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对手:那只看不见的手
——谨以此文纪念林连玉先生的奋斗

── 王琛发 ──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一、布局

  美国国务院于1956年9月6日制定的《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是一份18页的政策草案,于1992年5月14日正式解密。细阅美国 Gale Group Inc. 辑录的美国官方“解密档案参考系统(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 ”诸篇文献,这份列号 CK3100005672 的文件足以证明美国曾经有计划地经营东南亚对华冷战,并且介入马来亚华文教育。根据文件内容,美国政府在当时对新马华人有太多的谨慎和顾虑,甚至动用了中央情报局和退守台湾的国府力量,它的一切理由皆是出于反共反华的现实政治需要。

  《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对东南亚各国都作了情报综述,在提到新加坡和马来亚的部分,它把当年新马华人身处的政治环境形容为“骇人”的“中共威胁”,并指控中共正为着本身利益发动新马华人进行宣传、学校滲透,以及通过侨汇制造当地的商业压力,甚至进行罢工和暗杀。另外,文件也把马共武装斗争视作中共为了助长颠覆新马周边地区的气焰而诉诸于“大规模游击战”。

  在最先涉及新马华文教育课题的段落,文件为当年的南洋大学贴上赤化标签,它说:“南洋大学在1953年初创立时的学术和政治氛围还是相当自由,后来共产主义者滲透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成员之间,驱逐了校内的反共职员,迫使他们离开新加坡”。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于南大的判断,很林语堂,也明显的折射出这一东南亚华教最高学府之所以被迫停办远溯有因。

  当然,当年一般新马华人老百姓都无从看到这份来自美国的冷战文献。而整个1950年代的马华社会,主流趋势是为着马来亚即将独立建国而振奋,不同的势力和不同的理念也为了确定华人在建国后的命运轨迹而互相的积极斡旋。就在美国人拟定《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的同一年,即使马来亚独立的路途上存在着许多纷纭杂音,马来亚华校教总主席林连玉还是在4月27日的《全马华团代表大会争取公民权宣言》写出华人的心愿,倾诉参与马来亚独立建国的理想:“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我们当前的责任,就是要为我们的子子孙孙打好友爱与合作的基础,培养起共存共荣的观念。”

  从林连玉的《什锦集》,可以发现他是一以贯之的持着相同的乐观说法:“现有的居民,分明都有居住下去的决心,这族与彼族之间,虽然有其各自的文化背景,俨然有你疆我界的划分,而为着生活的关系,接触频繁的结果,当然会互相观摩互相吸收,经历若干时日以后,旧有的鸿沟逐渐泯灭,新生的观念,逐渐形成,由小变而积成大变,以至于完全否定了从前。所以马来亚精神也就诞生出来了”。这一想法,也可以代表那个年头一般华人亟想在自己开拓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的主动意愿。

  对照1955年1月12日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举行的《华文教育会议议案记录》,也即是著名的马六甲密谈,可知林连玉说的是真心话。他当时为了顾全大局,让初成立时坚持族群协商的联盟政党通过胜出大选走上建国,也听到巫统的政敌可能会指责巫统被华人收买,便权衡轻重,尊重陈祯禄的意见,接受东姑承诺联盟上台会修改不利华教条文,搁置了争取华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议题。

  就在美国发布影响马来亚华人命运文件的三天之后,在马来亚的林连玉还是对未来满怀理想。他于9月9日在槟城筹募教总基金的慰劳大会上告诉出席者:“就眼前的情形说,马来亚各民族中,文化与经济最先进的,便是我们华人了,那么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打算,我们应当赶快地伸出友谊之手,辅助别人,使他们的文化与经济也跟我们一样的进步。”

  将林连玉描述的马来亚未来愿景对比《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的现势分析,后者对新马华人政治态度的质疑无疑是不利于前者的憧憬,带来了负面的杀伤力。这份美方政策文件全文的第一节题为〈东南亚政府的海外华人政策与当前的行动〉,第一行已经首先提出“很多东南亚国家政府是带着恐惧感看待海外华人少数华人问题”。可是,文件的意识中心显然不着重在解释或消除恐惧,而是肯定“恐惧”的存在以及沿着相同的思路去支持冷战思维,而且是说服阅件者去先设性的认定共党威胁是一切恐惧的源头。所以,文件寥寥数段有关新马华人的情报综述,包括对于南洋大学的判断,成为整份文件拟定政策的基础,也是美国后来插手影响地方华文教育等的建议基础。

  在《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文件中,〈美国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当前美国政府对待海外华人的政策是:a.助长海外华人组织的反共情绪以及加强美国对彼等的影响;b.清除亲共影响与活动;c.加强海外华人向往自由世界;d.在鼓励海外华人认同自身利益必须一致于居留国利益的同时,影响他们视中华民国政府为反抗共党侵略的政府象征,抵抗共党分子。”其结果则是:“美国政府的执行单位必须以美国政府的整体利益作为出发点,去贯彻以上措施,并根据各别国家的在地条件计划各种教育与情报项目。”

  这一切说法最后必然是引申出反共的立场。而且,当立场表现为“政策和措施”,实施的行动也肯定源自被冷战思维套牢的眼光和主张。当这一切是由美国政府发动国家机器尽全力向海外操作,绝然是可以改变它插手之前的东南亚华人处境。一旦冷战的无烟烽火进一步渗透到地方华人日常的政经文化生活,包括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文娱方向,一切事情更趋复杂。从表面看,美国人的说法和最终目标似乎和族群议题无关,而且其立场是要加多与加强中文媒体,以便渗透华人的政治抉择方向。但是,一旦把判断肯定“恐惧”有理意识形态化,同时也会对东南亚地方族群产生副作用,任何人深信不疑这一套冷战分析,都会更容易点燃猜忌华人效忠的火苗。今日看来,这种立足以冷战思维的暗战,是国外势力企图插手影响国内的情势演变;这对1950年代单纯从事华文教育的人士来说,是始料不及的,又是难于驾驭的。

二、开局

  超过半个世纪以后,我们从这份解密文件上边看到它的内容写道:“a.中央情报局援助台湾培训东南亚华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计划,以便在1957年训练100名教师,以及2000名大学生和中学生。……e.让海外华人领袖和学生参与各类现有国家计划框架以内的国际交流。f.美国新闻处职责范围内的海外华人计划。目前正执行一项计划降低共产主义者在海外华人之中影响传媒工作者、学生、教师、商人以及其他海外华人,同时也鼓励海外华人将自身利益和自由世界其他人民的利益互相结合。计划中,将是直接以香港和台北作为主要生产地区,印刷材料、报纸增刊、杂志、书籍,以及制作广播节目和其它中文材料。……”。于是,国务院要扩展中央情报局通过台湾向海外华人的攻心之计,包括:“(1)由台湾招募与培训东南亚各国教师与学生的教育项目。(2)以技术和经费支持台湾提高电影制作水平,以满足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观众。”

  昔日的中小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经历,大可肯定,他们在1957年之后遇到了许多生活上的现象与变动,从他们购买杂志到上街看电影,以致他们出国进修和参加交换学生计划,居然都可能是始肇于这18页薄纸的主张,以后的变化和后来陆续在多年之后解密的系列文件,又是这18页冷战思考的步步转变。在他们人生经历的背影,有一只他们看不见也没有注意到的手影。

  总结来说,当年《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文件上建议美国所作的一切后来都曾经一一落实,文件上提议的项目包括了:1.建立为学生们提供各种消遣、讯息和文化设施的青年中心,中心可能是双族群性质,以引导年轻的海外华人与当地年轻人展开合作;2.在各学校推广使用非共教科书;3.以不抵触当地政府策为前提,加强现有非共中学的各类设施;4.为了实现美国目标,支持经过挑选的华人学生参与合适的国际学生组织和各类友好会议;5.支持适当国家的华人学生到美国以及亚洲接受高等教育;6.鼓励发展面向华人学生的函授学校;7.鼓励在亚洲地区针对华人学生建立区域性质或地方性质的教育设施,并且设立华人教席以及向华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以期能提高现有教育条件。

  客观上说,这些活动也并非对青年学生没有好处,对个人上进也很有吸引力,而且在期间确实是培养了各种领域的人才,否则,其计划亦不会长久。只不过,它的根本目标毕竟不是教育,而是冷战。

  于是,吾等蓦然回首,当知在1956年以后,马来亚华教运动的背后曾经插进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对待华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再是企图利用和引导本地的华人文教方向。但是它毕竟不是以维护华文为最终目的,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三、破局

  由于后人没有太多肯定的文献为证,很难论断林连玉在带领教总的时代是否曾经和美方关系互相交手。可是,林连玉1955年以后声望极隆,连对手的马华公会领导陈修信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当前联合邦最有势力的人物之一”,很难想象来自美方的关系有什么理由不曾考虑过向他招手、握手甚至对手。何况,在林连玉所认识、所知道的政治人物和文教界人物之间,既有人在这只手支持下办图书馆,也有人从这只手取得援金,办起出版社、出文艺刊物和教科书。后人也很难想象林连玉会对形势一无所知。

  如此,读罢这份解密的《海外华人与美国政策》,再去重读林连玉在《风雨十八年》里撰写的〈全国性的学潮〉,就可能另有一番感受。

  林连玉不是共产党,他当时对陈祯禄的路线是抱着希望的。翻阅《风雨十八年》等著作,也可以发现林连玉极厌恶国民党官员弄权,尤其干涉教育;而《连玉诗存》的〈悼亡十首之九〉自注说:“一九四六年妻亡十二载余始归家,三子寄食于弟,余实无家。”由此可知,林连玉后来即使在诗文中会情牵永春老乡,那也是人间亲情的真挚表现,他对于“家”的概念,是立足在马来亚。不论他是出自于对这片土地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了私人情感,或者是他从知识的角度考虑客观真实情势,林连玉本人的立场都一致于他对其他人的鼓励——效忠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亚。身为教总公选的领导,林连玉对华人华教在新兴独立国家的未来更是必须有所交待。由此看来,林连玉若果在之前已经接触过过风吹草动,当然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小心警惕,那无疑也会影响到他对眼前事件的拿捏。

  到了学潮爆发后,林连玉会对学生用的播音机上边的“USA”字眼耿耿于怀,以至跳跃到定论说:“但蛛丝马迹约略可以猜测,决然不是共产党,也不是所谓颠覆分子。主使者原来的计划是要取教总的地位而代。”看来并非无的放矢。这番话出自林连玉笔下,即使是源于过敏猜忌或误判局势,却也是真实的心理写照,暴露出他心中其实深藏着对手意识。

  林连玉当年心中的压抑敏感或者导致他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遗憾,但他会有“主使者原来的计划是要取教总的地位而代”的想法,正足以证明先贤背负的忧患;即使他是误会了学生的单纯,但至少他在面对学生时,是无惧于想象中的对手,而且说出了一番义正词严的话,堪以证明其人格之无愧。涉及马国华人对母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又岂能让外人拿去当国际炮灰?

  一份仅仅18页的政策草案居然影响了千里迢迢以外,草案内容的延续发展和实践又摆动了数以百万计生灵的未来命运,这足以反映意识形态争端造成的思想僵化以及猜忌对立有多麽可恶。许多年后,这份解密文件的内容可能会勾起许多老前辈对青少年时代回忆的恍然大悟,可是,林连玉为何要“误会”学生为了保护华教而发动的罢课,卒之成为后人讨论马国华教史的谜团。那年代的历史迷雾带给东南亚华人华教的命运恰如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里的叙述:“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按):2010年12月9日刊登于《光华日报》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0年12月14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14, 2010
2010年12月1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14,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