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独中远离群众了吗?

张 涛


以下是2014年1月2日马来西亚《东方新闻》的评论文章:

2014年开学,全国60+1所独中新生稳健成长,令人欣慰。根据董总的数据,今年新生人数创新高达1万4千名(2013年是13808人),全国独中生突破7万名。区区在一片大好前景中提出对“独中远离群众了吗?”是存心找碴吗?当然不是。

我在去年11月25日的《光明日报》拜读到王增文校长写的“独中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最终不败,那是群众的力量促成的,因此,学校董家教上上下下,都必须认清独中不能自我矮化为‘私立学校’,反而要不断地张扬这是一个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民间教育运动,如果独中脱离了群众,就无法彰显独中教育的真正意义。”

对我国华教运动有认识的人可能会同意以上观点,但是对教育走向功利又现实存有疑虑的人如在下很怀疑:近年来当有条件用入学试来筛选学生的大型独中越来越多,独中转型成“精英学校”已成必要之恶;独中被标签为五星级“私立学校”或有钱人的独中时,谁会认为那是“自我矮化”而不是自我提升?当部分大型独中的办校者陶醉在自以为卓有成效的办学成绩(以政府考试和统考成绩为衡量标准)时,他们有独中脱离群众的危机意识吗?套用王校长的话,他们“对华教作为民间教育运动的理念还能把握几分呢”?

独中门槛高

对那些每一年要把孩子送独中却不成功的家长来说,独中的门槛那麽高,他们要怎麽样支持?当独中用入学试淘汰越来越多学生,凭什麽叫群众继续支持已拒绝他们孩子入学的独中?不愁学生来源的大型独中(尤其是被标签为五星级“华文私立学校”的独中)若要公开募款,还有多少向广大群众募款的正当性?高高在上的领导人可以坦然面对社会大众已不愿捐钱给“有钱独中”(每个月的学费收入一百多万)的心态吗?

部分大型独中的办校者恐怕也不会认同王校长这个恐怕只有华教有识之士才认同的观点:“长期以来,华文教育被边缘化是一个事实,即便是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然而仍然无法改变这个国家要走单元化教育目标的决心,独中的存在,毕竟还是要跟政府的教育政策相抗衡,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独中教育的意义,就知道如果不是用民间运动的方式来经营独中,独中就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活力。”

对那些实行双轨制教学的独中办校者而言,如果他们认同独中“跟政府的教育政策相抗衡”,他们就不会强调双轨制,规定学生必考政府考试。以吉隆坡中华独中为例,1970年至2006年掌校的陈顺福校长虽然推行双轨制以开阔学生前途,但他由始至终都强调办民族教育,以统考为重。考虑到只能专注一种考试的学生,他也特别开设统考班,照顾只专注统考的学生。但他退休后,2007年至今,绝对有存在必要的统考班就绝迹了。当统考价值提升,家长提出复办统考班时,办学者有听到吗?否决独中生自由选择报考政府考试的权利,是帮助学子还是害了学子?

对精英教育充满迷思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政府考试和统考并重会让学生两头不到岸,因为三“过”:学习量过大、课程过重及考试过多会令13-18岁接受中等教育的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和沉重的压力。如果办校办学者认同“独中脱离了群众,就无法彰显独中教育的真正意义”,他们会与顾客(家长)渐行渐远,回避家长提出的办学路线议题吗?更不要提2007年起再也没有在董事会校务促进委员会里设家长代表和校外人士代表的做法有多麽不民主、不合理、不正当了。与顾客的关系尚且如此疏远,期待与不相干的无名大众有交集岂非缘木求鱼?

自称新独中

再者,当隆中华去年为关丹华社申办分校失败、继续与一所自称独中的私立学校“陪跑”时,有听到四面八方的质疑声浪而却步吗?需知道,当一所自称新独中的办学准证规定学生必读必考国民中学课程和考试时,它已失去了办学的自主权,那还有什麽理由要华社像支持其他华文独中一样出钱出力去支持?更令人纳闷的是,自称独中董事长的非独中董事长处处以隆中华的双轨制办学模式为依归,在等待复办独中等了20年的关丹华社却激不起群众的共鸣。若群众有共鸣,招生还会困难吗?若群众没有共鸣,该地区大部分家长对“马来文独中”存疑,其群众基础何在?

很多人并没有觉察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高达40多巴仙的隆中华高二生在考取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后自行提早“毕业”,正是学校规定学生必读必考国民中学课程和考试的结果。忘记独中的定位,事事以我国教育部为指导原则,强调政府考试和叠床架屋的行政管理,实际上会使独中从三三学制转变成类似五年制的国民型中学。学生与家长固然有权选择只考取政府考试而放弃统考,但是过于注重政府考试、偏离双轨制正轨的校政却牺牲了统考课程的品质和水准,也冲击了要读高三的同学的学习与成绩。凡此种种,若办校者听到进言却无动于衷,难怪会引起论者“隆中华还要办独中或华文教育吗?”的疑问了。

去年5月25日《吉隆坡中华独中家长之声》专页在面子书创建以来,家长多次提到这种把独中变“国民型独中”的办学模式,不但模糊了民族教育的方向,也违反了复兴独中、发展独中的初衷,让双轨制变成双面刃,给学生带来深远的、负面的影响。但是,办校者似乎听不到,或者是即使听到也不认为有问题?不回应家长和关心独中的大众提出的问题,问题自己就会消失无踪?若“舆论”唤不起办校的危机感,这是否意味着独中离群众越来越远?

群众无名无姓,过去许多出钱出力建立华校的草根阶层根本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与当今工商社会先问收获再谈耕耘的心态截然不同。爱护华校的人都不愿看到独中远离群众,远离支持华文教育的群众,走向私立学校的贵族路线;但是,社会环境改变,向钱看的价值观泛滥,“用民间运动的方式来经营独中”的市场会不会越来越小呢?未来独中存活的活力泉源还会来自群众吗?简单的说,除了每个月必须交学费的家长,除了有回馈之心的校友,除了必须定时赞助独中的个人赞助人和华团组织,还有多少群众愿意出钱出力支持与他们再也没有切身关系的独中?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4年1月3日首版 Created on January 3, 2014
2014年1月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anuary 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