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全面英化 1973 ─ 1977

── 胡兴荣 ──


《黄丽松的南大情结 1969 ─ 1972》〈〈〈

  南大具独特条件,可实施两种甚至三种语文的教学,即英文、华文及马来文。
  “廿多年后,南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迫选择只保留中文一系的完全英化道路滑下去,这是南大的‘悲哀’,还是南大的‘生存之道’?”

  1973年5月12日,南大第十四届毕业典礼上,新校长薛寿生表示:“本大学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但鉴于英文是国际性语文,是吸取先进科技知识的必要工具,而本国又正朝向科学与工艺发展的时代,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发挥所学为国家社会服务,校方尽量鼓励同学们学习与使用英文。”

停止在大马招生

  11月15日,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部长蔡崇语在南大主持“大学毕业生就业研讨会”开幕时透露:南洋大学遵照新加坡政府“配合南大与新大统一招生原则”,由1973年起,停止在大马招考新生。

  这项决定引起了大马文教界的强烈反弹。董教总于12月22日致函南大当局,希望继续举办大马学生可参加的新生入学考试。公函指出:

  南大创办的动机,乃在于使本地区之华文源流高中毕业生有深造的机会,以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之愿望,由于创立之宗旨,乃为东南亚地区服务,故名曰南洋大学,今虽时移势异,惟南大创办人之愿望,相信仍受尊重;南大举办特别安排入学考试,并不影响南大与新大统一招生办法。

  董教总提出三点要求:

  一、南大当局应继续举办特别安排之新生入学考试;
  二、继续承认马来西亚华校毕业生资格,准予报名参加南大入学考试;
  三、基于协助邻国之精神,以及新马共同创立南大之宗旨,希望每年尽量录取联邦学生进入南大深造。

“南大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大学,新大是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大学”

  1974年3月19日,吉隆坡、叻及槟城三个地区的南大校友会发表联合声明,非议母校停止在大马招考新生,指出:“南大是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大学,新大是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大学,这两间不同语文源流的大学,我们不知道如何统一招生?”“我们担心有朝一日,南大的主要教学媒介语文,也逐渐地与新大统一,而不再是一间华文大学了。”

  3月20日,董教总再向新加坡驻马来西亚最高专员,提呈《针对南大停止在马招考新生,华教团体呈备忘录予星政府》,希望新加坡政府允准南大继续招收大马学生。

  备忘录指出:“学术是无国界的,大学亦没有严格国界藩篱。实际上,为了敦谊睦邻,促进文化交流与区域合作,通常各国大学均有保留一定学额给外国学生。视乎此,姑不论南大是否由星马人民出钱出力所共创,单基于协助邻邦增进外交的精神,南大亦没有理由采取任何不鼓励性之措施。”“在黄丽松博士掌校期间,尚特为大马学生开办进修班,提供较多学额,如今突然间,竟作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而又无过渡性的安排,实令人感觉遗憾。”

  6月15日,南洋大学在校园内举行陈六使铜像安置典礼。陈六使家属捐献南大50万元,设立“陈六使奖学金基金”;另,李氏基金等亦以实际行动响应支持,共筹获90多万元。

南大与新大统一招生

  6月24日,在迎新周揭幕礼上,薛寿生宣布:南大由本学年起开始实施主、副修课程制度,以取代学分制,并开办更多实用性科目。

  7月27日,南大举行第十五届毕业典礼,理事会主席黄祖耀宣布华语研究中心成立,以研究华语的各种问题及培养有关人才。同时,南大与新大将组成一联合招生委员会,办理两所大学新生入学事宜。

  教育部长李昭铭在毕业典礼发表演讲,提出:

  十八年前,南大创立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为华校中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升学深造的机会。在当年的情况下,无可否认的,南大是扮演了它应尽的角色,可是,时过境迁,现在南大所处的时代,和十八年前的,已经是截然不同了!我们也不能以五十年代的眼光处理七十年代的问题!

“南大必须面对现实,摆脱阻碍发展的蚕茧”

  不可否认的,南大的特色必须要保留。但是南大当局,也必须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摆脱那些阻碍发展的蚕茧。南大当局,就是理事和行政当局,也必须要有过人的智、勇,将南大发展为一间全国性高等学府,作为各种语文源流各民族学生深造的中心。

  我必须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也千万不能曲解,说是南大的变质。南大最终的目标是一间为国家社会造就人材的最高学府。政府将不遗余力地协助南大在这一方面作出更具体的贡献。

  8月20日,黄祖耀在南洋大学第八届常年会员大会上表示:政府核准拨款193万元资助体育中心的建筑经费,该中心已于7月底开始兴建,耗资236万元,差额43万元则由南大发展基金支付。此外,政府还拨款200多万元扩建新的学生宿舍。

“保留南大特色,推广华文教学与研究”

  10月30日,南大毕业同学会举行常年大会,邀请薛寿生发表讲演。他在题为“以全国性大学为目标”的演说中指出:

  (南大)为配合国家语文政策,此后英语在教学与研究上将更普通应用,并且准备由1975-1976学年起,尽量增收非华文源流的学生。与此同时,我们要保留“南大特色”,对推广华文的教学与研究继续作出贡献,所以有华语研究中心之设立,以协助提高本国各语文源流学校的华语教学水准。

薛寿生:力促南大国际声誉

  薛寿生掌校期间,南大获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支持,积极与该国著名大学建立学术合作关系;邀请法国总统的科学顾问,也是国际数学协会的秘书长 Prof. J.Lions,任数学系校外考委。同时经由 Prof. J.Lions 的推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委任南大李光前数学与电脑研究所为东南亚高等数学教育的区域中心。

  此外,1972至1974年间,薛寿生还积极致力于使南大成为一个国际性会议地点,成功举办了1972年10月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的第九届大会及研讨会;1973年5月联合国教科机构东南亚区域科学办事处主办的海洋微生物学训练课程,以及1974年6月东南亚数学会与南大李光前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抽象代数及其应用研讨会。

李昭铭:改变南大教学媒介语

  1975年3月14日,薛寿生三年任期届满,教育部长李昭铭兼任南大校长,卢曜留任副校长。这时刻,南大改变教学媒介语的时代正悄悄降临。

  3月19日,南大毕业生协会欢迎李昭铭出任南大校长时,认为南大创校的四大宗旨,即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为中学培植师资、为本邦造就专门人才、为适应人口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都已完成或在实现中;尤其前两项,成绩更为显著与具体。他们同时就科系与课程教学媒介语、师资、研究与出版等方面,提出发展南大的意见。

  6月30日,李昭铭在学生会举办的迎新会上,宣布南大从本学年开始,在人事、学制、课程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以吸纳各民族学生。但更为重大的改革,则是在教学媒介语方面,除中国语文科外,各院系的教学媒介语,从中英双语改为单一英语,以贯彻政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目标。这一年,南大正式朝向全面英化的道路行进。

“南大也许有缺点,但不应改变主要教学媒介语文”

  南大教学媒介语变更一事见诸报端,马来亚南大校友会旋即指出:“这是南大自去年初停止在马来西亚招考新生以来,另一次彻底违背南大创办宗旨,彻底漠视广大人民意愿的行径,我们对此不得不再度表示最深切的遗憾!”“南大也许尚存有缺点,需要不时加以改进,但任何的改变,都不应改变南大的主要教学媒介语文!”

  针对早前《十年发展计划报告书》委员会认为,新加坡只需一间规模较大且完善的大学,和另一间规模较小而偏重某些专门学科的大学,并建议南大扮演后者的角色。李昭铭在7月26日南大第十六届毕业典礼上,以“南大进行重新革新”为题,指出:“我认为新加坡需要两间同样良好而且完善的大学”,并表示希望南大与新大能循着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方式,取得相应的发展。最后则言及:“我们不应在感情上过于留恋与南大传统有关联的事物,因为不是所有过去传统对南大学术的优越性有帮助。”

  此外,在人事方面,新大政治系教授吴德耀于7月1日起,受聘出任南大研究院院长;副校长卢曜兼任文学院院长,郑奋兴担任理学院院长,谢哲声担任商学院院长。

“李昭铭的任务是把南大办成一所英文大学”

  李光耀在其回忆录中,述及了他对是年南大改革所持的立场:

  我决定把南大的教学语言改为英语。1975年,在南大理事会一致同意下,我委派当时的教育部长李昭铭博士出任南大校长,李博士受过华文教育,在伦敦大学考取工程系博士学位。他的任务是把南大办成一所英文大学。

中英文并重教育政策

  9月19日,南大毕业生协会发表声明,强调中英文并重始符合国家两种语文的教育政策,一度不苟同于李昭铭改变南大教学媒介语的方针,认为:“母校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在社会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岗位上,积极推动建国工作。南大生在政界、工商界、教育、文化界等的表现亦不落人后。”“然而,最使学生感到不安的是突如其来改变南大的教学和考试用语的措施。”

  9月30日,南大毕业生协会再度发表“南大不能作为试验学制场所”的声明,认为“此种突然之改变,不但可能导致南大学术水准之降低,而且可能影响二十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良好校誉”;“南大行政当局不应将南大作试验学制的场所,更不能随意和仓促地更改学制”。声明还引用李光耀于1970年8月11日,应南大历史学会之邀演讲时提到的:“南大必须把水准更加提高,而有效地培养出能精通两种语文的毕业生──政府认为两种语文的学习,必须在小学就开始,而不是在大学才开始。”

  1976年4月1日新学年始,南大当局采取措施,全盘检讨全校课程,目的是明确各系之目标与方向“符合国家发展及需求”,同时避免与新大重叠。8月14日,李昭铭在第十七届毕业典礼上宣布,南大将积极吸收非华校源流学生,更广泛地采用英文作为教学媒介语。

吴德耀成为南大末任校长

  然而,面对校内外的压力,彻底改变南大教学媒介语的措施得以暂缓,李昭铭于8月16日开始告假;理事会委任研究院院长吴德耀兼任代理校长(Acting Vice-Chancellor),卢曜仍留任副校长。

“刻苦耐劳的精神就是南大精神”

  8月30日,吴德耀发表《南大展望未来》,提道:

  南大所具有的特质是:别人不要做的,我们做,别人不能做的,我们能;别人无法容忍,我们可以容忍,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就是南大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种精神不但必须予以保存并发扬,而且更进一步,使我们所作所为皆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南大全体同仁──教、职、员、工、学生及校友们都必 须尽本身的一份力量来发扬这种传统精神,并建立止于至善的理想作为我们的新准绳。

  吴德耀还强调两种语文的教学必须加强,认为“南大具有独特之条件,可以实施两种甚至三种语文的教学,即英文、华文及马来文”。

  吴德耀在任期间,极力安抚南大师生,强调中英文双语并重的政策。同时,不断增加与教学人员的接触,勉励同仁从事学术研究及出国进修;增加“东南亚研究”作为学生选修的课程。

  10月27日,南大体育中心开幕,由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暨新加坡体育理事会主席陈英梁博士主持。11月15日,语言中心华语组纳入华语研究中心。

南大向新大趋同

  1977年8月13日,在第十八届毕业典礼上,黄祖耀宣布吴德耀将于该月15日起,辞去代理校长一职,留任研究院院长;理事会暂不委任校长,另成立一个4人特任委员会,由黄祖耀、新大校长吴世强、刘景煊及林和合组成,负责管理校政校务。

  8月23日,理事会执行委员进一步通过改革方案,并向南大教职员发出一份声明,南大必须与新大更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与新大“采用共同的课程提纲、考试和学位”,以及作为“制定聘用新教员和审查现有教员合约的共同标准”。

“南大应该在学术成就上跟新大争长短,而不应该单在英文程度上与新大争长短”

  9月12日,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发表《南大的“生存之道”?》,指出:

  南大为什么一再地更换校长,而每位校长的任期只不过三几年,是否非学术性的因素过度干预校政?这是南大理事会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廿多年前,反对创办南大的人曾提出扩大马大(新大前身)中文系取代创办南大,遭受广大人民理直气壮的摒弃;廿多年后,南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迫选择只保留中文一系的完全英化道路滑下去,这是南大的‘悲哀”,还是南大的“生存之道?”

  南大是以吸收华文源流学生为主要办学目标,南大学生的英文程度比不上新大,正如新大学生的华文程度比不上南大一样,是很正常的事。南大应该在学术成就上跟新大争长短,而不应该单在英文程度上与新大争长短。

行政由英文教育背景人士垄断

  11月1日,南大宣布借调不谙华文的新大副注册主任胡桂馨掌南大注册主任之职;12月27日,再借调政府社会福利部常任秘书兼邮政局储蓄银行董事长陈祝强任南大理事会秘书长(Director-General),负责执行特任委员会之决策,并处理日常校政。同时,由于副校长卢曜退休,南大行政管理层至此完全由受英文教育背景出身的人士所接掌。

  12月16日,理事会作出政策性声明,“主张把南大与新大的现有课程,提供共同的课程、共同的教授,以及共同的考试,以期待南大发展成为新加坡大学的平等夥伴”。

“提升南大生英语能力,成为新大平等夥伴”

  陈祝强上任后,随即终止了南大原有的课程规划,完全采用新大的科目与课程,两所大学今后不但联合招生,而且学生也将接受相同的考试,以便全力提升南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英语能力,成为新大的“平等夥伴”。

  12月19日,南大毕业生协会对陈祝强出任南大秘书长,以及理事会宣布南大与新大实施共同课程和考试的政策表示支持,认为:“这样两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必然均等,也不再产生某校毕业受歧视的现象,这不失为使我国两间大学在学术疆场上并驾齐驱的好办法。”

  这一年,校内的行政考试及课程设置均为英语所覆盖,南大终于进入了全面英化的格局。


(按):录自胡兴荣著《记忆南洋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消失的大学 1978 ─ 1980》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7年6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28, 2007
2007年6月2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28,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