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陈六使与南洋大学

── 陶恒生 ──


  上世纪50至70年代,东南亚曾经出现过一所以华文为教学媒介的大学,它是南洋各界华侨集体募资、倾力筑造的高等学府,为千千万万的华裔子弟提供了良好的升学机会,更为南洋华人社会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它本应得到所有爱护中华文化的人们的支援与呵护,然而很不幸,它的生命是坎坷而短暂的,25年的跌宕起伏,终因不胜政治压力而默然倒下,留给後世无穷的追思和惋惜——这就是南洋华侨先贤陈六使创办的南洋大学。

胶园工人出身的陈六使

clsynydx1.jpg  南洋华人领袖、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企业家陈六使(1897-1972)(图①),原籍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幼年就读于村中集美小学,19岁随胞兄陈文确南渡马来亚谋生,在乡长陈嘉庚的谦益橡胶公司当胶园工人,後调至新加坡橡胶工厂任文员学习买卖。1924年,27岁的陈六使已经熟谙橡胶技术及经营业务,遂离开陈嘉庚自立门户,与兄文确合创益和橡胶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分支机构遍及马来亚、泰国、印尼、越南等地。除橡胶外,陈六使投资保险、银行、造纸、水泥等,成为东南亚著名的华人企业家与侨商领袖。他还担任陈嘉庚创办于1924年的《南洋商报》董事长多年,1983年《南洋商报》在新加坡政府的压力之下与另一大报《星洲日报》合并,即今天的《联合早报》。

  英国人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建立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基地。1824年把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地合组为“海峡殖民地”,由英人总督统治。殖民政府的文官及教育系统完全沿用英国制度,因此政府公务员、学校校长教员、洋行职员等,除了高级官员及主管是英国人外,其他中低层职位几乎都由受英文教育的华人,以及一些来自印度或锡兰的英籍子民担任。

  1860年,来自中国福建的移民成立新加坡福建会馆,1906年开始兴办第一间华文学校供华人子弟就读。1950年,新加坡、马来亚唯一的大学马来亚大学成立,陈六使慨捐建校基金叻币30万元,但是华校中学的毕业生却没有资格报考。读中文学校的华人子弟在新、马没有地位,进不了政府机构和洋行,找不到好的工作,他们被读英文说英语、具有强烈优越感的英文学校毕业生所歧视。

  陈六使有鉴於华文中学毕业生升学无门,华校子弟全然被摒弃于主流社会之外,乃于1953年1月在福建会馆执监委联席会议上提议创办华文大学。他率先捐献叻币500万元(按当时的汇率约美金200万),号召华人社会以自己的人力物力,创办一所自己的高等学府。他并以福建会馆主席的身份,承诺捐出面积520英亩的大片会馆土地,作为建校之用。福建会馆常委李光前也慨允认捐实收捐款总额百分之三十。

  陈、李二氏登高一呼,得到全侨社会热烈响应,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马华商联会带头公开支援建校的各种社团达279家。二月,建校筹备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定名大学为“南洋大学”,并邀请学者及文化界人士共同筹划建校事宜。新加坡、马来亚各界呼吁捐款建校的运动随即展开,华侨居民们无不慷慨解囊,大小捐款源源而来。打工的老百姓捐出一日所得,街市小贩们更发动各种“义卖”活动:三轮车“义踏”(图②)、的士(计程车)“义驶”、理发师“义剪”(图③)、大排档“义炒”等等,收下的义款虽然是些零星小钞,却是积少成多,众志成城,而这些义举更刺激带动了大商号、富裕人家更多的捐献。

clsynydx2.jpg clsynydx3.jpg

  5月5日,南洋大学以“南洋大学有限公司”的名义正式获得英国殖民政府准许注册,取得法人地位,随即成立“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推举陈六使任主席。7月26日,南洋大学正式在福建会馆赠地“云南园”举行奠基典礼(图④)。陈六使在典礼上慷慨发言道:“我们是在这块荒地上播下文化的种子,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将与日月同光,天地共存。……华人曾有自己的文化,绝对不能被淘汰。否则身为华人而无华人的文化,虽仍然为华人而不知自己的文化,这种人我们实不知何以名之!”他後来尝说:“余一久居海外之商人耳,于新马而言财富,充其量试忝列丙与丁间,乃窃不自揆,仍然倡办大学,是何异一篑之士妄求为九仞之山?余之胆所以如此其大者,盖借我三百余万华人之胆耳,余之志所以如此其坚者,盖持我三百多万华人之志以为志耳。”壮哉斯言!

clsynydx4.jpg

敦聘林语堂出任校长

  为了把南大办成东南亚第一流的华文大学,南大执委会决定向国外敦聘第一流的教育家出任校长。执委会敦请前北大校长胡适及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均未能成功,最後请到了在美国办《天风》杂志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林博士是闽南人,早年曾在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当过教授和文科主任,因此与南洋福建华侨颇有渊源。林博士受聘後立即在美国网罗了一批教授和管理人员共11人(包括黎东方博士、熊式一博士、胡博渊博士、严文郁博士等)欣然就道,前来新加坡上任。

  1954年10月2日,林语堂一行人抵达新加坡,受到侨界的热烈欢迎。第二天,由陈六使、连瀛洲、高德根等华侨领袖陪同,在中华总商会举行记者会,宣布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和方针。

  林校长带来的创校精神和计划,的确是办理一流大学所必备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环境里,他的期望与南洋华侨们的单纯想法存在着先天的差异。首先,在落实建校项目的顺序上,便发生歧见。林语堂主张在开学前必须购备大量图书及器材以建立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切不可因陋就简,草草开课,否则南大将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学校;南洋诸公则辩称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妨边开课边建设。其次,林语堂到任时校舍已经开始兴建,他发现校园布置和校舍功能的设计,与理想相去甚远,事前既无人征求他的意见,事後也竟无置喙的余地。尤其对於校舍未经他规划即径行发包,而包商又是执委会中人,十分不满。

  南洋华侨对於林语堂博士以及随他而来的教授们崇敬有加,视之犹如神仙下凡。他们很难了解为何办一间大学,还有比老师教课学生上课更重要的事要先做。更没想到用那一点一滴捐来的钱所建的校舍,竟得不到这批国外学者专家之一顾。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林语堂开办大学的出发点是纯学术的,他颇不屑于商人出身的执委们的一些行事作风。另一方面,华侨们办大学的目的是现实的,他们急於打开高中学生升学之门,以商人的立场自然也考虑到大学办成後的周边附加价值,例如带动附近市面繁荣,土地增值等。

  这种理念的分歧,在林语堂向执委会提出第一年需叻币一千万元的建校预算额度後,达到高峰。1955年2月17日,执委会开会讨论这份预算,认为金额超过预期一倍,要求删减。林语堂则坚持必须按预算执行,增加预算乃是执委会的责任。这些大小争执,逐渐从会议室内的争论延伸到媒体上的互相攻击,更进而形成林、陈之间的对立。3月25日,陈六使在执委会上坦承折冲失败。4月3日,林语堂宣布辞职,并要求结算他及他带来的教职员三年聘约的全部薪金。陈六使自己支付了这笔钜款,并未动用华侨捐献的南大建校基金。4月17日,林语堂一行离新返美。

南大开课,华生升学有门

  风波既过,大学先修班于1955年6月开课。1956年3月15日,南洋大学正式开学,入学新生584名,分别就读于文学、理学、商学三院,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陈六使在开学典礼上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宣告:“今天是海外华人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数百年前华侨南渡,经历无数的折磨与苦难,终於凭本身的力量与奋斗,今日建立起一间大学。”

  然而好事终归多磨,这年5月2日,新加坡教育部指出南洋大学没有法定权力颁发大学学位。虽然如此,南大校园内的各种建校活动并未稍歇。

  1958年初,第一期新校舍全部落成,大学的图书馆大楼采用中国宫殿式的设计,红柱白墙,充分显现海外华侨对於中华文化的尊崇与向往。3月30日举行开幕典礼,陈六使与当时的新加坡总督顾德爵士共同为南洋大学落成纪念碑主持揭幕。

  1959年初,新加坡政府下令成立一个名为“白里斯葛评议委员会”的五人小组来南大考察,就大学的组织、行政、课程、教职员、考试、学生生活等提出评估和建议。五位委员为西澳大学白里斯葛教授、哈佛大学教授洪煨莲、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胡恩威、菲律宾东方大学教授谢玉铭。

  也就在这一年,新加坡立法议会大选,人民行动党大胜。6月3日,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政府总理。7月22日,政府发表白里斯葛报告书,建议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第二天,政府委派魏雅聆医生组成另一个检讨委员会以评估白里斯葛报告书。11月,魏雅聆报告书出炉,对南大提出诸多负面批评。12月31日,南大秘书长潘受辞职。

  1960年2月9日,政府正式发表魏雅聆报告书,建议重组及改进南洋大学,包括由一个临时理事会接管南大,解散执委会与行政委员会,撤销南洋大学有限公司……从此,政府当局与南大之间为了学位问题,发生纠葛不断的争议。

  4月2日,南大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毕业生共437名。陈六使在典礼上致词说:“俗语说:万事起头难。试翻翻世界各大学历史,有哪几间比我们南大的产生,遭遇更多的障碍与困难?又有哪几间的起头,比我们南大起得更稳健、发展得更迅速?……南大初办期间,能达到这种境地,是值得欣慰的。”

  1962年,第一届南大理事会成立。全体理事公推陈六使为理事会主席。

  1963年,入学新生增至2324名。9月,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再获大胜。9月22日,陈六使因个人政党理念及学生选举倾向问题,于选举结束第二天,被政府吊销公民权。陈六使随即以“建校已成,年事已高”为由请辞理事会主席。

心力交瘁,六使含恨弃世

  在陈六使担任南大理事会主席的12年间,对於校舍建筑、师资聘请、图书仪器之添购、教学品质之提升、学生学位之争取、校园福利之增进等方面,无不为学校的发展与前景竭尽心力。然而他的去职,多少还是与政府当局对华文教育的态度有关。

  李光耀执政期间,始终怀疑说华语或方言的群体都是“投身於共产主义”者。在他眼中,陈六使“没有受过教育,是个家财万贯的树胶商人,他大力维护华族语文和教育,而且独自捐献的钱最多,在新加坡创办了一所大学,让整个东南亚的华校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很仰慕新中国,只要共产党人不损害他的利益,他愿意同他们打交道。”至於取消陈六使的公民权一事,李光耀坦率地说:“我们知道,陈六使这么做会更方便马共利用南大作为滋生地。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条件加以干预,除非付出高昂的政治代价。我也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时机到来我会对付陈六使的。”(以上摘录自1998年版《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页454、247、382-383)

  1972年9月11日淩晨,陈六使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加东寓所,享年76岁。15日出殡,参加执绋的南大学生与各界人士达七千余人。

  1974年6月15日,南洋大学在校园举行安置陈六使纪念铜像典礼,陈氏家属即席捐献南大新币50万元,充作陈六使奖学基金。

  1980年夏季,新加坡政府下令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大学,这所屹立於东南亚25年,为南洋华侨造就无数子弟的华文最高学府,就此走进历史。

  1981年,南洋理工学院在南大原校址成立。1991年,此校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仍然简称“南大”。

(原载2010年11月21日《文汇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0年11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8, 2010
2019年10月2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28,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