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华校会考沧桑史

── 林连玉 ──
1959-8-27


  马来亚华校会考,是由民办而归由官办。由小学而牵连中学。其所以由民办归由官办,原来含有一重政治的意味,并不是为着教育的。

  最初,雪兰莪州有两个民间团体,主办小规模的小学会考。一个是巴生树胶公会,一个是吉隆坡福建会馆。巴生树胶公会,从会员树胶买卖中,抽收捐款,经济充裕,诺位董事,热心教育,把这项捐款,津贴巴生县属12间华校。为着鼓励教与学的努力,年年都有举行会考,请视学官担任命题,阅卷,及监考等工作。吉隆坡福建会馆所主持的会考,只有属下国民学校,中华女校,文良港中华小学3间。命题阅卷及监考,是聘请教育界名流担任的。我就曾一度被邀参加命题及阅卷的工作。到底这两个小规模的会考,始于何时?止于何年?谁先?谁后?已经难于考证了。

  民办的会考,怎样归由官办?何以此中竟有政治的意味?这就要谈到吉隆坡第一任领事吕予勤先生了。中国在吉隆坡设立领事馆,似是开始于1934年,首位领事吕子勤。这位吕领事,少年英俊,关心侨教、喜欢和教育界人士交游。他认为像巴生及吉隆坡这两个小规模的会考,可以对于教与学有所促进,极有意义。不过花了双重的人力物力,所影响的范围那么狭小,实在可惜,最好由华校人士,联合起来,举办全雪兰莪州华校小学毕业会考,那就意义更加重大了。于是经过吕领事的多方鼓励,当地几位教育界著名人士,举行两次座谈会,就决定于1935年年假时,主办破天荒的雪兰莪州华校小学毕业会考。并且选出委员,组织筹备委员会,负责筹备的工作。到了7月,各项均已就绪,无疑的,雪州华校小学会考,必然实现了。

  可是殖民地政府,对于这件事极不满意,认为雪州华校小学所以要毕业会考,是由于中国领事鼓励而促成的,有损害当地的教育权。曾由视学官出面,向诸位筹备委员施行压力,要他们停止工作。殊不知诸位筹备委员,以为事关促进教育,并非犯法,毅然决然,加以拒绝。于是殖民地政府,遂于8月底,突然宣布将由政府负责主办华校中小学的毕业会考。其地域包括新加坡。中小学生同时同场举行。考试的科目,中小学都是华文(当时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英文、数学、及史地四科。以50分为及格,75分为优等。华文科必须及格,其它三科中有两科及格的也算及格。凡会考及格的,政府即给予一项证明书。当时华校有春季及秋季始业的学生,政府准许初中三年上学期的学生,参加会考。这么一来,所有的华校都要准备参加政府的会考。雪州教育界人士所筹备的,不得不停止了。

  从这事实看来,可知殖民地政府,1935年所以要举行华校毕业会考,乃是基于政治的意味,与中国领事争夺教育权,并不是为着促进教育呢。

  自此以后,星马两地的华校,每年都有一度毕业会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来亚沦陷为止。

  1945年9月,日军投降,马来亚光复了,华校陆续复课,但经过一场战争的破坏,一切因陋就简,未上轨道,因此1946年,未曾举行会考。

  1947年华校中学毕业生会考,恢复举行。这一届,有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只有槟城钟灵中学,及吉隆坡中华中学,两校合计与考生,只有四十多人。这一项事实,后来曾被所谓教育阁员拿督都拉辛甘,扩为口赏,在殖民地立法会上,大放厥词,说什么只有数十名学生,不配侈谈发扬民族文化。

  至于小学毕业生,直至1956年,根据那昔报告书,始有升中学的考试。

  自1935年至1951年共会考13届,(中间除去4年)所有试卷,均由教育局人员负责评阅。因为毕业生不多,以全马教育局的人力,原是足可应付的。可是战后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日进千里,毕业生的数目,年年增加。到了1951年,已有两千多人,依照调查统计的指示,1952年,又突破四千人的大关,教育局人员,感觉应付不来了。教育部乃依照剑桥考试的成例,开始向与考生征收报名费,请外间人士,担任评阅试卷的工作。以报名费作为评阅的酬劳,高中每卷七角五分,初中每卷五角。

  1952年,教育部有意规定初中毕业会考及格的学生,始可升入高中肄业。以此项意见,征询于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及星洲华校联合会,两大教育团体。

  星洲华校联合会,因为自成一个单位,处事便利,得到政府的咨询,立即开会研讨,结果向星洲教育局提呈两点意见:

  一,华校中学毕业会考,由政府印便试卷,分发各校,自行考试,自行评阅,然后将成绩向教育局报告。
  二,以会考的成绩占60巴仙,学校自己考试的成绩占40巴仙,作为学生的毕业成绩。

  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因为属下有17个分会,必须集思广益,所以较迟向教育部提出意见。当时吉隆坡华校教师会的主张是,废除初中会考。所持的理由是,初中毕业,乃中等教育中间的小结束,并非全阶段的完成,所以不需要会考。举例说:譬如剑桥文凭,原有八号班的考试,现在已经废止了。

  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主张,为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理事会所接受,于是教总便正式向教育部提议,废除初中会考。

  这么一来,星马两大教育团体,对于会考的意见,显然分歧了。星洲华校联合会,重新召集会议,从事检讨,他们修正的意见就是:『初中会考,应该废除。如果政府不肯废除,就支持他们原来的建议。』

  1952年,是马来亚改编华校教科书开始的一年,星洲华校联合会有六位代表参加(庄竹林、郑安仑、林耀祥、许锺佑、杨瑞初、高鸿铿)。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吉隆坡开会一次,有时候,一连两天。有时候,一连三天。联合邦教总,趁着这项便利,就授我全权,跟他们联络。希望有关华文教育问题,星马两大教育团体,能够意见一致。我和他们谈了几次,关于初中会考问题,应该废除的意见,虽然一致了。但当政府不肯废除时,他们主张,维持他们的原建议。我主张,会考只作为测睑性质,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及升学。结果,寻不出折衷的方案,只好作罢。

  以后,星洲政府宣布自1952年起废除华校初中会考。本是联邦教总的意见,却在星洲实现了。反之,联合邦的初中会考乃被继续执行。主要原因,是联合邦教育部,接纳教总的意见,初中会考作为测验性质,不影响学生的毕业及升学。

  依照1960年达立报告书的建议,以后不为独立中学举行会考。那么,华校会考的历史,自1935年起至1962年止,历时28年,中间除去4年,共举行24届。前13届不收任何费用,后11届要收报名费。

  有关华校会考,尚有数事,应该附记如下:

  (一) 会考及格的学生,联合邦教育部发给一张证明书,这张证明书,并未说明有何用处?可以说是本来未有价值的。后来虽然作为:(A)高师入学的资格,(B)日间师训入学资格,(C)有意作为薪水标准资格。但都是政府于遇到困难时,勉强寻来的根据,不是发给证件最初的本意。

  (二) 因为会考属于测验性质,并不影响毕业及升学,学生本可自由参加的,而教育局却迫令学校当局,必须把在籍的毕业生全部报名,因此厌倦会考的学生,发生反感。1951年,星洲的与考生,发生缴交白卷的大风波。

  (三) 最初几届会考的成绩,一经发表,报纸便大事宣传,不惜花费精神,统计某校与考生若干名,及格率若干巴仙,优良的成绩,谁占第一位?谁占第二位?这么一来,有些学校,固然不为所动,有些学校,就大量牺牲二年级学生升级的机会,以求会考成绩的优异。譬如:A,把全班学生英文科的学年总平均,一律强扣20分,使原来及格的,变成不及格。B,学校留级的标准原是英文及数学两科都不及格的,而事实上,不论任何一科不及格的,都予留级。像这样的做法,当然是不合理的。据我所知,有一间学校,初中二年级,原有五十四名的学生,到得会考时,只剩下十八名,被淘汰的竟达三分之二了。

  (四) 在第二次大战以前,采用旧式的百分比记分法,以50分为及格,75分为优等。战后首数年,倘是如此。以后就采用新的计分法,把全数的总成绩,先求中数,然后分段列为ABCD等级。这种记分法,及格点并不固定了,20分可以及格,60分的也可以不及格。比较合于人类智能分配的法则。

  (五) 曾经有一次,代数命题错误,有一题得不到答案。又有一次,以郁达夫的金缕曲,命学生翻译,可是一阕词中,竟然错了三个字,最重要的是把『发了』写为『发可』学生不知所云,无从翻译。后来当局不许各报登载会考的各种题目,虽然所持的理由是『版权所有,不许翻印。』但我相信,与这件事是有关系的。

  (六) 当第一届会考时,全马只有一间高中,所以高中毕业生,无所谓毕业会考,及至有了高中会考,已经迟了好几届了。而会考的科目,只有华文、数学、英文三科,也是较不完全的。另外,战前政府虽委托几间华文中学,代办四年制简易师范科。这类学生,也要参加会考,他们除加考两项教育学而外,其它与初中毕业生相同。


(按):本文为《回忆片片录》(1963)的一章,根据“木马工作室”(http://chsbp.net.my/) 网页编录。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05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28, 2011
2011年05月2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28,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