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华小问题扰攘半世纪
独立前承诺“不会要求增建华小”


以下是2012年6月10日《南洋网》的新闻摘要:

林家仪:“华小问题扰攘半世纪 教长应对师资荒负责”

(亚罗士打10日讯)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林家仪博士说,华小师资不足及委派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执教,完全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失职。

他说,这些困扰华小多年的教育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华小师资荒从1960年代开始悬而未决,实际上,华小需要多少师资,教育部理应有培训的预算。

他说,华小师资严缺,国小的马来老师却超出3600名,显示教育部根本没有意愿满足华小的需求。

林家仪昨晚在吉打九龙堂林姓公会庆祝创会60周年、青年团成立18周年及妇女组12周年联欢晚会上这么说。

华团有责任争取族群权益

林家仪批评一些华团喜欢以华制华,对巫统领袖不敢吭声,对于华教课题却始终不表态。

他强调,华团领袖有责任为族群争取权益,不要只懂得说好话,锦上添花,如果领袖抱持这种态度,则应引咎辞职。

他揶揄从政者永远不会承认错误,也不会因错失而辞职。在改变大马政治文化方面,必须培养具责任感的政治工作者。

以下是2012年6月10日《南洋网》的新闻报导:

祝家丰:马华巫统另一项“政治承诺” 国阵政策不増建华小

主题:马来西亚308政治海啸与两线制下的华教发展:华教之路平坦了吗?
主讲:研究大马华人政治的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祝家丰博士

马大学者举出马来历史学家的论述,揭露马华与巫统之间对华文教育有另一项“政治承诺”?

祝家丰博士指出,马来历史学者再纳阿比丁瓦希教授在2001年指出,独立前马华领袖已向巫统领导人承诺不会要求增建华小。

“1998年4月25日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就明确指出,根据‘政治承诺’,华小将保持原状,并维持现有数目,教育部目前不打算増建新华小。

“但是华小可在不増加数目的情况下进行扩充,包括扩建校舍。”

教育法令没禁止

祝家丰说,1996年教育法令第28条明文规定:“教育部长可以设立国民学校及国民型学校,并且必须维持有关的学校”。所以国家的教育法令并没有禁止増建华小,但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实质上是不増建华小。

“纳吉在1998年的声明可说是国家单元化教育政策的延伸,它亦阐明为何华社一直呼吁制度化増建华小的诉求得不到政府回应。”

他说,再纳阿比丁瓦希教授提出的上述“政治承诺”到底是口头或书面协议,需要再向再纳求证。他透露,根据统计,1957至1969期间,政府增建了63所华小,但是1970至2008年这38年,则只增建了25所。

增建纯因“政治需要”

祝家丰说,308大选后,华教领导人原本对华教发展充满憧憬,但华教发展前景并没有因此取得多大改善。

华小问题更尖锐化

“新纪元学院风波后,董教总领导人日益向国阵政府靠拢,其领导人容易得到国家领袖或相关部长的接见。但是华小的问题却进一步尖锐化,不只面对师资严重短缺,不谙华文的教师亦大量调派华小。

“诚然华教发展困境症结在于国阵政府实施的单元教育政策。”

他说,面对华社极需増建新华小的诉求,国阵政府往往只会根据“政治需要”,在必要时,尤其是国阵在全国大选或补选面对反对党严峻挑战之际,宣布搬迁和増建一些华小。

他指出,这些为捞取华人选票而分派的“政治糖果”,许诺时易如反掌,实践起来却满途荆棘,当地华社与家长须引颈长盼新华小。

“1999年大选前,国阵承诺增建6所、搬迁13所华小,2008年大选前,同样也承诺增建6所、搬迁13所华小。

“但至今,大多数只举行动土礼,不见竣工落实。

“我认为华教问题基本上取决于其国内政局发展,唯有政党轮替,华教发展才能有转机。”

以下是2012年6月11日《星洲日报》的新闻摘要:

祝家丰:不会要求增建华小 传马华独立前承诺

(吉隆坡10日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祝家丰指出,根据马来历史学者再纳阿比丁华希教授于2001年发表的见解,马华早在我国独立前已向巫统领导人承诺不会要求增建华小。

再纳阿比丁华希这番见解摘自2001年发表的文章《语文、教育和发展》(Bahasa,Pendidikan dan Pembangunan)。

将向马来历史学者查证

不过,祝家丰声明,他要亲自向再纳阿比丁华希查证,这番见解源自哪里,是否拥有口头或书面协议。 他今日在2012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分组会议上发表“马来西亚後308政治海啸与两线制下的华教发展:华教之路平坦了吗?”论文演讲。

祝家丰进一步指出,时任教育部长拿督斯里纳吉于1998年4月25日也明确指出,根据政治承诺,华小将保持原状并维持现有数目,教育部目前并不打算增建华小;华小可在不增加数目的情况下进行扩充,包括扩建校舍。那些缺乏学生来源而面临关闭的华小,可申请搬迁,但必须获得教育部批准。

他直言,这项声明可说是国家单元化教育政策的延伸,也阐明为何华社一直提出政府制度化增建华小的诉求,得不到政府的回应。

华小课题沦为政治糖果

祝家丰说,1996年教育法令第28条文阐明,教育部长可设立国民学校及国民型学校,并且必须维持有关学校,“国家教育法令没有禁止增建华小,但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实际上是不增建华小。”

他认为,面对华社要求增建华小的诉求,国阵政府往往只根据“政治需要”,在必要时,尤其是在全国大选或补选面临反对党严峻挑战,宣布搬迁和增建一些华小。

祝家丰以1999年及2008年全国大选,国阵因面对不利局势,皆宣布增建6间新华小和搬迁13所微型华小为例;他不讳言,在此情况下,搬迁和增建华小已沦为执政党捞取华人选票而分派的“政治糖果”。

新华小筹建荆棘满途

他表示,增建华小问题自我国独立以来就存在,根据教总2008年调查报告显示,从1957年至1969年间政府在西马半岛增建了63所华小,但1970年至2008年却只增建了25所。

他说,2008年全国大选後及第13届全国大选到来之前,我国共进行了16场补选,华校也可说从中得到各种拨款,国阵领导人也纷纷为各地新华小主持动土礼,惟这不代表华校面对顺境。

“新华小举行动土礼後,建委会还须面对筹款、图测批准、政府拨款延迟发出、工程延误等问题。 新华小的筹建可说是荆棘满途,雪州敦陈修信华小的建校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政治格局影响华教发展

祝家丰指出,我国自308政治海啸後催生两线制与多元族群政治,挑战了盘踞已久的种族政治,新政治格局也已进入一个比较有利于华教发展的局面。

“许多评论者认为大马华教会因全球化到来及中国崛起而拥有更美好的发展空间,这是过于乐观的看法;我认为华教问题的解决基本取决于国内政治格局的发展。”

他表示,民联执政的4个州属采取一系列有利华教发展措施,如每年制度化拨款给华校、拨地建校和拨地给独中以以地养校,这些都是实际上能帮助华校的举措。

他直言,如此一来,民联能得到更多人民,尤其是华裔选民的支持,也能逼使国阵采取类似措施。

柯雪润:马华裔留学中国有优势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柯雪润说,马来西亚在独立後至70年代以前,市区家长多数会把孩子送往以中文及英文为媒介语的学校就读,而在70年代後,马来文成为官方语言,中、英文被排除在中小学主要使用媒介语中,迫使家长将孩子送往私立中小学或送往台湾及中国等地。

柯雪润在“2012年第一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双年会”上发表上述言论,该双年会由华社研究中心主办,共吸引约280名来自东南亚各地学者出席。

柯雪润表示,多数大马华裔通晓中文,因此在中国等地旅游或求学,因与当地人拥有共同语言而占有一定优势。

“然而,大马华裔却表示,当他们到中国等地时,并没有获得当地人友善的礼遇,反而对方对于大马华裔存有‘不是纯种华人’的偏见与歧视,而这是大马华裔学生在台湾就读时不曾经历过的情况。”

华侨後代渐失传统色彩

柯雪润说,海外华侨在多元化环境下生活并且繁衍下一代,这群後代已逐渐失去当初南来的祖先所拥有的文化、习俗及色彩。

她也以新加坡人与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国人关系逐渐紧张作为例子。

“新加坡人与移民至新加坡的中国人纠纷日渐严重,这是因为同样身为华人的民族在不同时间迁至新加坡,而文化观念已经产生差距所造成的。”

学者:5岁入学过早

政府有意从2015年开始让5岁儿童入学就读小学一年级,学者们皆认为过早。

祝家丰直言,这项政策不够实际,因5岁孩童太年幼了,应该是念幼儿园的年龄。

另外,王会梅指出,政府落实这项政策之时,最重要的还是其出发点,从教育抑或政治角度出发,若是为了某些政治议程或政治服务,肯定失败。

她认为,如今的教育已到了一个阶段,即不能叫孩子死背书,长远来说压迫灌输不是好事,若5岁就要入学应该是让孩子很自然及主动学习。

黄集初指出,5岁是念幼儿园的年纪,若政府让5岁孩童入读一年级,应确保孩子已到学习的开窍年龄。

王会梅:学术与商业衔接面对挑战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技职教育委员会委员王会梅指出,我国高教面对学术与商业衔接的挑战。

她解释,国内有多个花费时间及款项进行的研究,但很多时候这些研究都没有与商界衔接,在没有被采用及收在图书馆的前提下,这些研究相等于彻底失败。

黄集初:语言教育与政策有关

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集初指出,双语教育属于语言教育的一环,但语言教育所涉及的是非单纯的语言技能问题,而是与国家民族、文化和语言政策有关。

他今日就“从双语教育看英化数理”发表演讲说,纵使大家都说英语教数理政策经已结束,但他认为这或许要等到2016年或全国大选後才得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6月11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1, 2012
2012年6月1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11,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