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情系南大的历史片断

── 南洋大学史实 ──


黄吉生的《情系南大》收录了作者当年在云南园生活时期的文艺作品,可以看成是当年南大历史片断的原始资料。从1963年5月29日的《穷人念大学》开始至到1967年8月25日的《从爱好写作到卖文为生》描述了作者个人的云南园生活。之后,从1969年1月17日的《到北海放洋》开始,记述了南大人在加拿大的生活历史。从黄吉生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到一个南大人的历史过程,有助了解整个南洋大学的历史发展。黄吉生是南洋大学商(经济)学士,渥太华大学经济学硕士,安大略省注册会计师。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华人为了让下一代和后人有机会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与语言,而在利他精神下通过群策群力创办的人民大学。南大在先天上既没有财力支持,更要先后受到英殖民政府与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政治打压,大学面对的困难苦不可言。然而,南大的创办使到穷苦人家的儿女有了升上大学的机会。《情系南大》就是讲述了这群学生的遭遇与克服困境的历史故事。

穷学生靠半工半读过日子,其中大部分靠补习来赚取费用应付学费,生活费等等日常开支。当时学费每月60元,房租20元,伙食50元,洗衣费5元。农舍房租每月9元。凡家境清寒、平均成绩70分的品学兼优学生可以申请李氏基金的助学金,助学金额是二年级100元,三年级200元,四年级300元。没有经济能力住在校园内的,是一群住在校园周边的‘边疆民族’多数家境不太好,很多都要到坡底去教补习赚一点钱补贴费用。这些同学后来好些都到加拿大升学,其中如朱金表博士,沈文卿博士,郑金来博士,陈诗华硕士,黄吉生硕士和陈丙丁律师。校外的‘鸽子笼’,是十六路锌板隔了十二个房间,六间六间相对着,住上二十多个同学。水是井水。晚上电火微弱,由私人电厂供电至晚上十二点为止。住在一起的学生雇村民煮饭,伙食费为每月二十五元。替中小学生补习功课的行情则是,中学组三人到四人,每周补习三天约六小时,可收费六七十元,小学则四五十元左右,上下午各一组,多利用周末。当时在南大念书的,也有些是家境优越的学生,自有另一类的大学生活体验。早上八点起床,早餐的白面包是去了皮的,他们拿这些去了皮的白面皮来擦杯子和碟子。午间小睡一两个小时,晚上宵夜。

黄吉生从事派报纸杂志期刊的工作,早上五点起床工作,到七点多派报才能完毕。每个月底还得花几天的时间去收账,因为学生有午睡习惯,所以二点过后不宜敲门收账。每月工资为五十元。‘念了一个月的大学,苦味算是尝到了一些,但尝过比这味道更苦的不止我一人,还有不少和我“同病相伶”的同学。更有不少同学是所有费用都是靠自己想办法的呢。……然而,穷人要来念大学也确乎只此一途了。有人说,大学生是幸福的,无忧虑的;但我要补充一句:大学生也有辛苦的、忧虑的另一面……。’此外,‘在上课时间尽管很忙,可是每个月照例还能挤出几千字,文章偶尔也有发表机会,由此可捞得几文钱稿费暂解燃眉之急’‘以我的最“经济”的用法:房租,伙食和零用钱每月至少也得七八十元,这七八十元如果靠写经济文章,每月得写七八千字,如果写文艺作品,每月就非一万多字不可,而且写了都要能有机会发表’‘第一年写了一万多字,第二年写了三万多字,以后两年越写越起劲……四年里写了二十万字出头,捞了七八百元稿费,刚好够应付一年的学杂费,解决了一部分经济难题。’‘经济文章是每字一分,文艺的每字半分(肯付这种稿酬的文艺副刊也并不多)’

其他有关校园生活是,‘大学上课时间是在早上八点半后,但有些课程由于没法编排,便提到七点半上课,这就是早课。’‘每天大清早,当学城还在沉睡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和上年纪的妇女提着各种东西来叫卖了。“菜头粿”“肉包”“鸡蛋”!还有那提了满篮鲜鱼蔬菜沿门逐户叫卖的老妇人,还有那送报纸的,还有那替人洒扫花园的小女孩……

民办南大缺乏资源是不稀奇的事,稀奇的是学生如何适应并能够突破困境力争上游。‘几位第一届毕业的老大哥曾和我谈起在南大第一年时碰到的困难。第一年开学时男生宿舍尚未建好,男生们晚上便把课室当卧室。由于没有自来水供应,每天傍晚他们要跑到裕廊十三里去洗澡,洗过澡后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怕流汗,要洗澡很不容易。此外学校里很多东西也不齐全。老大哥们谈起往事,却是以苦为乐,毫不介意,而且非常自豪呢!’

‘学生会定期举办大学周和游园会。大学周是让社会人士有机会来看南大学生的学术成绩。游园会则让社会人士有机会来和南大同学同乐。社会科学研究会主办“马来亚的渔业”,把研究成果用图文展示出来,由小组成员轮流在场向参观人士讲解。游园会中有许多有奖节目,例如花两角钱买一张票可换几个圆竹圈抛去套空瓶子。大学周的节目中还有话剧表演和辩论会,可说是多姿多采。1963年的大学周是最后一次。’

1967年8月25日的文章提到:最近接到一位不曾谋面的读友来信,信上说:“您现在虽是找不到工作,但您却比我好得多,至少您目前还可以靠送报、写稿过日子,而我却连这样的工作都没有,何况您毕业只不过快半年,我却离开学校快一年了,还是吃家里,用家里,这才感到可悲呢!”这也反映了华校生的苦难日子。

书中有关南大人在加拿大的生活,学术成就种种的历史性资料也相当丰富。‘我们南大校友喜欢把到加拿大升学比喻为“到北海放洋”……来到这种几乎半年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带地方,的确是件苦事……突然转换到一个完全英语化的环境,也是一件苦事……[虽然如此]每年仍有大批校友涌来加拿大。南大生到加拿大深造的原因之一是加拿大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提供不少奖助学金给外国学生。另外,加拿大学位在新马受政府承认。’

‘华校生一向是以理科出色见称,南大校友在海外扬威的也多是理科毕业生。就以已经得到博士学位的四十位校友来说吧,理科的就占了三十多位。已取得硕士学位的百多位校友中,理科的占了八、九十巴仙。正在排队等拿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大部分也仍是理科毕业生。可是理科毕业生仅占全校历届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已。’

文商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会比理科生面对较大的语文困难,但也难不倒南大文商科毕业的同学。比如第一届地理系毕业的陈国相,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拿到地理学硕士,他的硕士论文被该校地理系选为硕士生写论文的范本之一,他后来拿到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加拿大克富大学地理系副教授。第三届政治系的詹文义,在西安大略大学念硕士,其博士论文洋洋600页。他有6篇论文被编进6部不同的书籍,而他的特殊学术论点被同行认为是一个新学派。之后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任政治系副教授。第八届数学系的朱永安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后,在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任教三年,后重返哥大念工管硕士和博士,晚上驾驶德土赚钱养家,六年后取得工商管理博士,是西门费塞大学的正教授。

‘南大学位不被承认,但并没有难倒南大毕业生……。南大前几届毕业的大哥大姐们大都不负众望,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南大第一、二届毕业生出国得到高级学位的数目最多,原因之一可说是南大创办前,新马华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很少,所以,当南大校门一开,好些毕业了几年的高中生都涌到南大去,造成前二届毕业人才济济,成就非凡。那些出国深造的学兄学姐们因为表现好,有成绩,也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开了一条升学的金光大道。尽管南大学位不被当地承认,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都承认南大学位,因此,造成南大在开办后的前十年,毕业生出国的比例是新马各大学之冠,而南大生取得高级学位,自然也高居榜首了。……英美好些著名大学接受南大理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一项殊荣。’

目前有120多名南大校友留在加拿大。这群南大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者49人,硕士学位者37人,有2位是医生,有8位是专业人士。当中在大学当教授或者进行研究工作者有12人,在政府部门和医院进行研究工作者有15人。自已创业者有10多人。公司当董事长者6人,副董事长者3人。当工程师者4人。执医生业者2人,律师业者1人。地产发展商4人,股票经记1人。1978年,多伦多和渥太华等地的一批南大校友在多伦多办了一间五湖学院,为东南亚华裔学生提供进加拿大大学的桥梁。学院办得相当成功,过后由于东南亚学生减少,而转让他人承办。另外,‘在大马的60间独立华文中学里,有四分之一是由南大校友当校长。’南大校友成就有目共睹,在实质上有效的反驳了白里斯葛报告书,魏雅聆报告书与王庚武报告书的莫须有指责。

书中也简述了南大校友会的片断历史。1985年的圣诞聚会中,一名校友提议组识校友会,新马之外的第一个南洋大学校友会于是焉成立,有一百多位会员,是新马之外最多南大校友的团体。1987年7月,首届加拿大南大校友联欢会在渥太华举行,出席校友和家属超过百人。1990年在多伦多举行首届北美南大校友联欢会。1992年在多伦多举行首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有300多位校友和家属参加。1995年6月在新加坡举行第4届全球校友联欢会。由于卑诗省及多伦多南大校友会相继成立,在渥太华成立的加拿大南大校友会于1993年更名为渥太华南大校友会。卑诗省南大校友会于2000年6日举办第7届全球南大校友联欢会,有500名校友和家庭参加。

南大并没有正式校歌。以时代曲为代表的非正式校歌先后有:小白船,敖包相会,草原之夜和绿岛小夜曲。南大创办25年,培养了21届毕业生。以老中青来划分是,第1届到第7届为老一代,第8届到第14届为中一代,第15届到第21届为青一代。

(按):录自“南洋大学史实”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6月12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2, 2008
2008年6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1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