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森林的温度

曾翎龙


以下是26.6.2017“有人出版社”总编辑的评论:

把书放进后车厢,发现车后有片落叶,颇合封面意境,按下快门拍了几张照片,定格了。编辑这本书时想过,马共的故事由海凡来写,文学虚构与历史纪实,也就这么定了格。从往昔依稀印象,显影出原来自己的样子。

马共是什么样子的呢?必然是饿着的,无论在莽林里或书页间。而黎紫书的序赋予海凡一个鲜明意象:他是马共的掘粮者。

“他挖掘马共丛林里丰富的藏粮,写出文学书页间一直饿着的马共。”

海凡短篇小说集《可口的饥饿》的推介文案,关键词是“藏粮”和“饿着”。对马华文学来说,马共当然是有待挖掘的藏粮,挖掘的人也不少,只是一直挖不出什么好东西来,于是一直饿着。书名其实是对应马共文学名篇、金枝芒的《饥饿》,前缀“可口”,实为编者对此书的期许。此书出版后,在不可预知延续多长的时间里,马共小说只会有两条路向,一是海凡用扫路棍开的,一是黄锦树用魔法杖开的。

海凡先生加入马共武装部队那年我刚出生,此后十三年无忧无虑过完童年,开始有少年的烦恼;他在森林里山岳间行军驻扎挨饿,拎着扫路棍扫去过往足迹。队里不鼓励生育,生了是累赘,虽然不惩罚但在一些人眼里就是犯错。有位同志开心分享当爸爸的喜悦,许多人别开头去不理,很有埋怨的意思,海凡走过去诚心祝贺。他说,上队为的不就是下一代吗?队里有女同志与老同志配婚后离异,再婚时遭遇冷眼,海凡也排众而出去恭贺她。黄锦树把马共著作献给牺牲了的武装部队成员,海凡觉得温暖感激,但对书里描写食人肉情节不以为然,认为绝不可能发生在部队里,“那是人的底线”。他是经过饥饿的,知道饥饿没有底线。

人在森林里贴得那么低,都低到地上去了,但是是的,有个底线。阅读海凡的马共小说,陷入那场已经知道是败仗的尴尬的延长赛,常常却有温暖安慰,因为里头有人,真实地生活,拥抱梦想,寻找爱。是这么俗烂的了,那些草草了事的情节和生命,但里头都是人啊,活生生的人,聚在一起会有温度。而我想,温度竟然是海凡马共书写的底色。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10月17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17, 2019
2019年10月1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1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