祝,忙了一天,到晚上冯老师还打电话来道谢。

最近几年,我每年都回马新探望亲人,每次都会去探望冯老师。自从2006年杪她跌了一跤,伤到臀骨,从此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健康大不如前。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路,但在4月26日接到冯老师过世的消息时,还是吃了一惊,因为去年12月我还见过她呢。相信认识冯老师的人,都会为她的去世而难过。

愿冯老师安息。

(按):原稿刊载于2009-8-21《南洋商报·商余》。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8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28, 2009
2009年8月2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28,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