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教育论》 第四章 材料论

── 严元章 ──


第三章 方法论 〈 〈 〈

  为了实现教育宗旨,当然要讲究怎样才能够实现,所以要解决方法问题;这就必须「管教有方」,而以「自治辅导」与「自学辅导」为原则。同时,还要解决材料问题;因为宗旨的实现,也要通过材料的适当运用。而方法的实行,又不可能自己干搞;这就要有材料的配合,联同去发挥教育作用。

  材料问题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个,首先是选择问题,其次是组织问题。教育材料的选择,如同食物药物的选择,不消说是十分重要的。材料选择过了,就得把全部材料分门别类,好好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妥当周全的系统,照应学生在成人成才上的种种需要。

  我们的教育材料,长期以来局限于书卷文章的范围内,十分保守;西洋新学传入以后,虽然有所冲激,但旧学还是放不下。二十世纪初年,废科举,兴学校,教育材料的局限性终于正式打破了。只可惜、我们在精神上还是受到「书本教育」的阴影所笼罩,可说是至今不衰。由于我们的教育材料,千百年来过于守旧,问书本不问人生;这在教育上所造成的病痛及其后遗症,确实是太严重了。

  今后、我们选择材料,当然再也不可以在书林里兜圈子,我们的教师再也不可以一本通书教到老。放眼看看,天地之大,社会与自然的事物之多,可以入选的材料实在丰富得很。一般地说,书卷文章应该是次要的材料。只有语言文学的教学,书卷文章才有机会成为主要的材料;然而、那还是要精选再精选,贵精不贵多。所以、大体上教育的主要材料,应该是「事物」。

  由此、教育材料应该先从万事万物中选取学生在成人成才上所必需,而又富有代表性的实事实物;并且要由当地生活中,那些常见常闻的实事实物选起。这种活生生的具体材料,从人生现场来而又回到人生教育去,实在是再好不过。并且、学生学起这种材料来,一定觉得亲切有趣;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因而乐于学习,效果当然好得多。加以生动活泼的「自学辅导」配合起来,这就有如锦上添花了。

  那么、乡土事物应该是万事万物中,首选之首选的教育材料。这是说作为教育材料的事物,应该先选本地的东西,后选外地的东西;由本县的到外县的,由本市的到外市的,由本省的到外省的,由本国的到外国的。基本上是就地取材,然后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说到选择材料的份量,原则上总应该「贵精不贵多」。书卷文章方面固然是这样,实事实物方面还是这样。事实上,宁愿选得太少,不要选得太多。如果「贪多务得」,但求有形有款来装饰学校的门面,对于学生功课的负担过重漠不关心,那便是教育上的重大错误。对于各种材料,精挑细选,删繁就简;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好基本的内容,活学活用,挥洒自如。这在教育效果上一定好得多了。

  总之,关于教育材料的选择,书卷文章必须从主要的地位退下来,而让位于实事实物。并且,要从乡土现实的生活数据入手,就地取材;然后把选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乡土以外。同时,在选择材料的份量上,一律要重质不重量,不可以重量不重质,也不必质量并重。

  由此,教育内容就要发生重大的改革,摆脱书本教育的长期困扰,让教育与人生重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显然会有重大的贡献。

  材料的组织,是材料的选择之后,接续而来的课题;而组织显然是比选择难于处理,更需要深入思考,来建立一个圆满的体系。到了实践的时候,便根据这个体系来编制一套课程。材料的组织体系,必须把选取的材料无遗漏地包容在内,然后分为大小的几个部份;大的部份可以叫做「学系」,学系之内的小部份,便是「学科」与「活动」。

  所有大大小小的部份,显然都不是孤立的;学系与学系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活动与活动之间,以至学科与活动之间,应该力求有机的联系。越是联系得好,便越是组织得好。最后、每一个学科与每一个活动,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最好都分为两部份:一是必学的部份,二是选学的部份。

  教育材料各大部份的分法,也就是「学系」的分法,最成问题。应该怎样分呢?这在十九世纪中,有英国学者的三分法,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传入中国以来,我们惯于把德育和智育的位置对调,一般是列为德、智、体、「三育」。后来有人加入美育,合称「四育」;如果又加入群育,便说成「五育」了。在这里,可以看到两个问题,先是内容问题,后是排列问题;这两个问题牵连在一块,不容易截然分开,就在这里一同处理吧。

  在德、智、体、群、美、五育中,德育的材料份量最轻,实际上又流于庸俗的施教;但是自成一格,有其特定的内容,又难于与其余四育结合。并且、德育是学生成人的根基所在,不可以不做好,也没有理由做不好。所以、德育可以继续存在,充实内容,着力改进。

  智育的材料份量最重,而且实在是太重了;应该尽可能作出适当的简化,尤其是在初等与中等两个教育阶段里。同时要把属于科学技术的材料分出来与其它技术性学科或活动,结合为一个分立的新学系,可以叫做技能教育,简称技育。「技育」,对于照顾人生在生产劳动上的需求,配合现代产业技术的高度发展,大有确立的必要。而且、又有助于加速书本教育的收缩。

  体育有特定的内容,但材料的份量比较轻;所以、可以继续存在,也可以合并。还有、体育是要来促进人体健康美的;只是,时下却有不少丑陋甚至丑恶的演出。由此、如果体育与份量相当的美育合并,一来可以充实彼此的内容,二来可以美化体育的动作及其精神面貌,说得是不错的构思。美育显然也有特定的内容,但材料的份量也比较轻;如果与体育合并便是相得益彰,尤其是会为音乐与舞蹈带来不少活力。合并后的体育美育,可以叫做艺术教育,简称艺育。

  五育中最弱的是群育,因为那只是一般的教育形式,没有特定的教育内容,也就没有什么份量可说。所以、群育不应该肯定下来,反而应该取消;或者说应该归入德育。

  由此可见,对于教育材料各大部份的分法,这里不采用三分法或五分法;却采用新的四分法,把全部教育内容分为四大学系,也就是分为四大教育——艺术教育、技能教育、智识教育、道德教育,简称、艺育、技育、智育、德育,或者艺、技、智、德、四育。只有这新四育,才能够也足够照顾人生长成的全面需要。艺、技、智三育的份量有相当平衡的比重,在性质上也适宜于分别成为三级教育内容的重心,这使到课程设计更富有教育意义。至于德育的份量,固然难得赶上,但也不必赶上;因为德育并不作为那一级教育内容的重心,所以不会发生「比重」问题。

  旧日三育四育五育的叙述次序,可说是习用的顺口溜,在教育材料的组织上毫无关系;新四育的叙述次序,却是出于组织性的排列,与三级教育挂钩,所以绝不可以调动。

  艺术教育以「美」为准,比较适合儿童;所以看作初等教育课程的重心部份,排列第一。技能教育以「巧」为准,比较适合青年;所以看作中等教育课程的重心部份,排列第二。智识教育以「真」为准,比较适合成人;所以看作高等教育课程的重心部份,排列第三。道德教育以「善」为准,对儿童青年成人也都相当适合,是三级教育课程的基础部份。排列的名位,可以排列第一,也可以排列第四;这里决定排列第四,是由于迁就其余三育与三级教育的顺序挂钩。

  这样、每级教育都有相同的课程基础,这便是道德教育;但各有不同的课程重心,因而各有不同的学系配称,由此,初等教育的课程,是以艺术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与智识教育为副。中等教育的课程,是以技能教育为主,艺术教育与智识教育为副。高等教育的课程,是以智识教育为主,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为副。加上作为三级教育共同基础的道德教育,每级教育也都包含四大教育。但四大教育的内容,在每级教育中,都有相当重大的变化,绝不可以一成不变。为主的学系,也就是重心的学变动了,便相应地牵动两个为副的学,在份量上与结构上都发生变化;从而灵活地照顾到每一级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同时是照顾到学生在长大过程中的阶段性需要。

  教育材料的组织,在四大「学系」之下,可以分成或少或多的「学科」,以及与学科的地位相同或不相同的种种「活动」。

  在初等教育的课程里,学科可分可不分。如果不分科,可以采用「活动」或者「设计」的组织;也可以就四个学系,分编为艺术课、技能课、智识课、与道德课。作为课程重心的是「艺育」,包括游戏、体操、与其它体育活动,以及舞蹈、音乐、绘画等等,所有这种种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起来,并且应该分配到更多的上课时间。如果要分科,宜少不宜多。文字数字的材料,系统性强,习作较多,可以在高年级有分科或近似分科的组织。教学方法主要是游戏,次要是设计与讨论,在中等教育的课程里,每个学系都可以分科,但在低年级的分科,也是宜少不宜多。以「技育」为课程重心的技能学校,技能课的学科与活动不妨多,时间分配当然要相应增加;因此,智识课的时间就必须减少,而文史地以至数理化生的学科便要简化乃至合并。教学方法主要是设计,次要是讨论与游戏。至于以「智育」为课程重心的中学,大体上可以照旧分科;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次要是设计与游戏。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里,各种学科不妨一分再分;同时、新学科的加入,应该得到宽容。由此、作为课程重心的「智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对时间的要求会越来越大。然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那就只好设法抵销时间的要求;例如把智识性的材料精简化,把技能性的材料抽出来,以及少设必学的多设选学的学科。教学方法大致与中学相同。

  这里应该说到通常称为「课外活动」的作业。所谓「课外」的说法,是表示「活动」的价值,比不上学科的价值;因而不能进入课程里,不能与正课平起平坐。一些活动可能真的不够水平,但是够水平的又可能受到排斥;此外、一些学科的不必要材料,霸占或多或少的时间,也阻挡了活动的加入。

  其实、「活动」的教育价值不见得一定比「学科」的教育价值低。如果因为活动缺少学术价值,所以认为,活动的教育价值低,是不够正确的看法。其实、教育材料的价值高低,并不决定于学术价值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于;人生价值的高低。就人生价值看,不少活动的教育价值高于不少正课的教育价值。所以、一般看来,「活动」与「学科」的教育价值,实在是不相上下。把活动的教育价值看低,只是智识教育乃至书本教育的看法;而人生教育的看法,却是把活动的教育价值看高。

  由此、活动的范围不应该再局限淤于课外;活动可以是课外的,但是也可以是课内的。这就要让活动破格升级,同时把课程开放;就时间的许可,比较妥当的活动便先行加入,而成为课内活动。这可说是对于「实事实物」的取材原则,作出进一步的发挥。至于加入课程的活动,可以就性质之所近,成为学系或者学科的构成部份。这就不能不再强调,有必要把好些老学科里多余的材料挤出来,为活动的进入课内而力争上课的时间。

〉 〉 〉 第五章 制度论

(按):严元章是新马地区著名教育家,1960-64年担任南洋大学文学院院长。1984年在香港写成《教育论》,留下四十年长教育岁月的实践理论。《教育论》分九章,这里根据“木马工作室”网页(http://chsbp.net.my/) 编录。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06月14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4, 2011
2011年06月1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14,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