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建校梦与真

余山农


南大建校的历史,是受迫害的历史,也是造梦的历史。

南大创办于二战之后,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和平只是短暂的休息,社会不曾一刻停止过动荡。当时的动荡,反映在南洋华人社会,便是遭受从四面八方来的迫害。

连续不断的迫害使到华人渐渐觉醒,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于是,在一九四九年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九五三年成立南洋大学。马来亚半岛本就包括星加坡岛在内。虽然今天分属两地,但就当时华人社会说,只是一个地方。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是一个地方的两件相关联的事。

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是组织政党,争取民族权益;成立南洋大学是发展民族教育,传承文化传统,抗击外力同化。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和南洋大学都是在捍卫民族权益和生存权力。南洋大学的建校运动,马来亚华人公会始终大力支持。

成立南洋大学比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艰难得多。全靠民族领袖坚忍不拔的精神,侨众同心协力的不懈支持,南洋大学才得以建设起来,实现数百年来,民族教育的梦。

南洋大学是全体南洋华人的梦,一个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梦。这梦先由商界贤明的人开始,继而传遍整个南洋华人社会。造梦的人上自名商巨贾,下至劳工小贩,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大家都只是为了子子孙孙的明天。全赖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能建立起来。南洋大学是真正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六十年后回过头来,听听当时人说的话,体会他们奉献的精神,依然令人心情激动,衷心致敬。南洋大学创校的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史诗。

一 一个时代两个地方三代人的梦

(一)一个时代

南洋大学诞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建设于一个团结的年代,也是一个分裂的年代;成长于一个理想的年代,也是一个丑陋的年代;树立于一个自强的年代,也是一个堕落的年代。

1、战后时局
南大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十五日倡议创办,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开学,前后三年。当时,正是第二次大战之后不久。虽然战争已经结束,迎来和平,可是战后时局,依然动荡不安。

在这之前,一九一七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社会主义的思潮从此席卷全世界。

两年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的思潮震动中国年轻一代。

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五四运动是文化革命。这两个革命大大改变了各地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

在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有两位,即陈独秀和李大钊,均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年轻一代人中,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这影响并不限于中国本土,也广传至海外华人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尤其普遍。南洋华人的学生运动便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响。

南洋华人与中国现代政治的变革关系密切。清末的维新运动领导人如康有为和梁启超都到南洋来寻求支持。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也到南洋来寻求支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在南洋广为传播。伴随社会主义思潮的是反殖民地主义思潮。

南洋各地都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在二战之后,反殖民地主义思潮在南洋地区汹涌澎湃。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各地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反殖民地主义的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追求独立的过程往往是战争。

星马战后仍是英国的殖民地。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的运动。华人的人数虽然未必最多,但文化却最高。英国人为了防范华人,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压制华人,企图消灭华人的教育,以同化华人为最终目的。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局中诞生,维护民族教育,反对同化,成为英国人的眼中钉。英国人及其代理人对南大百般迫害。

南洋大学建校运动,在南洋华文教育史上,也是一场革命。是次革命的目的是改变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命运。这场革命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一方面是个人,就是建校运动的领导人,一方面是社会,就是响应建校运动的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参与南大建校,于是,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

2、和平时代的残酷迫害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战结束。战争结束,带来和平的时代。在战时生活过的人都渴望和平,因为和平带给人希望,但生活在星马的华人,和平带来的却是另一个残酷的迫害。

当日军南侵时,守土的英军,原是以逸待劳,却不堪一击,不战而降。抵抗日军的是马来亚共产党的游击队。英军于是只好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游击队抗击日军。这样的联合,在英国人只是权宜之计。

马共为马来亚的自由而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却不让马共独立存在,而要招安解散。

当时中国内地,在日本人投降后,内战方酣。一场革命正席卷中国。

一九四七年以后,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开始长期的冷战对抗。战后的南洋也卷入冷战之中。

一九四八年,马共放弃和平斗争,转入森林继续游击战,攻击英殖民政府,为的是建立独立的马来亚。

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成为英美集团封锁的目标。南洋华人也受牵连。从这一年起,南洋华人受到英国人接二连三的迫害,血泪斑斑。

旧的战争过去了,新的战争正在开始。二战结束后,带给南洋华人的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一个遭受更多更大更残酷压迫的时代。华人因此生活在暗淡与动荡不安的岁月中。

(二)两个地方

1、星马一家
星马本是一家,星马华人也是一家。

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主要就以星马两地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仅仅服务星加坡一个地方。因此,南洋大学成功创办,不仅需要星加坡侨众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众的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发表出来后,星马两地侨众一致响应,热烈支持。这是南洋大学终能成功创办的主要原因。

南洋大学属于全体南洋华人,属于马来亚华人,属于星加坡华人。从来都不仅仅属于星加坡一个小地方。

星马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华人在这里讨生活,从不过问政治。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中国人都愿意做顺民。《左传》里“肉食者谋之”的话,正反映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政治观念:为政是达官贵人的事,小百姓不必过问。做顺民,对政治冷漠,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在英国人的统治下,中国人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在意政治的事。虽不过问政治,却又被政治所迫害。

英国人对华人的迫害,星马两地皆同,但马来亚华人所受迫害更为残酷。两地华人面对共同的命运。

2、迫害与同化
第二次大战之后,侨居星马的华人,面对十分严峻的局面,关系到生死存亡。这个时候,在华人社会中,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都是因为受到英国人的压迫而发生的。一件是,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一件是,成立南洋大学。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星马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参与当地政治,以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南洋大学的成立,则是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迫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马华公会一直都大力支持创办南大。

这两件大事发生的直接背景相同,都是缘于英国人对华人的压制政策与残酷迫害。

二战期间,日军长驱直入马来半岛。英国军队根本无力抵抗日军。一九四三年,英军不得不与马来亚共产党秘密合作,由马共带领游击队抗击日军。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大战结束。马共帮英军抗日有功,本可以公开成为合法的政党,放下武器,致力于和平斗争。可是,英军在战后重临马来亚时,却不容马共公开存在,要马共解散。

战后,反殖民主义的思潮席卷全世界。英国拥有最多殖民地,成为反殖民地主义的首要目标。星马华人都参与反殖民地主义运动。这是英国人迫害华人的一个原因。

一九四八年,马共放弃和平斗争,转入森林继续游击战,攻击英殖民政府,为的是建立独立的马来亚。这是英国人残酷迫害华人的关键。

英殖民政府因此颁布《1948年紧急条例法令》(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1948),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紧急法令的目标不只仅仅是马共,而是全体华人。华人平日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从不过问政治的事,却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一般华人没有自己的耕地,迫于生活,只好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以求温饱,不理会政治,万万想不到却遭受政治逼害,无处伸冤。因为英国人认为华人农民帮助马共,便横加迫害。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英国人组织一个垦耕者委员会,专为迫害华人而设,拟定了一份《垦耕者报告书》(Squatter Committee Report 1948)。

一九四九年五月,殖民政府接受了这份报告书,借口在山林边缘地方耕种的华人帮助马共,把他们移殖到新的地方,以便监视控制。这新的地方实际就是集中营,惨无人道。

在接受这份报告书之前,英军对待华人已经十分残暴。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二日,在雪兰莪州新古毛的峇东加里,有廿四名华人村民被英国军队冷血枪杀。从这件事可见当年英军的暴行,不下于希特勒德军之屠杀犹太人。

英国人的手段比日本人更加毒辣。英军不但摧残华人的农作物,更推倒房屋,放火焚烧,把整个村子夷为平地,与日军的三光手段不相上下。当时华人,受苦受难,惨绝人寰。

这个时候,马来亚华人所将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升学的问题,还有一场更大的噩梦。战争结束并没有给马来亚华人带来和平的日子。

时局情势十分严峻,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就在这个困难时刻,马来亚商界的贤明之士,发起成立马华公会。

一九四九年二月廿七日,在紧急法令实施八个月后,马来亚华人公会正式成立。首任会长即陈祯禄先生。

马华公会的成立,显示出华人的政治觉醒,改变原先的政治冷漠心理,敢于起来参与当地政治,捍卫自己的民族利益。

一九五零年三月,英国人对华人实施残酷的统治政策,就是臭名昭著的毕里斯计划(Briggs Plan)。英国人借口华人农民支持马共,横加逼害,把他们统统驱赶入集中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集中营的四周都用铁丝网围住,前后有两个铁栅门。军警在铁栅门严格搜查,村民进出都得带准证。从傍晚六点到明晨七点是戒严时间,村民必须留在村内。晚上八点以后,如走出门口,可能被枪杀。这是当时的戒严令。

在二战期间,英军战败,被日军俘虏,关入集中营。战争过后,他们用同样的手段来迫害无辜的华人,关入集中营。英军的残暴不下于日军与纳粹德军。在全马各地,这样的集中营为数达几百个,就是至今还存在的“新村”的来源。

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马来亚总共建立了六百个新村,移殖了五十万华人。马华公会竭尽所能,帮助华人移居。

一九五零年二月,马华开始发行彩票,用发行彩票所筹到的款项,资助在水深火热的新村中生活的华人。

一九五一年,星马教育开始动荡。英国人制定《巴恩报告书》(Barnes Report),在马来亚推行以英文或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国民学校,废除其他语文学校,把教育资源优先拨给国民学校。报告书中说,如果华人不把华文学校改为国民学校,就是对马来亚不忠诚,不把马来亚认作自己永久的家乡。

这份《巴恩报告书》的目的是,把全部华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

这报告书把政治和教育混在一起,以政治理由来消灭华文教育。华人把孩子送进华文学校,本是受母语教育的权利,却硬说是“表现对马来亚不忠诚”,故意歪曲,陷人於罪。其真正目的是同化华人。

当时,马来半岛已在一九四八年组成马来亚联合邦,有自治权。星加坡仍为英国殖民地,不在联合邦内,但是,星马华人与华文教育都是一个整体,在殖民地政府眼中,都是必须消灭的敌人。通过消灭华文教育,便可以达到同化华人的最终目的,引起马来亚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

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Education Ordinance, 1952) 便是在《巴恩报告书》的基础上拟定的,目的相同,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全马华校董教代表大会直指其同化华人的目的。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乃是华人天赐的基本人权。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同化华人为目的,十分明显。这一点令星马华侨领袖深感担忧。这导致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

由于《巴恩报告书》以消灭华文教育为宗旨,全马华校教师会於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五日,成立教师总会(简称教总)。《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成立宣言》中,揭示三大宗旨:

其一,发扬中华文化与维护种族的教育。
其二,愿与政府合力共谋华校教育的改进。
其三,保障教师地位与改善教师生活。

其中,第一个宗旨就是针对《巴恩报告书》而提出的。这也是创办南洋大学的宗旨。

《巴恩报告书》中的建议,变成了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更进一步钳制华文教育,受到华社非常强烈的批评和反对。

一九五三年四月,反对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把马华、教总、董联会代表三方联合起来(当时,董总尚未成立),成立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成为华教三大机构的最高领导单位,通称“三大机构”。这个委员会隶属于马华公会,为华文教育争取权益。

一九五四年八月廿二日,在民族教育生死存亡的时刻,由马来亚各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成立了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从此,教总与董总成为直接领导华文教育的两个主要机构。

虽然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在马来亚制定,但星马两地华文教育合为一体,所面对的压迫相同。巴恩报告书及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的思想也一样针对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只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在马来亚,英国人要把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学校或英文学校,在新加坡,只有一个选项,就是改为英文学校。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洋大学,目的就是捍卫民族教育,反对同化。这个倡议一提出来,星马两地华人齐声相应,形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南洋大学运动。南大成为英国人及其代理人的眼中钉,步步迫害。他们的目的是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

(三)三代人的梦

英国殖民地政府出于对华人的不信任和仇视,一心一意想同化华人。同化的手段从消灭华人的教育开始,最终到达同化的目的。这可以从英国人战后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清楚看出来。华文教育在和平的时代却面对重重危机。

1、在困境中创办南大
南洋华人之中,商界的鲜明之士,已看出时局的苗头。南洋华人必须发展自己的大学,用以救助自己的民族教育和民族生存。

一九四六年,华人商界的三位贤人,陈六使先生(1897-1972)、李光前先生(1893-1967)、黄奕欢先生(1908-1985),向陈嘉庚先生(1874-1961)提出创办大学的事。

当时,陈嘉庚先生是星加坡福建会馆总理。星马两地,福建人在华人中占多数,商界的成功人士,也以福建籍为多。福建会馆在侨界很有影响力。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筹募资金,支持祖国抗战。

陈嘉庚先生常说:“金钱如粪土,散播才有用。”他本是富甲一方的商人,在国家有难时救国,在国家衰弱时,兴办教育,以教育为“启迪民智”的措施。他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便是救国和兴办教育。他把一生钱财都用在救国和兴办教育,不留给子孙。

一九四六年,二战刚刚结束,南洋各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南洋兴办华文大学的确不容易。办大学於时局为需要,於能力则不足。

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学生到厦门大学深造是切实的办法,但这也只能是暂时的办法。南洋学生除非得到赞助,离乡背井到远地去深造并不容易。况且毕业生越来越多,厦门大学未必容纳得了。就长远来看,本地必须有自己的华文大学,让华校学生有机会在本地升学。

一九五一年的《巴恩报告书》是个关键。其目的是把全部华文学校改为马来文或英文学校,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完全出于恶意。

马来亚和星加坡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两地的华文教育是个整体。这份报告书虽然是针对马来亚联合邦的教育提出的,其背后的主导思想和目的也适用于星加坡华文教育。企图通过消灭华人的教育来消灭华人的语言文化,达到同化华人的目的。

报告书的具体建议是,以马来文或英文学校代替华文学校。否则,华文学校将不能得到政府的津贴。这样的建议当然引起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强烈反对。华人子弟受华文教育,乃是华人天赐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Education Ordinance, 1952) 是在《巴恩报告书》的基础上拟定的,更进一步钳制华文教育,受到华人和华文教育界的非常强烈的批评和反对是意料之中的事。如果华人接受这样的建议,华文学校将彻底消失。

南洋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从开始倡议创办到开幕落成,实现了南洋华人心中一个民族教育的梦。

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维护民族文化的梦。创校先贤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维护自己的文化,创办大学,而终于把南大建立起来,十分不容易。

星马华人当时面临困境,母语和文化行将被他人所消灭同化,何其危急!陈六使先生目光远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忧族忧民,毅然起而倡议创办大学,闻鸡起舞者,四方响应。大家都本着奉献精神,锲而不舍,建立大学的梦才得以实现。这样的精神,就是南大精神,就是陈六使精神,也就是陈嘉庚精神。

南洋大学,是星马两地华人共同的梦。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才创办起来。创办之后,一路上仍然困阻重重,惊险万分。

南洋大学的建校道路,崎岖不平。

2、民族教育的梦
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马绍尔先生到南大校园工地参观,表达对南大的关心和支持。陈六使先生设茶会欢迎。马绍尔先生致答词说:

今日吾人看见一个梦已告实现。华人艰苦创办的南大,在执委努力策划下,其伟大建筑物已呈现在眼前。本人极欢喜,以个人及首席部长之地位,代表人民祝贺及赞助南大成功。

他对华人创办大学,实现梦想的赞赏,便是对英国人及其代理人迫害华人,同化华人政策的不屑。

南大的成功创办,不止是南洋华人教育之奇迹,亦为世界教育之奇迹。

黄奕欢先生在一九五五年八月十三日陪伴陈六使先生前往华侨中学视察高中毕业生进修班情况时,对在华中上课的进修班学生说:

南大建设起来,系百余年之理想已告实现。

这“百余年之理想”,即百余年民族教育的梦。百余年前,正当清朝末年,国势衰弱。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的炮舰使大清帝国一败涂地。沿海的闽粤人,陆续移居他乡,到南洋来谋生的很多。在困难的环境中兴办教育,有了小学,有了中学,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这民族教育的梦得以实现,足以令所有海外华侨感到骄傲。

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陈六使先生在开学典礼上振臂高呼:

本人敢在此大声呼,今日为海外华侨最光荣的日子,因为数百年前华侨南渡,经历无数之磨折与苦难,终于凭本身之力量与奋斗,建立起一间大学,而且这间大学,就在今天开学了。

他怀着跟黄奕欢先生同样的心情,只是回看更远些。

陈六使先生虽以商业起家,而心中无时无刻不忧族忧民,为民族教育忧,为民族传统之传承忧,为子孙万代之教育忧。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为创办南大而勇往直前。

先贤创办南大的精神,就是南大的精神,也就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建设起来南洋大学,建设起来一个民族教育的梦。

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后,华校毕业生无法再到中国上大学。这让华校面对师资短缺的困境,华文教育雪上加霜。在本地兴办一家华文大学的需求殷切,迫在眉睫。

一九五零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参与建国运动。陈六使先生继承他当福建会馆主席。维护华文教育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一九五零年九月九日,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举办义演筹款时,陈六使先生出席致词。他第一次公开提及创办华人大学的事。他说(刊于1950年9月10日《南洋商报》):

余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逾十年而马来亚犹无中国大学,则为落伍。二十余年前,吾人出洋,思想为赚钱,赚钱入手,荣归祖国,建家立业,显祖荣宗,可为得意。今日见解已不同,自第二次大战后,吾人已认识马来亚无异吾人之故乡。既有此一新见解,自当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愿各位贤达共促成之。

从这番话中可见他对民族文化教育之关怀与忧心,对时势之触觉极其敏锐,目光远大。他所说的“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就是为了不让子孙被同化。在陈嘉庚先生之后,陈六使先生是中国人中,最伟大的教育家。

南洋大学就是在面对被同化威胁的背景下设立的。南洋大学的成立,在马华公会成立之后,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制与同化。马华公会与南洋大学的先后成立,是星马华人社会中互相关联的两件大事。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公布后,马华公会大力支持。那是马华公会捍卫华文教育最豪壮激越的时期。

从一九五二年二月开始,马华公会逐步与巫统合作。这让陈祯禄先生得以说服马来人不反对华人创办大学,为南大建校清除一些障碍。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正式提出,为维护中华文化与民族教育,必须创办大学,让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华文学校当时面对的困难,都是由于英国人对华文教育的压迫所造成的。《巴恩报告书》和《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以消灭华文教育、同化华人为目的。殖民地政府要华人纳税,却不肯资助华文学校,以致华校资金不足,经费困难。

陈六使先生希望唤醒大家,立即拯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以免被彻底同化。他传承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侨界常以陈六使先生领导的南大筹募基金运动,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筹赈祖国难民运动,相提并论。

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的消息刊于报上后,立即引起星马华人社会各方热烈响应。当时,星马华人已普遍感到华文教育被消灭,最终被同化的危机。

创办大学,需要大笔资金。华人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政府资助,只能靠自己。当时,星马各地的华文学校,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殖民地政府不愿意支持。因此,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

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侨团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商界的领导人往往也是侨团的领导人。由侨团带动鼓吹,可以唤起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起而支持,把建设南大推广为全体华人的社会运动。为了唤醒各地侨胞,意识到创办大学对民族存亡之重要,需要到各地侨团,多方宣传,吁请各地侨众支持办大学。为此,南大执委会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把创办大学的信息具函通知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吁请在各地带动成立筹备南大委员会;一是派遣特使到马来亚各地,报告创办南大的原因和目的,并吁请各地侨界为南大筹款。

各地中华总商会的领导人,一般都是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带头成立分会和支会的,主要也都是总商会和马华公会的地方领导人。参与的人中,以侨团和教育界的为多。由各地委员会带动,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各地侨团和教育界最大的作用是,一边推动成立分会和支会,一边帮助筹募建校基金。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南大建校成为华人社会整体的运动。各地各界奋力为南大建校筹款。各行各业都十分积极,不分年龄,男女老幼都热切参与。商界、劳动界、教育界、体育界,齐心协力,主办各种筹款活动,把南大建立起来。

在各个州所设立分会和支会,相互配合,把建设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半岛的各个角落,传达到每个人的心上。这些大大小小的委员会,帮助推动南大建校,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最终,南洋大学如期诞生。

在南大建校过程中,陈六使先生和执委会的带动非常重要。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

南大是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全靠各地侨团与侨众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成功创立起来。出席开学礼的侨众,高呼“南大万岁!”正是高呼出他们的心声。

二 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年大学园

(一)一个中心

1、福建会馆
南洋大学的策源地是星加坡。星加坡是南洋地区的商业中心。在五十年代,星加坡也是华人较集中的城市。星加坡华人在商业方面很有成就,但华人的生意往往不限于星加坡,而是跨越星马两地。华人办的首间大学,便设在星加坡。

星马华人是一个整体,在五十年代,共同面对英国人的压迫。创办南洋大学是对英国人压迫的回应,也是华人自我救亡的举措。

在星加坡的华人中,福建人口最多,商业成就也最大。在侨团之中,福建会馆最有影响力。创办南大,便是由福建会馆倡议的。在南大建校运动中,福建会馆是中心。创办大学的建议,在福建会馆提出,传播到星马各地各个侨团,从而掀起办学运动。

2、从陈嘉庚到陈六使
福建会馆的核心人物是陈六使先生。他是建设南大的总工程师。

一九四六年,陈六使、李光前、黄奕欢三位先生向陈嘉庚先生提出创办大学的事时,陈嘉庚先生是福建会馆主席。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后,中国政局剧变,南洋中学毕业生到国内升学的路断了。华校面对师资短缺的困境,雪上加霜。在本地兴办一家华文大学的需求殷切,迫在眉睫。

一九五零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参与建国运动。陈六使先生继承他当福建会馆主席。维护华文教育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一九五零年九月九日,福建会馆为其辖下学校举办义演筹款时,陈六使先生出席致词,首次提及创办华人大学的事。他希望华侨在马来亚创办一大学。目标求其五年内成立,五年不成则十年。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以南洋群岛吾侨之众,中学生之多,非从速办一大学于中心地点之新加坡不可。他对民族文化教育所面对的形势,十分关怀,也十分忧心。他对时势之触觉极其敏锐,目光远大。自从一九四六年,他和李光前先生及黄奕欢先生向陈嘉庚先生提议创办大学之后,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中。

一九五零年时,他又想提议创办,可惜他的橡胶厂被马共游击队焚毁了,损失重大。办大学的事,只好搁下。十年后,李光耀指陈六使先生亲共,吊销他的公民权。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星加坡福建会馆于晚间举行第十届第三次执监委员联席会议。主席陈六使先生陈述马华教育正面临危机,为维护中华文化计,号召侨胞,创办大学,恳切盼望星马侨界,同心协力,热烈输将,使早日实现,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陈六使先生这次讲话,无异于高声呼喊文化救亡,民族救亡,尽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他一再强调要“永保吾人固有文化”。这话很明显是针对当时英国人的同化政策来说的。任何民族,一旦固有文化消失,便是被他人所同化了。要同化一个民族,最有效的办法是消灭其教育。教育是传播固有文化的系统,一旦被消灭,也就自然而然失去其文化,而终被他人所同化。英国人当时所拟定的教育法令,目的即在于此。

捍卫固有文化,以免被他人所同化,这是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大的基本原因,也是当时侨界一致支持创办南大的基本原因。

福建会馆是南大建校的发动机。其作用十分重要。

(二)两条路线

1、侨团是建校支柱
各地侨团是南大建校的支柱,各地委员会由侨团与侨众组成。各地侨团与各地委员会构成南大建校运动的两条支柱。这两条支柱的领袖与侨众,发挥出无穷的力量。南洋大学就靠着这样的力量建立起来。

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在正式推行之前,必须得到商界的大力支持,才能成功。商界的支持十分重要,因为创办大学需要甚多资金,远超过办小学和中学。倘能得到有民族责任心的商界人士支持,创办大学就容易得多。为使办学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先得到商界的支持。

创办大学的建议一经提出来之后,中华总商会、一般商界、教育界都立即起来响应。不只是星加坡如此,马来亚也一样如此。这大大增加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信心。这种强烈的信念,对南大最后建校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时商界的侨团中,中华总商会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先得到总商会的支持非常重要。中华总商会在南大建校运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陈六使先生希望得到中华总商会的支持,所以他亲到会上对各位商家阐述办学缘由。

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华人大学五天后,一月廿一日,即到中华总商会出席董事会议,并在会上致词。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是,由中华总商会通过议案,支持陈六使先生提出之联合侨界力量,创办马华大学之号召。这充分显示出侨团界的团结,支持民族教育的信心。

中华总商会董事也议决,推举正副会长陈锡九,高德根,以及连瀛洲,黄奕欢四位为代表,于一月廿五日,出席在吉隆坡举行之马来亚中华总商会联合会代表大会,向大会提出星马侨众全力支持创办马华大学议案,同建大业。

商界领袖实际也是个别侨团的领袖。他们的支持必定会带动侨众的支持,扩大影响,直接促进南大建校运动,帮助筹募建校基金,对南大建校有极大的帮助。

南洋大学的发起地是星加坡,星加坡各界的响应很迅速浩大,但就整体来说,马来亚各地各界的响应也很迅速,声势更加浩大,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为建设南大而无私奉献,此起彼落,真有万山回应的壮大声势。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时建校的情景,仍然让人万分激动。

虽然创办马华大学是由星加坡侨团倡议的,并由星加坡侨团推动,但创办马华大学并不仅仅是星加坡华人的事。星加坡和马来亚本属于一家。星加坡华人和马来亚华人,血肉相连,华文教育亦如此。一开始倡议创办大学就以星马两地为服务对象。因此,不仅需要星加坡侨团的支持,也需要马来亚侨团的支持。全赖星马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得以建立起来。南洋大学是真正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2、宣传与筹款
华人办华文大学,不可能得到政府资助,只能靠自己。当时,星马各地的华文学校,都是靠华人自己筹钱创办的。殖民地政府不愿意支持。因此,当务之急便是筹募资金。

除了商界的支持,其他各界的支持,侨界大众的支持,也都十分重要。正如陈锡九先生所说:“此事之成功,非三两富商即能使之,成功之因素在于人人有认识,人人皆拥护,往往出钜款者易找,而出小款者反而不易寻。如今有陈氏号召办大学,更重要者为人人普遍响应。”

南大建校运动需要华人社会普遍响应。因此,必须群策群力,唤起侨界普遍认识,人人拥护,让南大建校成为全体华人的社会运动。

创办大学,最直接相关的是华文教育界。教育界的支持也十分重要。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一经提出,星马华文教育界无不支持。无论华文中学校长,还是中学生,都积极支持。

各行各业的侨团是支持创办大学的支柱。有了侨团的支持,实际的工作才易于展开,使创办大学成为华人的社会运动。推展这样的运动,必须群策群力,分两条路线进行,并驾齐驱。一条是宣传路线,一条是筹款路线。宣传与筹款是一件事的两面。

宣传工作分两头,一头在星加坡,一头在马来亚。星加坡地方小,宣传容易,马来亚地方大,需要许多人力物力,工程浩大。第一步是由星加坡的侨团把创办大学的信息传给马来亚的侨团。马来亚各地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对推动创办马华大学的成效,举足轻重。

当时,传播信息主要靠报纸和广播电台。因为当时人的生活简单,有关南大的信息传播得很快,但是,要成为大众的运动,还需大力宣传。当时的做法是,在星加坡、马来亚、沙朥越等地的大小城镇设立筹建南大的委员会。在各州首府设立分会,小镇设立支会。由这些委员会把创办南大的信息传达到各个角落,推动整个南洋华人社会。

筹款是另一条路线。这条路上的景观,真如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商界群伦,人数虽少,而号召能力强,带动能力大。由此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响应,尤其教育界和劳工界,虽然并不富有,但人数众多,足以形成声势浩大的运动。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数以千计的三轮车夫为南大义踏。如今遥想车夫挥汗的情景,依然令人激动。这样的场面,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了。

在马来亚各侨团中,各州马华公会分会和中华总商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推行南大建校运动,起极大作用。创办大学的原因与宗旨等等,各界侨团领袖都十分清楚。更进一步,便是实际行动,为南大建校基金筹款。当时,马来亚侨界的反应十分热烈。

马来亚教育界跟星加坡教育界一样,热烈支持陈六使先生创办大学的倡议。在马来亚各个州的教育界组织中,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最有影响力。该公会的领袖即林连玉先生。

创办大学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华文教育,更是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这一点正是陈六使先生和林连玉先生所关心者。

林连玉先生不仅口头支持创办大学,而且付诸行动,组织教师男女篮球队,自备经费,到吡叻的安顺,金宝,怡保,几个城市,安排男女篮球义赛,全部收入拨充南洋大学建校基金,扩大宣传南大建校运动,让体育运动成为南大建校运动的一个环节,负起时代的使命。接着下来,各地掀起体育运动为南大筹款的热潮。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各地的委员会共同推动。星加坡的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建校的整体计划和筹款。马来亚各地的委员会则负责当地宣传和筹款。

各地委员会是整个南洋大学建校运动的宣传支柱。这条支柱也一头在星加坡,一头在马来亚。在星加坡的一头倡导,在马来亚的一头响应,互相配合,带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把南大建立起来。

马来亚各地的分会与支会,主要的目的是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募基金。各地委员会的具体工作,便是把南大建校的信息传到各地华人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捍卫民族教育和文化,燃起共同的信念:“建设南大,人人有责。”把这个信念化为行动,为南大筹募建校基金,使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整体的社会运动。

在筹组各地委员会时,往往由商界带头,联合其他侨团。在星加坡发起创办南大的便是商界的领袖,由他们带动其他侨团,共同努力。

在马来亚各地的侨团中,中华总商会的作用最为关键,其次是马华公会。马华公会的领导人往往也就是商会的领导人。与此互相配合的是各地的同乡会,同业公会,以及学校和教师组织等。

由各地侨团筹组委员会的过程,便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南洋大学筹委会槟城分会的筹组过程,便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南洋大学筹委会槟城分会在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七日成立。当时,由槟城中华总商会召集侨团代表大会,一共有一百零五个华人社团及学校之代表参加,为历来槟城中华总商会所召集的会议中,出席单位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商界、政界、教育界的代表团体。这次会议已是绝佳的宣传。

筹募基金的方法主要是各种义捐、义卖、义演活动。这不仅是各地委员会的活动,也是各个侨团的活动,也可以是个人的活动。全赖千千万万爱护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人共同努力,南洋大学才得以建立起来。

南洋大学是真正属于全体南洋华人的大学。

(三)三年大学园

华侨移居到一个地方后,一安定下来首先便想到设立同乡公会。这一来可以互相照顾,二来可以帮助新来的人安顿和找事做。同乡公会之外,还发展出各方面的团体,如行业公会、文化组织等等。

为求平安,第二步便是立神庙,求神明保佑。有了下一代之后,便想到办教育,设立学堂。学堂一般都设在神庙里。有规模后,则独立建成学校。

公会、神庙、学堂,这是华人移民社会中的三个侧面,也是三个文化重点。

华人办学,通常靠自己,不靠政府,政府也不愿意帮助,因而经费往往是大问题。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如此。

1、抗拒外力同化
一九五零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参与建国运动。陈六使先生继承他当福建会馆主席,挑起维护华文教育的担子。

一九五三年,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大学时,正是传承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的精神。侨界常以陈六使先生领导的南大筹募基金运动,与陈嘉庚先生领导的筹赈祖国难民运动,相提并论。

陈六使先生出于对民族文化教育之关怀与忧心,提议创办大学,为吾人马来亚之子孙计,不让子孙被同化。

南洋大学就是在面对被同化威胁的背景下设立的。南洋大学的成立,显示出华人在政治觉醒之后,决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反对压制与同化。为维护中华文化与民族教育,必须创办大学,让马华文化得以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星马华文学校当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经费。殖民地政府要华人纳税,却不肯资助华文学校,以致华校资金不足,经费困难。

陈六使先生高呼创办大学,旨在唤醒大家,须立即拯救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以免被彻底同化。

当时,星马华人已普遍感到华文教育被消灭,最终被同化的危机。就在这个时候,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华文大学。这个消息刊于报上后,立即引起星马华人社会各方热烈响应。

2、侨团齐心推动
在华人所办的集体事业中,侨团往往是支柱。由侨团推动,群策群力,易于成功。

在星马各地华人的侨团中,商业界最高的机构是中华总商会。总商会的会员往往是各界侨团的领袖。在南大建校运动中,中华总商会的支持十分关键。总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马来亚中华商会联合会则是由各地中华总商会联合组成的总机构。在马华公会成立之前,商会联合会是马来亚华人最高的组织。商会联合会的支持当然也很重要。商联会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起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各地的中华总商会都支持。

在社会政治方面,星马华人最高的机构是马华公会。马华公会也需依靠侨团组成。

无论宣传还是筹款,都得依靠侨团去做。侨团都是筹备成立马华公会和南洋大学的支柱。

在南大建校运动中,各地侨团发起成立许多南大委员会的分会和支会,为南大建校宣传和筹募建校基金。虽然各地侨团所筹募到的多是小钱,但全靠侨团推动,才能使南大建校运动成为整个华人社会的运动。梹城自由车商会於五三年四月十四日发表劝募书,其中两段话最能反映当时情形:

观乎最近名言谠论,叠见报端,对南大之倡办,连篇累牍,发挥尽致,此后不但发扬祖国文化,培植无路升学之青年,而南洋气候物产,得有专门之研究,对马来亚当地前途之繁荣,实具无限之寄托。

这次上自殷商巨贾,下至劳动阶层,由个人至於团体,由城市至於乡村,凡有血气,无不闻风兴起,一致拥护,献捐方面,争相筹集,为南洋兴学历来所仅见。

这个运动席卷整个星马华人社会,“上自殷商巨贾,下至劳动阶层,由个人至於团体,由城市至於乡村。”为世界教育史上所仅见,空前绝后。各地侨团和各地委员会是南大建校运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形成两条支柱,互相结合,共同推动。

3、伟大精神感召
在促使南大建校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中,除了各地侨团和各地委员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陈六使先生的伟大精神。

连瀛洲先生於五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前往美国及欧洲各国考察大学教育,并访问若干学者,为南大聘请校长。陈六使氏在他远行前夕特设盛宴饯行。连瀛洲先生在致答词时说:

在世界上,出钱办学相信未有如马华之热心者,如陈六使先生号召办南大,一笔捐款即五百万元。在美国言,办一种事业,初即出此钜款殊为罕见。陈先生之伟大,相信人人皆有同感。其精神可谓世界第一。余虽无钱,当尽华侨一份子力量为中华文化,为地方文化尽力。希望大家皆追随陈先生之伟大精神,使南大早日成功。

他对陈六使先生推崇备至。这番话实说出当时侨众的心声。出钱办学是华人的传统。陈六使先生和陈嘉庚先生则是毁家兴学。其精神更伟大,感召众人。

陈六使先生超凡的智慧、远大的眼光、毁家兴学的精神,为各地侨众所共同敬仰,是当时侨界人人赞誉的领袖。当时侨界的信函和讲话,处处流露这种敬仰与赞誉之情。因此,他一倡议创办南大,便人人支持,迅速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

今天翻开当时的文献,可以清楚看到陈六使先生除了捐款之外,他的精神对整个运动的影响非常重大。这一点,还可以从当时各地侨团的反应中清楚看出来。

星马各地侨团对陈六使先生倡议筹备南洋大学的反应非常强烈,充满热忱和企盼。南洋大学就在陈六使先生的领导和各地侨团的努力下,在短短三年内建设起来,一家中等规模的大学。

4、众志成城
建设南大,商界的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侨众的支持也一样重要。如何唤起侨众支持,是成功的关键。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地侨团推动侨众踊跃捐款。各地侨团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各地的中华总商会。

中华总商会的会员和领袖,往往也是其他侨团的领导人。由中华总商会带动侨团,由侨团唤起千千万万的侨众,起而支持,发挥强大的力量,把建设南大推广为全体华人社会的运动。各地侨团和教育界最大的作用是,一边推动成立分会和支会,一边帮助筹募建校基金。

在整个南大建校运动中,除了商界的领导人之外,教育界和政界有两个人特别重要,就是教育界的林连玉先生和政界的陈祯禄先生。

陈祯禄先生积极支持南大。因为他是受英文教育的,可以直接和英国人辩论南大创校问题。他所领导的马华公会极力支持华文教育,捍卫民族文化,支持创办南大,尽力帮助南大建校。

林连玉先生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出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主席。他的箴言是:“发扬吾人应尽任务,而为南洋大学尽一点责任。”

他是华文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极力支持创办南大。他和陈六使先生带领大家面对民族灾难,成为两地民族教育的灵魂。在各地南大委员会中,都有教育界的委员。

星马华人在面对外力压迫时,对南大建校,极其企盼,因而陈六使先生登高一呼,便立即万山响应。陈六使先生和执委会的带动,是南大成功创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六使先生以他敢于担当的领导精神,不畏困难的魄力,显出坚忍不拔的领导本色,感染各地华侨,通力支持,全体响应,南大建校成为星马华人的社会运动,最终把南大创办起来。

在执委会中,有三位委员对创办南大,帮助很大。这三位委员是:连瀛洲先生、黄奕欢先生、高德根先生。他们三位出钱出力,努力不懈,是为创办南大而奔波的三剑侠。他们也都是星洲中华总商会和另外一些侨团的领导人。

南大是民办的大学,殖民地政府不仅不支持,而且敌视。全靠各地侨团与侨众一心一德,通力合作,克服万难之后,才成功创立起来。

5、奉献精神
南大为传承民族文化,反对同化而成创立,逆流而行。

从一开始南大就走在一条崎岖的路上,十分艰难,靠着众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才把南大建立起来。

从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六日陈六使先生倡议创办南大,到一九五六年三月十五日正式开学,前后只用了三年时间。而实际建设校园的时间只用了一年六个月,建校速度极快,空前绝后。

南大校址原本是一片荒地,杂木杂草丛生。地段面积五百二十三英亩。在正式开始建设之前,建筑主任柯进来先生先后数十次视察,才确定整个校园布局。计划及建设大学之工程,纯粹为中国人自己计划。

一九五三年七月廿六日举行动土典礼,修建道路。一九五四年二月政府始批准校址。三月着手绘图,至六月图样只批准一部份。八月招人投标承建,开山,造路、铺设水管,然后开始建筑校舍。

经过一年六个月的努力,已完成建筑物大小四十余座,建设地段面积为一百六十余英亩,建筑费用三百六十余万元。图书馆及三个学院可容纳二千余名学生。

五六年三月正式开学。第一年学生人数约六百名,第二年年学生人数可能达一千至千二百名。校内之水为市议会供给,电力由自置之发电机供应。按照计划,将建设游泳池,运动场,及学生宿舍四百间,教授宿舍六十四间。

在建校过程中,平山开路,卫生设备,水管以及电火电柱等工程极大。全部建筑工程进展迅速,只用一年余便顺利完成。

为什么南大建校工程可以如此迅速完成?首先因为有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建筑委员会,各位委员努力不懈,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建校工程。

在筹募建校费用时,无论名商巨贾,还是劳工小贩,大家努力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齐心协力,把南大建立起来,显示出非凡的奉献精神。

从五四年八月开始建设,到五六年二月完成,前后只用了一年半,便把这么大的校园建设起来,真是奇迹,天下无双。

在建校过程中,有两个人特别功高。这两个人就是建筑师黄庆祥先生和建筑小组主任柯进来先生。他们两位都不辞劳苦,详细调查测量各山谷情形。然后,即着手绘图。大学校园的全部绘图,由黄庆祥先生报效。按照当时建筑行情,他可以得到7%的建筑费,约二十多万,可是他分文不取,全部报效南大。建设南大,靠的就是这样的奉献精神。

柯进来先生和黄庆祥先生密切配合,按图施工,把南大全部建筑完美建成,又快又好,功不可没。他也分文不取,尽显出他的奉献精神。

柯进来先生担任建筑小组主任。同组还有林拱河,林振毓,庄右铭,杜文辉为建筑委员,协助建设校园。建筑小组的工作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校园设计,一是完成建设,就是从设计校园到建筑完工。南大校园能够迅速完工,建筑小组各位委员都劳苦功高。

创办南大,靠的是大众的力量。大家出钱出力,任劳任怨,没有人从中谋利,都是奉献。这就是南大要发扬的传统。柯进来先生和黄庆祥先生是完美的例子。把事情做好,却一分钱都不收。这就是南大创校先贤的奉献精神。

南大建筑又快又好,又跟建筑承包商认真工作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分不开。杜文辉先生就是个完美的例子。

杜文辉先生是个承包商,也是建筑小组的委员。五三年七月廿六日动土典礼后开建的,便是从校门牌坊到商学院的第一条大路。

此项筑路工程由杜文辉先生以九千元之最低价标得承筑。他在标得筑路工程后,立即报効三千元,实收六千元,以赞助建设南大。这条路长三千一百六十八尺,阔四十尺。开辟这样一条山路,平均一尺道路只收一元九角钱,还不到两元。这是亏大本的承包工程。这显示出杜文辉先生的奉献精神。侨界创办南大,就是靠这样的奉献精神才得以实现。这条校路工竣后,在正式建筑校舍时,运送建筑材料,甚为便利。

第二条校路也由杜文辉先生承标建筑,开价最低,工价八千元,尚报効三千,实收五千元而已。

最后完工的运动场也是由他铲土铺平。杜文辉先生每一次承包南大建校工程,都亏本奉献,善心热忱非常感人。他就像所有创校先贤一样爱护南大。他也是南大委员会的委员。

南大校园各项建筑,投标承包的侨界公司都是本着爱护南大的心而来,以最低的价钱投标,中标后,还报效一笔款项。杜文辉先生的公司,是赔本承包的,别的公司即使有盈余,也不会多。这样的奉献精神,就是建设南大的精神,也就是南大的精神,也就是南洋华人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可歌可泣,清楚可见华人拥护南大至诚之心。尽管面临紧急关头,身处海外之中华文化绝不会亡,愈是紧急关头愈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韧卓绝精神,万代永存。

(录自 2017年3月18及25日《新加坡文献馆》)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7年3月25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5, 2017
2017年3月2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5,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