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复名南洋大学偷天换日盗窃历史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 2014-09-13 《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校长选择理大为大学简称,理直气壮的说辞是,南大有不良的历史包袱。借此,南洋理工大学否定,以撇清和南洋大学有任何形式的历史关系。理大称号的选择,就是要广而告之天下,南洋理工大学是一所全新的大学。理大不是南大。

近日,当年的首任校长还是一样的看法:‘南洋大学是走入历史,而南洋理工大学的名称若改变,是一个自然转型的过程。我们的校园和教职员依旧,和南洋大学的情况截然不同。’这是清楚说明,即使南洋理工大学改名为南洋大学,这两所同名的前后南洋大学,是截然不同的大学。新南洋大学不是旧南洋大学。

事实确实如此,南洋理工大学和南洋大学是两所不同,和完全没有任何历史关系的大学,即便前者取用后者之大学名号,南洋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的元年,是从官办南洋理工学院的1981年开始。历史上,1980年李光耀把南洋大学并入新加坡大学,成为国立新加坡大学。被终结的南洋大学失去全部资产,包括云南园的土地,建筑物和珍贵的李光前文物馆。次年,李光耀在云南园的土地上另起炉灶,设立了南洋理工学院。

南洋大学的元年是1955年,终年是1980年,有生之年为25年。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最后一次的第21届毕业典礼,此后步入历史。南洋大学是由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极为恶劣的殖民政府反对浪潮中,群策群力,昂然创办的一所华人大学。

30年之后的2009年7月,李光耀在接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访问时坦言,很后悔当年没有早点关闭华文大学。另外,在李光耀自传中,承认花了16年时间才解决南大的问题。可见,李光耀早在1964年,也就是,李光耀上台的5年时间之内,南洋大学开课9年之际,就已经有了消灭南洋大学的念头,之后,进行了长期的,处心积虑的终结部署。

这一段历史充分暴露了李光耀对南洋大学的深仇大恨,必定要把南洋大学置之死地的决心。

现实既然如此,那又何以会有南洋大学复名运动?何谓复名?所为何事?要了解这些事故的来龙去脉,就得先回顾一些鲜为人道的后南洋大学时期的历史事迹。

从1980年到1995年之间的15个年头,南洋大学之名,石沉大海,无声无息,绝迹江湖。然而,在外界一无所知情况下,云南园内正静悄悄清算南大文物,执行去南大化。漫山遍野的原生植物相思树悉数被砍伐,园内八角亭上特别烧制,刻印有南大印记的绿瓦全被砸碎。南洋大学牌坊也几乎被摧毁,幸好没有承包商胆敢承担千古罪人之名,一个已经面目全非的无名败落牌坊才幸免于难。此后,文学院,商学院,建国堂和山上男生宿舍逐一拆毁,腾出土地重建其他建筑。云南园焕然一新。

南大牌坊的经历和南洋大学师生的命运一样凄惨。1980年结束南大后,牌坊上由书法家于佑任,手书的南洋大学四个大字和1955年志立即被撤掉,沦为无名牌坊。理工学院成立时,改以南洋理工学院英文名取代。1986年学院更改校门,云南园被高速公路分隔,英文校名卸除后二度沦为无名牌坊。大学招标拆毁。幸而皇天有眼,见证了南大无限沧桑之无价之宝的牌坊得以保存。

1995年,峰回路转,南洋理工大学的简称由理大改为南大。此后,南大由劣质历史包袱,升华为优质历史资产。坊间认为,李光耀之所以如此,是有意倍数放大新加坡同文同种的华人文化色彩,以迎合中国大陆的经济机遇,为中国官员到南大取经做好准备工作。甜头是既可以赚中国人的美金,又同时享受中国官员带来的好关系。当然,更是要消费邓小平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赞美好口碑,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威望。

1995年5月,一座仿制的南洋大学牌坊在云南园举行落成典礼。山寨牌坊更改了原有南洋大学和1955的字体比例。特大号1955年志分外醒目,为的是要通过联想,误导南洋理工大学是在1955年创办。鱼目混珠伪造讯息的不良意图格外明显。

1996年,南洋大学校友录,从国立新加坡大学转入南洋理工大学保存。南洋大学校友录沦为户口人质。此举让南大校友华丽大转身,由李光耀口中的三流大学毕业生,荣升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校友。这一技巧是转移问题焦点,以虚假名誉交易政治支持。

李光前文物馆没有一道回归云南园。文化部长解释说,因为没有文物清单所以无法交出属于南洋大学的文物。事实是,在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有一套甲骨文以过亿元的天价成交,据报道,唯一的另一套有更多片的同类甲骨文是收藏在李光前文物馆。

1998年3月,政府宣布南洋大学牌坊,南洋大学图书馆即行政搂,被列为新加坡国家保存古迹,並将修复南洋大学旧校门牌坊,回复原有南洋大学与1955的字样。

2000年7月,南洋大学牌坊完成修复工程。如今,偏安一隅的大学牌坊就宛如一只无主孤魂,和南大生一样,在凄风苦雨中,默默的守护着所见证过的南洋大学历史。

2003年,首任校长卸任,次任校长粉墨登场。复名南洋大学运动强势推行,计划在2005年,也就是,南洋大学创校五十周年之际,南洋理工大学复名南洋大学。

说白了,复名南洋大学的政治目的,是要为盗取南洋大学25年历史的手段合理化。

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南洋理工大学可以自由更名南洋大学,却不可以复名南洋大学。这是因为更名和复名有着两种完全不同和极大差异的政治意义。关键是,南洋理工大学要如何处置南洋大学的25年历史,是排除在外?还是包含在内?

南洋理工大学如果更名南洋大学,其大学元年是1981年。南洋理工大学如果复名南洋大学,其大学元年是1955年。复名具有要传承历史的意图,塑造一脉相承的具象。

显而易见,复名就是要盗取南洋大学的25年历史。这一个设定政治结果是,先模糊后抹去,李光耀多年来持续不断诅咒,残酷修理,和关闭南洋大学的一段丑恶历史。

好事多磨,事与愿违。2004年,正当大学紧锣密鼓,积极筹备2005年6月复名南洋大学庆典的工作中,陈庆炎突然宣布暂缓复名。

坊间的说法是,之前,李光耀放话,不反对复名南洋大学,如果南大校友会同意复名之事。然而在商议过程中,李光耀对南大校友要求平反陈六使的条件,极为恼火,所以断然终止复名南洋大学的计划。

虽然复名南洋大学的庆典已经取消,复名南洋大学的意愿却没有消减,动员南大校友支持复名南洋大学运动继续进行。战略上,李光耀改以惯用的温水煮熟青蛙策略,以循序渐进的缓慢步伐,不动声色的去执行复名计划。

2004年7月13日,南洋理工大学举行第13届毕业典礼。这是从1992年算起的第13次毕业典礼。这符合南洋理工大学是在1991年升格的正确历史。

2004年11月27日,毕业典礼的四个月后,南洋理工大学宣布将于2005年庆祝建校五十周年。这是一个错误的反常决定,因为从南洋理工大学元年1981年算起,五十周年应该是2031年,不是2005年。

如果说,有大学要在2005年庆祝五十周年,那是南洋大学的喜庆,和南洋理工大学完全无关。南洋大学元年是1955年,五十周年是2005年。

明显的,南洋理工大学要在2005年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的计划,是张冠李戴冒用了南洋大学的历史身份。也就是说,南洋理工大学移花接木,把南洋大学的五十周年庆典,顶替冒认为自己的五十周年庆典。在此,南洋理工大学明目张胆,盗窃了南洋大学的25年历史。

2005年8月29日,李显龙在云南园讲话:“南大过去五十年的发展相当曲折。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南大也改变了方向和教学体制,先是改成南洋理工学院,后来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

通过这一个讲话,官方否定了原有历史过程,进而提出全新的历史诠译。

其一,借南大五十年发展之说,官方重新界定南洋理工大学的元年为1955年。南洋大学的25年历史,被算进了南洋理工大学的户口。

其二,官方重新界定南洋大学被降格为南洋理工学院。在一脉相承的历史上,南洋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南洋大学,一所大学成为学院是一个降格的事实。

其三,官方彻底颠覆李光耀关闭南洋大学的原有历史。新版本历史的说法是,南洋大学没有被关闭,而是被降格为南洋理工学院。

事情发展至此,何谓复名?所为何事?的提问已经有了答案。毫无疑问,复名运动是一个声东击西伎俩,为的是要盗窃南洋大学的25年历史,其最终目的是篡改历史,抹去李光耀消灭华人教育最高学府的史实。这一切做为只是满足李光耀的一己之私。

那么,复名后果又是如何?事实上,李光耀是事件的唯一受益者,其他各方都是受害者,包括执行计划的南洋理工大学。

首先,历史上,李光耀洗脱了关闭南洋大学的罪名。而根据李光耀的历史观,南洋大学是因为和历史潮流背道而驰,注定失败,所以南洋大学的遭遇是外在环境的必然结果,和李光耀完全无关。为此,李光耀得以保存无瑕的崇高完人历史地位。

其次,众多的无辜者再次遭殃。南洋大学又再度的被鞭尸,创办南大的东南亚华人群体,和南洋大学的师生又再次的受到凌辱。

其三,更名或者复名南洋大学,对南洋理工大学一所已经有国际声誉的学府,毫无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的,盗窃历史比起学术剽窃更是罪加一等。在后人撰写的历史里,南洋理工大学必然会落得一个盗窃南洋大学历史的罪名。这是一个遗臭万年的罪状。

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原本是在2005年完成的复名南洋大学计划,将会在2015年落实。这一年正好是南洋大学的六十周年。

回头看看,李光耀确实是用心良苦,先花了16年时间去算计南洋大学,将之消灭后,又从1995年开始,直到2015年的共20年时间,去完成复名南洋大学的计划。李光耀的反复折腾竟然耗费了一生中的36年宝贵光阴。值得吗?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事业。教师是社会大众的品德模范。如此文明下,一所优秀的一流国际学府,何必背离公平正道?搅和到李光耀的历史名誉地位的外事?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4年9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3, 2014
2014年9月1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3,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