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讲华语运动

—— 太史董狐 ——


以下是“新加坡文献馆”刊载的《新加坡的同化运动 1959-1989》(2012版)的片断节录:

1979年,在成功消灭华文教育后,李光耀提倡一个新的运动:“讲华语运动”。

第二年,1980年,南大正式合并到新加坡大学,校园空置。这个时候,五十年代末以来的同化运动已大功告成了。

南洋大学是南洋华人语言文化的堡垒,而设立在新加坡。这自然成为新加坡一些峇峇政客的眼中钉,非拔除不可。这最后的堡垒除掉了,整个同化运动也就完成。

南大被关闭,在华人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悲哀与愤懑,同在心中,无处宣泄,影响深远。就在这个时候,讲华语运动登场了。

提倡讲华语运动多少可以挽回人心,多得选票,但绝不是为了华文教育。

这讲华语运动提出后,评论的人很多,多是歌功颂德。海峡两岸的媒体也一味称赞,全不知就里。

当初既然要消灭华文教育,后来又为何提倡华语呢?这看来又是前后矛盾的,其实不然。讲华语运动是一个政治运动。其动机和目的都在于政治。政治人物拟定任何政策,都与其心理有关。

1979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Children at home speak dialect; in school they learn English and mandarin. … The majority have ended up speaking English and dialect. …

And if we continue to use dialects, then English will tend to become the common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of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

Two generations of Chinese-educated students have gone through 12 years of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since the war. They still do not speak Mandarin fluently because they have reverted to dialect in their daily lives.

孩子在家里说方言,在学校里学英语和华语。……最后,大多数都只说英语和方言。……

如果我们继续说方言,最后,英语将成为说不同方言的人,彼此之间的共同语。

战后两代受华文教育的人,因为平日在家里说方言,上了十二年学,说起华语来,还是不流利。

他提倡讲华语运动的目的是以华语来代替方言,但是他的根据却不符事实。

第一段话,习惯说英语和方言的人,只是一些受英文教育的人如此,也并不全都如此。他们说方言是因为方言是母语。至于受华文教育的人,一般英语都不好,日用语言并不是英语,在家里说方言也只是习惯,因为方言是母语,并不是不会说华语。

第二段话也完全错误。讲华语运动推行后三十年,年轻一代的共同语正是英语,不是华语。这也跟方言无关,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说方言。

第三段话说的是受华文教育的人,与事实完全不符。一个人上了十二年华文学校,已是高中毕业生,怎么可能还不会说华语?他们在家里说方言只是习惯,因为方言是母语。会说方言的人学华语易如反掌,怎么可能学了十二年都不流利?顶多是发音不纯正,带方言口音而已,不可能不流利。要是真的有个人上了十二年华文学校,华语仍然不流利,那并不是因为方言,而是因为语言障碍。这是极为个别的例子。就好如李光耀自己,学了五十多年华语,而说起华语来仍然不流利,这也并不是因为他在家里说方言。恰恰相反,要是他在家里说方言,就不至于学了五十多年华语还学不好了。

华语和方言之间是共生共存的,不是互相对立的。他认为华语和方言之间只能选其一,不能并存,这样的说法,只是以一己的经验来立说,以偏概全,毫无语言学依据。

为什么他只提倡“讲华语”,而不提倡“写华文”呢?这也正是峇峇人的语言习惯。峇峇人平日只是“讲方言”,并不会“写华文”,所以不提倡“写华文”。峇峇人虽然会说马来话,但方言才是峇峇人的母语。他的“讲华语运动”显然只是针对峇峇人的家庭语言,只是要他们改变“讲方言”的习惯,把母语从方言改为华语。至于“写”的,仍然是英文。

这个运动跟受华文教育的人毫不相干。受华文教育的人全都会说华语,根本不需要讲华语运动。

这个运动也跟学校的双语教育无涉,因为学校里的华文课,既要学“读”,也要学“写”。

然而,在消灭了华文教育后,又为什么要提倡讲华语运动呢?这就得从心理来分析了。

198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的一段话,透露出他的心声:

Only a Chinese Singaporean who cannot speak or read it, and who has been exposed to discomfiture or ridicule when abroad, will know how inadequate and how deprived he can feel.

一个不会说华语,也不懂华文的新加坡华人,只有到了外国,被人嘲弄耻笑时,才能体会心中困窘,悔不当初。

这是不是他当年在英国的遭遇呢?不禁让人想起了林文庆。

“身份认同”是不是讲华语运动的动机呢?为什么新加坡的华人需要这样一个运动来认同自己的身份呢?在华文学校被关闭之前,受华文教育的人需要讲华语运动来帮助认同吗?只要明白政坛峇峇人的心理状态,这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一一解答。

李光耀在1984年的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又说:

One abiding reason why we have to persist in bilingualism is that English will not be emotionally acceptable as our mother tongue. To have no emotionally acceptable language as our mother tongue is to be motionally crippled. We shall doubt ourselves. We shall be less self-confident. Mandarin is emotionally acceptable as our mother tongue. It also unites the different dialect groups. It reminds us that we are part of an ancient civilisation with an unbroken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我们坚持推行双语教育,因为心理无法接受英语为母语。用我们心理无法接受的语言为母语,就像瘸子走路一样。我们会怀疑自己的身份,缺乏自信。我们心理可以接受华语为母语。它能让说不同方言的人凝聚在一起。它也让我们记住,我们属于一个延绵五千年的古老文明。

峇峇人心中很看不起中国人,因为自己懂英文,可以和英国人打交道,依傍洋人而自以为高人一等。可是,到了身份认同的时候,又不得不认祖归宗,戴上五千年的光环了。

讲华语运动推行了二十五年后,即200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We need to keep our mother tongue alive for our sense of self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where we come from, the sense of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its traditions and its values. These belong to all Chinese, those in China and also those Chinese who have migrated and left their descendants overseas, as in Singapore.

我们的母语必须是活生生的语言,我们才能认同自己,明白自己的根,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这种种既属于在中国的中国人,也属于移居海外各地的中国人的子孙,新加坡亦然。

这番话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秘密。在消灭了华文教育之后,马上面对身份认同的尴尬。

一个以方言为母语的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份,老一辈的人都如此;一个受了十二年华文教育的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母语,也有母文。只有那些“不会说华语,也不懂华文”的人,才有身份认同的尴尬。这又让人想起了林文庆。

林文庆爱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可是出于真心,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他不仅“讲华语”,他也“写华文”,所以才有能力翻译《离骚》。新加坡政坛的峇峇人,并没有这样的情操。

讲华语运动既是政治运动,就谈不上什么真心不真心,所以推行了二十五年后,完全失败。或许不是失败,而是十分成功。

2004年,李光耀在讲华语运动开幕礼上说:

The Speak Mandarin campaign now is to encourage parents and students not to switch to speaking English to the children at home. …

The trend is for English to be the home language. In 1980, it was 10.2% of Chinese families. By 1990, it has risen to 20.6%, and by 2000, 23.8%. This year, the number of Primary 1 Chinese students from English-speaking homes has risen to 49.8%,

讲华语运动现在得鼓励家长在家里不要跟孩子说英语。……

现在的趋势是:英语渐渐成为家庭语言。1980年,占华人家庭10.2%,1990年占20.6%,2000年占23.8%。今年入学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里说英语的占49.8%。

到了2009年,小一新生来自说英语的华人家庭的已超过60%。这真是兵败如山倒。这个运动原本要鼓励华人家庭多说华语,而结果却正相反,彻底失败。这是始料不及的吗?还是意料之中的呢?

虽然这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到这个时候,华文教育已被消灭,同化运动大功告成,江山在牢牢掌控之中。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11月18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18, 2012
2012年11月1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8,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