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后 南 大 时 期
(1981到2000年)

── 一 鹊 ──


(按:本文曾刊载在某论坛网页,原题《南大篇之三(现实篇)》。早在2000年已经有过的见解,可能许多南大人未曾读过。希望读者再作进一步研究。)

后南大时期的二十年,是南大历史丧失了真正的发言权和主动权的二十年。是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经历许多实质变化的二十年。在大马,华教运动,不屈不挠,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终于开拓了半个柳暗花明的局面。然而,对于南大来说,似乎是前一个噩梦未醒,后一个又接踵而来。南大尚存的壹万多名儿女,八个校友组织,还有无数关心南大,希望南大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历史结局的热心社会人士,眼睁睁地看着南大屈上加辱,接受空德心(condescending)似的嗟来关怀,接着一步一步被逼走入历史的万丈渊薮。最后,恐怕连历史的诠释权也将化为乌有!这种要把南大问题岛国化、分离化、绝缘化,要把南大问题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教育文化的历史血缘中抽离出来,挑筋断脉,然后再加以克隆化的隐议程如果得逞,那么不必20年,南大的历史只好沦落到当年的白头校工的闲聊中去了。

命运多骞的南洋大学呀,可以不让你落入这个预料中必然发生的结局(foregone conclusion) 里去吗?

为什么不?为什么不能?为什么不趁着大多数儿女还在,历史见证人还在,当年台上台下,局内局外人还在,大人先生,衮衮诸公还在,南大精神还在,云南园情怀还未了的今天这个时刻,争取南大事件的解密,争取南大事件的历史诠释权。期望这有生之年,能让历史真相大白,是非分明;能让生者慰,死者安;能让浩然正气得以抒张,民族文化教育的尊严得到保存?!这个小小要求,对于各方各造,各种面谱戏衣,难道不是最公平、最民主、最光明正大的吗?还有什么顾虑需要顾虑的呢?如果还要等待20年后,人与局俱散的时刻才来盖棺论定,反而有“笃历史背侧”之嫌!

南大精神不是从来就是磊磊落落,清清白白吗?对于本身的历史,背负着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南大,绝对不需要任何的潜台词 。

时代背景和南大历史的前后发展

1941-1945年:日军占领时期。新马地区,华教运动陷入最黑暗时期。
1946-1956年:英殖民政府回治时期。华教复办。虽受到压制,仍迅速发展。1955年,南洋大学在新加坡创立。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帆船联盟成立政府。
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自治政府。李光耀当任总理。
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成员国包括马来亚,新加坡,砂劳越和沙巴。
同年,陈六使先生被新加坡政府褫夺了公民权。次年,辞去南大理事会主席位。
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宣布独立。仍由李光耀任总理。
1967年:大马董教总申办独立大学。
1969年:大马发生“五一三事件”。
1974年:南大改制。以英文为主要媒介语。并停止在大马召生。1978年才恢复。
1980年: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国大。从此形式走入历史。这是第一次“迁册”。可以名之为“并迁”。其中许多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待当时南大理事会解释,他们的名节,将在南大存亡的这个关键,经受考验。
同年在大马,独大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上诉失败。长堤两岸,两个事件,无独有偶,在在说明了华教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险阻呀!
1981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前南大云南园成立。
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NTU)。简称南大。
1996年:新加坡政府将前南大毕业生名册从新加坡国大迁至(transfer of register) 南洋理工大学。这是第二次迁册,可以名之为“逼迁”。

1997年到1999年间,在大马,历史见证了新纪元学院的成立。这之前已经有了南方学院屹立新山,这之后又揣来韩江学院获准创办的好消息。

一时之间,有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这都应归功于董教总正确的领导以及华社大力的支持。没有这样的一个民族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一个新局面。

反观长堤彼岸的新加坡。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文化语言政策,美其名曰双语,实质上是英文至上。结果,华教百年树木,被连根拔起。华教的教育理念被严重歪曲。当土壤、阳光、空气和水都变质了,怎样期待南大精神的再次成长?难怪下一世宁愿做高加索人去了!

倒是,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大大有助于我们去看待有关南大的复办、迁册以及何所去从等问题。不必等到水落,石头就露出真面孔来了。

(一) 迁册问题(1996)

二千三百年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橘颂》一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剌,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屈原:《橘颂》

(译文引用) 天地间有此嘉美橘树,它生来就习于水土啊。天赋秉性,永不衰变。繁衍生长在南国土地啊。根深蒂固,难以迁移,专一的意志绝不改易啊。翠绿枝叶,雪白的花,纷繁茂盛惹人喜啊。层层枝条,尖尖的刺,圆圆的果实多丰硕啊。青黄交错,互相闪应,色彩多绚丽啊。外观精美,内心洁净,像重任在肩上的君子贤人啊。纷然繁茂,修饰合宜,完美无暇,无与伦比啊。

可敬啊你幼年的志向,与众不同,本质优异啊。傲然独立,坚定不移,谁不钦佩爱慕欢喜啊。根深蒂固,难以变易,心胸开阔,无所希冀啊。远离世俗,独立不倚,横渡沧海,绝不随波飘去啊。深沉不露,小心谨慎,终于避免发生过失啊。严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匹配啊。愿你与岁月共生死,我愿与你永相知啊。你内善外美。毫不放荡,忠正耿直又有文理啊。你的年纪虽然不大,却应致以良师之理啊。你的品行足以与伯夷相比,我把你作为榜样向你学习啊!

(1) 1996年,新加坡政府单方面宣布,通过批准将前南大毕业生名册,从新加坡国大(NUS)迁至位于前南大云南园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简称南大(NANDA)。接着表明肯定南大精神(Nantah spirit),并建议前南大领养南洋理工大学,继往开来,共同发扬南大精神。似乎匪夷所思,却是千真万确。南大迁册一事,于是乎沙尘滚滚。南大沉淀已久的历史定位问题,再次浮现,接受另一轮时代洗礼。刀刃两面,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针对迁册一事,我们先提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迁册?第二:迁册的目的是什么?第三:迁册背后,有没有一个政治思维考虑的隐议程?

其实,问题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只要想一想:区区一本南大毕业生名册,真的那么值得大张旗鼓,大书特书吗?何况,再过二十年,自然规律将把这本名册先变成纪念册,然后再送进历史档案局去。

然而,表面的问题所在,往往正是问题的关键。正是这部薄薄的名册,叫南大的历史,叫民族教育文化的历史,叫新加坡立国,建国的历史无比沉重。也叫政治胜利者的心理难以平衡。盖棺论定在即,历史翻案在望。而南大虽亡,二十年来,情还未了,精神还在,力量还在,历史还在。种种种种,怎不叫精英们头大头痛呢?往深一层想:新加坡的前途会不会成为它本身“成功”的“受害者”,如何为南大历史善后,会不会是一个现成的风向标呢?且拭目以待。

(2) 1980年,南大无可奈何地与新大合并成为新国大,从此走入历史。其实,这才是第一次迁册。联同这次陪迁的,有南大25年来费尽心机积累的无数珍宝。除土地、产业、建筑外,还有许多文物、书籍、研究成果、出版权益,加上校誉,殉(华)教者的历史地位,前贤们的身份名节等等有形无形的无价之宝。尊重祖先历史,爱护中华文化的人啊,你们在哪里呢?当时的南大理事会的衮衮诸公啊,你们在做什么呢?你们做了什么呢?

1996年,即16年后,形式不存的南大,又经历第二次迁册。这一次居然迁回魂牵梦绕的云南园,去“领养”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南洋理工大学(NTU)。寒酸之身,知命之年,来到伤心之地,怎能不触景生情,大呼认命呢!

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尊重”南大精神到了这种地步,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了。当真是历史无眼,老天做孽。照这样推论下去,不用20年,必有第三次迁册,而且必然是迁到文物保存局去也!不信等着瞧!

一迁再迁,随心所欲。左迁右迁,扭曲历史。轻视民意,唯我优越。难道这就是尊师重道的态度吗?这里,“师”就是民,“道”就是历史文化。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的,敬史者,史恒敬之。

(3) 至于迁册到南洋理工大学,有没有实质的可能性基础呢?让我们看看南洋理工大学本身标榜的历史和学院背景,以示立论的公平。

南洋理工大学的历史,学院背景和有关资料(原文引用自www.ntu.edu.s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 was established by an Act of Parliament on 1 July 1991。It has its origin in the former Nanyang Technological Institute(NTI) which was set up in August 1981 with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providing facilities for tertia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various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he beautiful campus of the former Nanyang University at Jurong was used to house NTI (The former Nanyang University,founded in 1955,and the then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were merged to becom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1980)。 At that time,NTI was to be par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in all academic matters,while in all other respects it would be independent。

NTI admitted its first batch of 582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July 1982。As the institute developed,courses other than engineering were offered over the years-Accountancy(1987),Business,Computer Engineering (1989),Material Engineering,Arts with Diploma in Education (1991)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1993)。

On 1 July 1991, NTI reconstituted incorporating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IE)。 It was rename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nd empowered to award its own degrees。It is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designed to meet the manpower needs of the nation and the region。Degrees awarded by NTU are recognised by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both lo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4) 时至今天,迁册问题已经不是接受与否或者反对是否有效的问题,因为这已经成为单方面的既成事实。将来结果如何,应该由问题制造者去负责。我们只是沿着这个思维,从各个方向,去找出问题的征结所在,做进一步的解读。因此有三问:

第一:南大走入历史已经20年。新加坡有关当局当然认为南大问题纯属岛国内政,不容外人干涉。有关当局是否对南大问题,已经达成一个定性共识, 而正小心翼翼,按步就班地把南大历史善后问题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第二:有关当局是否有预设一个目标,使到一些表面措施如迁册,提倡南大精神,设立陈六使基金(但不恢复公民权,因为将牵涉到历史评价问题)等等沦为仅仅是一种策略上的手段,而最终这个过程将蜕变为一个自我实现完成的隐议程?

第三;如果这个预设的目标的确存在,那它是不是要使南大的历史善后问题最终绕道并且逃过历史的是非价值判断一关,从而实现一个功德圆满,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历史将如何面对和审判这个精心设计的预演(sneak preview),让我们拭目以看。

另一方面,难免又要扯到南大精神。你坦言不喜欢NTU 谐名为NUT。喜欢“南大”这个中文简称。人之常情,我们同意。但迟疑了五年,还不能决定把南洋理工大学易名为南洋大学。有什么顾虑和难言之隐呢?不是说要南大领养NTU 的吗?既然是领养,哪有老子跟小子姓名的道理?你又说要提倡南大精神,你是看中南大精神的哪一点呢?你身怀千金,应该不是看中南大自力更生,善于筹款这一点吧!更何况,南大曾经“难大”过,你这次为什么不忌讳南大精神谐音为“难大精神”呢?莫非你也早已明白:

历史存在的南洋大学根本不同于,也不等于现实存在的南洋理工大学。不等式:
NU=/=NTU 绝对成立!

不过,如果你还是不死心,对南大精神真有一点诚意,那么不妨让你明白:

南大精神并不是南大的专利权。它是一套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社群的有关民族文化教育的自由软件。欢迎下载。如果基于大势所趋,功利所系,而希望借助这个精神,度过青黄不接阶段,然后重新出发,那南大精神是不会拒绝这个时代呼唤,只要求一种对历史的坦诚和负责。南大精神应该是不分语言文化背景的。可是照目前的情况看来,先提条件不充分,实现的可能性几乎趋于零。因此迁册问题到了这里可以休了!

(二) 复办和化身问题

第一:当年导致“南大号”民族教育列车,上山无力,下山无“不力”,转个弯,轮都不到地,结果不幸翻车的客观因素依然还在,而主观因素不再。太师椅上席尚暖,前车之鉴不可忘。大鹊精神今还在,海阔天空任翱翔。

第二: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复办和化身问题可以有一个广义的共识和实践层次。只要能够真正凝聚和体现南大华教精神的实质和精髓,可以不拘形式、地点、人才、资源。可以是一间大学或学院,可以是一个文化基金会,可以是一个讲座,可以是一个联合学系,可以是一场辩论会,可以是一个网上平台,可以是教学试验所,可以是一场音乐会,可以是一个悼念会,也可以是一个专题研究。总之,化身千万,心存一念。二十年后,从头来过!

第三:古语说: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可见,古人对于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才有齐太史简和晋董狐杀头而千古留名的史实。而对于名节的价值判断,历史是不以胜败为依归的。名节的高贵和鄙凡,端在于个人的所作所为,所立所言。至于儒家价值中的恕道精神,虽然只要求那么一点坦诚,也不能影响历史的最终判决。

所以,尽管岳飞和秦桧是代表着两个对立面的价值判断,却不意味着岳飞的子孙和秦桧的子孙必然也是两个对立面。相反的,如果具有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他们也是有权利和资格成为亲家的。只不过基于同样的考虑,他们结为姻亲后的这个事实和关系,也不能成为将西湖旁的秦桧跪像或加以毁灭,或加以迁册或送入文物保存局去的当然前提。

正视历史,情理分明。难道不也是南大精神的一种真正体现吗?

2000-7-29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6年02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8, 2006
2006年12月2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2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