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新加坡还有华人意识吗?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 2015年10月10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文章:

不久前,王赓武在海峡时报发表了《中国崛起与新加坡的华人困境》。近日,新华网基于中新建交25周年,以《华人在新加坡全球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题,专访王赓武。

根据报道:已年届耄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是海外华人研究的权威专家,曾先后担任过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主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院长、香港大学副校长等多个职务。

在此,王赓武煞有介事的拿新加坡华人来说事。这一种动辄把‘华人占人口四分之三的新加坡’看成是一个华人社会的论述,背离现实,不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具严重的以偏概全之误导性。

单纯的把黑头发黄皮肤的新加坡华裔都看成是新加坡华人,是可以接受的说法,但是,要进一步的借此把新加坡界定为一个华人社会,那却是很不明智的,把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过度简单的形象化。

新加坡是不是一个华人社会,不能简单的建立在新加坡华人占四分之三人口的表面现象之上,最关键性的考量是,新加坡还有华人意识吗?因为一个没有华人意识的华人群体,是不会,更不可能是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华人社会。

新加坡的真实现状是,四分之三华人人口之中的四分之三华人,都是没有华人意识的华人。可见,新加坡华人虽然占人口的四分之三,但是,新加坡不是一个华人社会。

为此,有必要清楚认识的是,一个没有华人意识的华人,是新加坡人,不是华人。明显的,新加坡华人之说,没有真实性,很大程度上,那只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象。

除了虚无缥缈的空谈之外,任何实质性议题的谈论,其议论对象必须是一个实体存在的现实。

如果说,新加坡华人确实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象,而非实体存在的现实,那么,以新加坡华人为议论对象的议题,不论是在谈论新加坡的华人困境,或者是,探讨华人在新加坡全球化的角色,都只能被看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谈。

比如,先要有华人存在的现实,才可能会出现华人困境的问题;没有华人这一个事实的存在,就不可能会出现华人困境的问题。拿一个无中生有的虚构现象来空谈,是毫无意义的论述,除非言谈说事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此,新加坡人的困境,是别有意图的被掉包为华人困境,进而通过对华人困境的演绎,虚构出一个并不存在的华人社会景象,借此假象,先模糊后抹去,新加坡已经丢失华人意识的政治现实。

明显的,拿华人议题来说事,主要是为了制造一个华人社会的假象,之后,再以这一个假象来掩盖当权者,多年以来,持之以恒的在新加坡执行,华人去华人意识之社会工程的历史事实。

华人去华人意识之社会工程的必然结果,是新生代华人丢失了华人意识。不论基于何种的理由,这一种去民族文化与意识的政策,是一个违反基本人权的滔天大罪。由此来看,利用华人议题来制造假象是为了掩盖真相,意图逃避必遭天谴的惩罚。

历史上,1965年,王赓武本人就凭借领导一个南洋大学课程审查委员会,向李光耀提出了本质上彻底改变南大的好些建议,其中对华人文化教育的最大冲击是,王赓武建议南大关闭教育系,而培育华文中学师资和传承中华文化,正是南大创校的最主要宗旨。王赓武的建议搞毁了师资来源,也就从根本上,摧毁了华文教学之间的传承功能。

另外,王赓武也进言,把南洋大学的最宝贵文化资产,南大中文系,降格为汉语系。这一匪夷所思的建议,其打击南大声誉与破坏教学素质的恶意是不言而喻。

次年,1966年,李光耀以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美名,把学生的母语降格为第二语言。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从此开始了华人去华人意识的社会工程。

社会工程的政策结果是,百年老号的传统华文教育体系被终结,华文教育的最高学府南洋大学被关闭,华人子弟失去了以华人符号思考的能力。现实中,新生代华人选择成为日本人,并且把中国人称之为支那人,I hate Chinese 成为小学生的口头禅,而新加坡的华文水准更是江河日下,与之前的旧体系培育的华文水平对比,那是小巫见大巫,两者的高低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毋庸置疑,华人去华人意识之社会工程,是一个政府行政典范,成功的把华文教育十分彻底的连根拔起,其中,尤其是在摧毁南洋大学发展的这一方面,王赓武有着不凡的贡献,确实是厥功至伟。

明白了这些历史事实,也应该可以理解,为何一个没有华人意识的新加坡,要一再的拿华人议题来说事。为此,不妨也想想看,李光耀双语基金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推广双语教育?还是另有图谋?

实际上,这已经是无庸赘述了。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5年10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0, 2015
2015年10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