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民办南洋大学的成就与贡献历史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2015年6月25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官方版本的南洋大学历史,是一部传统华人教育的失败历史。然而,那仅仅是官方别有用心的政治论述,绝非一部真实的南洋大学历史。

事实上,南洋大学在其有限的岁月日子里,成就了极为不凡的学术果实,对建设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实质性贡献。

对此,要正确的认识南大历史,是有必要先行厘清大学的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年限。南大的前一段历史是民办南洋大学历史。这是南大创办人办学的年代,即从南大开课时间算起,直到李光耀直接政治干预南大理事会为止。

从时间点来看,民办南洋大学的年限是1956年到1963年之约七年的时间。

要检验民办南洋大学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得先了解《创立南洋大学宣言》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再看看,大学在这些方面做了些什么实实在在的成绩。也就是说,南大办学的成败是取决于达致创校宗旨的成功程度。随后,从这些成就进一步去认知,一个短暂的南大生命,对社会有着何种意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大学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影响之深浅,就是南大对国家做出的文化教育贡献之多寡。

《创立南洋大学宣言》提出四大办学目的: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为中学培植师资;为本邦造就专门人才;为适应人口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需求。

其一,华社之所以要创办华人大学,因为二战后的马来亚华校生超过三十万人,每年的华校高中毕业生约五百至六百人。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高中生的数目势必相应增加。这些毕业生都面对继续升学的困难,因为殖民政府不再允许到中国大陆学习的华侨重回马来亚。虽然马来亚大学已经创办,但是,学额有限只能接受甚少的英校生,所以并不是华校生可以报读的大学。南大的创办确实有效的解决了二战后,国家面对的大学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重大社会问题。

其二,马来亚的华校师资向来依靠中国大陆的学者,但是,由于大陆政权更替,南来的中国教师急剧减少,另一方面,学生人口却急速增加,所以华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创办南洋大学为马来亚与周边地区的华校,培育了优秀的师资人才,从而确保了东南亚华人文化教育的有效延续。

这其中有必要一提的历史事件是,南大原本开办教育系,通过师资训练为区域华校提供教师。但是,王赓武建议李光耀废除教育系,以致南大培育中学教师的计划被彻底破坏。虽然教育系被废除,可是,南大毕业生却还是为新马,特别是马来西亚之独立中学的师资来源,做出巨大贡献。实质上,马来西亚的三所华社创办大学,就是在这一个文化资源上得以生根发芽,进而茁壮成长。再明显不过,民办南洋大学之春风化雨的文化贡献,是无法被任何人的任何说法所否认的。

其三,战后的马来亚朝着独立自主政体的方向发展,新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南洋大学的创办为青年学生,包括英校生在内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既避免稀缺人力资源的白白浪费,更培育了建国需要的人才。南大前几届毕业生之中,好些是因为战乱时局而无法继续学业。南大的应时创办除了为这一批原本失去大学深造机会的青年提供了新希望,也及时为国家培育了战后重建社会的领导人才。可见,南大对马来亚的国家社会建设发展有着实在的贡献。

其四,从现代国家大学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澳洲人口仅850万,而有7间大学,参考此准则,则马来亚的670万人口,理应设有至少三间大学。因此,马来亚只有一间大学的现实,不符国家发展利益。创办南洋大学有效的改善了,国家人口数额和大学学额不足的失常现象。

回顾历史,民办南洋大学确实是有效的满足了创校宗旨,并且实实在在的为国家的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个成就得来不易,是在殖民政府与李光耀政权的百般刁难之下完成。毫无疑问,这一事实的本身就是民办南洋大学的成功业绩。

更重要的是,民办南洋大学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并非无所根据的盲目空谈,主观判断,而是有着田野调查的文献报告与确实数据可供参考与验证。

在此,《南洋大学史论集》之《南洋大学校友与新加坡高等教育》和《南大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贡献》,而《纪念南洋大学创校25周年特刊》之《在国内外大专服务的南大校友》和《在独立中学服务的南大校友》。这一些文字记载了南大生回报社会的历史事迹,尤其是对新马教育机构的实质性贡献。

另外,《南洋大学史论集》之《南大对新加坡商界的贡献》,《南大校友在大马工商界的表现》,《马来西亚华人政治上的南大校友》,《南大写作人简介》,《为新马文学添增色彩的南大校友》,《南大学人与马来语文发展:廖裕芳和杨贵谊的贡献》,《南大历史系师生对马新史研究的贡献》。这些文章分别记录了南大毕业生在经济发展,政治,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之相关史实。

历史上,南大生是新马中小企业的支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贡献。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到中国公干,投资创业的新马华人,主要就是精通双语文之包括南大生在内的华校生。

还有,《纪念南洋大学创校25周年特刊》也收集了一些历史文献:[《南大校友与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南大校友在新加坡传媒的表现》](《南大校友在报界服务概况》),《在国内外大专服务的南大校友》。这些文献纪实了南大毕业生在新马的报业与传媒的成就与做出的贡献。

值得关注的是,南大虽然没有法律和医学两科课程,不过,也有南大校友成为执业律师,和从事医药科学的工作。《纪念南洋大学创校25周年特刊》收集了《南大校友律师知多少?》。理学院尤其是生物系的毕业生,参与了包括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不过,由于南大的长期被边缘化,所以南大校友在这一些方面的社会贡献,却是鲜为外人所知。

民办南洋大学的这些不同凡响的成绩,说明了些什么历史事实?

首先,民办南洋大学能够成功的满足创校宗旨的事实,说明了了创办人对战后时局与社会需求有着正确的判断,从而证实了南洋大学是应运而生,有效的满足了时代对文化教育的社会人文需求。

这一历史事实,全盘否定了李光耀提出的谬论:南大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所以注定失败。历史真相是,南大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社会人文成果,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这也清楚说明了,南洋大学的坎坷与不幸遭遇,都是李光耀政治谋算大学的政策结果。

回顾历史,十分讽刺的是,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的并非南洋大学,而正是李光耀本人。如果李光耀善待南洋大学,那么,苏州工业园的投资肯定会是一个完美的成功结果,绝不会是一个灰溜溜的尴尬下场。这也是有其因必有其果的一个案例。

其次,有力的证实了白里斯葛报告书,确实是一个政治污蔑的勾当。报告书对南大学术水准的抹黑与诽谤,是无所根据的凭空杜撰。历史事实全面否定了白里斯葛报告书对南洋大学的负面评议。

历史事实是,根据王慷鼎的研究资料:从1959年至1966年间,即第一届至第八届,南大旧制毕业生总数3324名,其中414名从国外著名大学取得高级学位,占毕业生总数的12.6%。学位是博士210名,硕士204名,分别来自理学院285名,文学院103名,商学院26名。

其三,南大毕业生的这些成就,明确证实了传统华文教育体制的优越性。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中学教育的学术基础,是成就大学学术成绩的根本。理所当然,南大的学术成就,是得益于华校生的高学术水平。

这一件事实,引申了另一件值得探讨,却从未有学者提出的政治议题。

那就是,为什么白里斯葛报告书,在评议南大学术水准的标准选择上,要采用所谓的国际水准,而不是拿新加坡大学的学术水准来评估?

道理其实是非常的简单。何谓国际水准?那是可以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拿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国际水准,就可以任意的刁难南洋大学。

不拿新加坡大学作为比较对象,则是因为新大的学术水准,无法与南大相比。

这也不难明白。南洋大学招收的高中生有六年的中学教育。当年的新大招生资格是九号剑桥文凭,一个四年制的英校体系。换言之,华校生比英校生有着多两年的学习时间。当然,这也说明了年长的华校生,要比年幼的英校生在思想上来的成熟。对比下,华校生与英校生,谁强谁弱?那是一目了然。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李光耀有必要大力打压南洋大学,来保护新加坡大学之社会地位的个中缘由。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8年12月29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29, 2018
2018年12月2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2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