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二

正义之声


以下是 2012年1月12日 载于“脸谱网·正义之声”的(2011-12-16)评论:

被巫统和马华始乱终弃的孤女—
国民型华文中学与独中的孤军奋战!

昨天说到,当1960年《拉曼达立教育检讨报告书》强制实行之后,大马华文教育面对了史无前例的生死存亡冲击。这也成为了大马华文教育学府出现国民型中学、独立中学、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分水岭。在当时马华的甜言蜜语、信誓旦旦保证之下,大多数华文小学和中学接受改制,而那些少数不接受改制的中学,从此被规划为《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由于华文小学是独中学生的基本来源,因此国民型华文小学得到华社重点关注,政府的任何企图分化、同化的图谋诡计,都在董教总和华社时刻保持敏感警惕防备之下,迄今无法得逞。华小与独中的生存与发展,全靠华社的团结一致,誓死维护。只有火种不灭,才能薪火相传。

第一节;细说从头

在1960年2月18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宣布成立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以检讨《1956年拉萨报告书》。这个委员会的9名成员,包括了马华总会长陈修信的3位亲信:梁宇皋、王保尼和许金龙。在马华全力支持的情形之下,8月4日,《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简称《拉曼达立报告书》)正式公布,并在8月13日获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

1961年起,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初中三年级考试、华文中学升学考试和华文中学离校文凭考试),只以官方语文——马来文或英文作为考试媒介。在中学方面,规定只有“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与国民型中学(算是华文中学),和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两种分别。

由1962年1月1日起,停止对不合格(即不接受改制)的中学和小学局部资助学校的津贴。而独立中学可以继续存在,但须受到政府教育条例之限制。这意味着,华文中学面对两个选择:接受政府的津贴和条件进行改制为国民型中学,或是不接受政府分文津贴,成为独立中学。

尽管官方和马华公会进行各种宣传,强调改制的种种“好处”,宣称该报告书乃维护华文教育,并无消灭华文教育、华校、华人语文和文化的意图,但在诱使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方面还是受到民间极大的阻力。

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公会新领导层,极力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马华公会自此与坚决持反对立场的董教总关系紧张,三大机构于是无法操作,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

1960年11月5日,在马华公会拒绝召开三大机构会议后,董教总自行召开全马华文中学董教会议,大会通过5项议决:

(1) 根据《1957年教育法令》第2条国民型中学的定义,不应改变华文中学教学之媒介语;

(2) 赞成实施小学免费教育;

(3) 应有以华文为媒介语的高初级文凭考试,而价值相等;

(4) 应有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后期小学;

(5) 小学升中学不应受30%的限制。

1961年上半年,各地华文中学都按兵不动,等待董教总的决定。3月15日,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在槟城召开的教总15人工委会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

5月30日,退出马华公会的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以独立人士身份并以反对《拉曼达立报告书》作为竞选宣言,在安顺国会议席补选中,以3千多数票击败马华公会候选人华景裕。

然而,选民的意愿并不能使联盟政府重新检讨整个教育政策。相反的,在1961年下半年,马华公会新生代要员如李三春、李孝友、谢敦禄、李润添和教育部长拉曼达立相继通过电台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好处”和“保证”。教育部和新闻部发放大量宣传品。

梁宇皋的《事实胜过雄辩》印成册子到处派送。新闻部宣传刊物《今日之谈》几乎每期都以改制中学为课题。当局的宣传重点有4项:

一、改制后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

二、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

三、学生学费减少,减轻家长的负担;

四、改制后学生有出路。

10月21日,在华社和反对党激烈反对下,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把《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建议赋予法律地位。

为了削弱华社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抗拒,教育部长在下议院提议准许国民型中学(改制中学)开下午班收容不合格学生。

这个建议后来发展为容许改制中学附设独立班。接下来的几个月,则是华文教育的灾难期!政府采取行动对付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吊销林连玉的教师注册证和褫夺其公民权!

而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则永远不准进入马来亚联合邦。这显示当局已不能再容忍反对人士继续阻碍华文中学的改制!

就在这个白色恐怖气氛的时刻,马华公会在教育部、新闻部和政治部的配合下加紧攻势,导致大多数的华文中学董事会在威迫利诱之下陆续接受改制。

东马砂劳越和沙巴州的情况,与西马略有不同。因为《拉曼达立报告书》付诸实行的时候,东马两州仍然还没有加入马来亚联合邦。

砂劳越和沙巴,是到了1963年9月16日才在英国殖民地政府安排之下,加入马来亚联合邦,从此完成了《马来西亚》国家的完整版图。1960年,砂劳越的18所政府资助和私立华文中学共有学生5,050名,22所政府资助和私立英文中学4,224名学生。当年,砂劳越英殖民政府发表《砂劳越中等教育报告书》(《麦里伦报告书》),主张把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

12月6日,英殖民政府总督在立法议会建议所有还未采用英语为教学媒介的中学,在几年内逐步使用英语为所有科目的教学媒介,除了研究土著和中国语言及文学科维持现状。

1961年初,英殖民政府教育部长迪逊,致函各华文中学董事会,提出把华文中学改为英文中学的政策,即除了华文科外,其他各科目全部以英文作为教学媒介语,且以10年为期完成改制计划。

1961年中旬,英殖民政府发表《国家中等教育白皮书》,规定中学教育必须以英文为教学媒介,否则从1962年4月1日起撤销津贴金。虽然砂拉越华社强烈反对华文中学改制,但英殖民政府仍强硬推行该改制计划。结果,有6所华文中学拒绝改制为英文中学,而成为华文独立中学,即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和第四中学,诗巫光民中学、建兴中学和开智中学。其他12所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则逐步变质,先改为英文中学后再改为马来文中学。

在砂劳越、沙巴和马来亚联合邦于1963年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联合邦后,1983年砂劳越英文中学逐年改用马来文教学,并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成为目前的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砂拉越华社不只坚持经营原有6所华文独立中学(于1945年至1960年创办),更在1962年至1968年创办另8所华文独立中学,即诗巫公民中学,诗巫公教中学,美里培民中学,诗巫黄乃裳中学,石角民立中学,美里廉律中学,泗里奎民立中学,西连民众中学。这就是目前砂劳越仅存的14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4,948人。

至于沙巴,目前沙巴州的9所华文独立中学,都是在1960年代(1962-1969)创办的。在《1961年北婆罗洲教育法令》颁布后,英殖民政府实施统一薪津制度,接受资助的华文中学必须受政府管制。1970年,沙巴有14所华文中学,即4所政府资助华文中学和10所私立华文中学。1971年,受政府资助的华文中学逐步改为英文中学。

1976年,沙巴受资助的英文中学(包括改制的前华文中学),与西马的英文中学一起逐年改用马来文为教学媒介,并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成为目前的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目前,沙巴有9所华文独立中学,学生6,344人。

第二节,独中如何浴火重生?

经历这场威迫利诱和软硬兼施的改制风暴后,华文独中的办学陷入低潮,其生存与发展面临重大危机。60年代至70年代,在政府废除小学升中学考试后,华文独中面对严重的学生来源短缺问题,更被视为收留落第生和“破铜烂铁”的补习学校,独中整体士气低落,惨淡经营。

面对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华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母语教育,于1973年在霹雳州发动一场席卷全国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把全国仅存的60所华文独中从灭亡边缘救活和发展起来。董教总于当年成立董教总全国发展华文独立中学工作委员会,并发动筹募全国独中发展基金及提出《独中建议书》作为独中今后发展的方向指导。

经过30多年的奋斗和建设,独中工委会在推动独中办学的历程中,无论在课本编纂、举办考试、师资培训、技职教育、学生活动、升学辅导、出版业务、资讯收集、基金筹募、奖贷学金等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

于是,独中的学术水平获得快速提升,学校的硬体和软体设备得到改善,加上华社的大力支持,出钱出力;短短10年内,独中的形象大大改善,优良的师资和学习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学生报读。多年来,在完全没有政府津贴补助的情况之下,独中教育自强不息,许多学术方面和纪律方面的水平,都已大大超越了国民中学。

目前,华文独中的办学已达一定的学术水平,其统考文凭受世界许多大专学府承认。从独中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英国、澳洲、纽西兰、德国、法国、中国等等世界知名的学府继续深造。讽刺的是,只有大马自己国内的政府机构,迄今还不肯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虽然独中统考文凭已经一再被证明比政府的 PMR, SPM, STPM 文凭更加优越。

独中以华文作为主要沟通及教学媒介语,因此独中也被一些华社人士谕为母语教育的堡垒。除了以华文教学,独中也拥有本身特有的考试机制。一般上,独中学生被允许参与政府考试如初中评估考试(PMR)、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PM)等,另外也必须参与独中统一考试(Unified Examination Certificate; UEC),简称统考。

此外,独中也采用了有别于国民中学五年制的教学年限,独中生必须完成六年的中学课程方可正式毕业。因此,在如此特殊的多元化教育政策底下,学生不只能够兼顾华语、英语及马来语的学习,所涉猎的知识领域也能更广泛深入。

然而,到目前为止,独中统考并未受馬來西亞政府承认。这造成独中毕业生必须前往本地私立学院或海外国家继续升学。但是,这也使得独中毕业生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除了中國大陸、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主要的升学管道外,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纽西兰、澳洲等国家都有毕业自独中的留学生。

除了考试和课程的差异,独中的发展也与国中有分别。由于面对新世纪的重大考验,独中也打破传统固步自封的教育体制,积极走向国际化及专业化。除了重视师资的培训,独中也积极前往外国或邀请参访团进行交流,务必跟上世界的教育发展潮流。中国大陸、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中学就常与独中互动及相互学习,这点也造就了独中在发展方向上突飞猛进,与国中的距离正在不断扩大。

由于政府的教育政策经常变更,朝令夕改,使得国中的发展方向模糊,比如最近英文教数理又要改回国文教数理,令数十万国中生无所适从;加上许多国中老师的教学态度散漫,国中生纪律败坏;造成许多学生家长对国中的负面印象越来越深。在此消彼长的情形之下,许多华裔学生家长,都宁愿选择把孩子送进学费相对高昂的独中求学,也不愿把小六毕业的孩子送进国中。

最近几年,每逢新学年来临,我们总是看到许多学术成绩很好、名声不错的独中都有人满为患的现象。一些名校入吉隆坡中华独中、新山宽柔独中、吉隆坡坤成独中、循人独中、尊孔独中、巴生兴华独中、滨华独中等等,都是因为学额有限,报名的学生当中,有超过一半挤不进去;只能望校门兴叹。

其实,由于独中的数目与学额有限,再加上地域限制与个别家庭的经济能力等客观问题,进入独立中学的华小毕业生并不多,每年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华小毕业生进入独中,而多数马来西亚华人都把孩子送到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和英语源流学校。

部份家长到现在还对独中有着刻板印象;他们不选择独中是因为认为独中毕业后升学与就业困难,因为独中文凭并不受官方承认。不过,越来越多家长已经对独中完全改观,他们认为独中生现在的出路广,因为有许多外国及私立大专以及私人领域承认统考文凭。

一般上大型独中的学生来源并不成问题,面对学生来源问题的主要是偏远的小型独中。不过,因为客观环境造成的契机,独中已经越来越吃香;过去本是学生人数不足200人的小型独中,如今已发展成为学生人数超过500人的中型独中。

而在吉隆坡和雪兰莪,8所独中全都是学生人数超过1000人的大型独中。吉隆坡中华独中、坤成独中、循人独中和尊孔独中,还有巴生兴华独中、新山宽柔独中,更是赫赫有名的巨型独中,学生人数都在2500人以上!

第三节,政府打压行动从无休止

华文教育,乃至其它非官方语言的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一向是个争议性的敏感政治课题。国阵政府所采用的《1956年拉萨报告书》主张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应该以国语(马来文)做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并曾以此为最终目标来执行。

由于华文独立中学是民间教育团体抵抗这个国家政策而形成的产物,因而它的争论主要都围绕在马来西亚国家的母语教育问题上。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国家,种族团结非常重要的。

在早期,部份人士认为只有统一在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下才能达到平等与团结,政府因而制定了单一语文政策,并对此观点加以宣传;在认为土著才是国家真正主人的观念下,马来文理所当然成为被用来统一全民的语言。然而,此观点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反对声音,尤其是认为“多元文化并存与平等共生才能真正达到团结”的人士的异议。而前者(国阵政府)因此往往把后者视作“破坏种族团结”的人。

独中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发展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承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子女”的发展方向,原本是为了让华人可接受完整的母语教育。然而,在国家语文政策实行下,华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董教总,经常会被以巫统为主的马来族群,尤其是巫统的官员批评为“华人极端主义分子”(英语:Extremist Chinese),而独中也被视为“华人的学校”、“中国人的学校”等。

部份批评者认为,独中学生都会自认承传中华文化(既不符合国家政策)而且拥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而在日常言语中讥笑其他语言源流的华人没有根,没有文化,香蕉人,红毛屎,崇洋媚外……等等排他字眼。

然而,这种评语,多数的华人,尤其董教总和独中等华教工作人士,都不会接受,认为这是不中立、不客观、充满族群偏见与族群歧视的观点。事实上,独中也有少数的马来人与印度人学生,东马还有其他土著学生就读。教职员也有其它种族的教师。

在“茅草行动”时期,当时的首相马哈迪曾经点名直指华教斗士沈慕羽为反政府的极端分子。在2002年,内政部长伊萨,在使用英语教数学和理科的问题上,曾警告反对在华小实行英文教数理政策的华人,认为他们试图挑起种族情绪,并警告可能将会动用《内安法令》。

独中乃至华文教育工作人士常被一些人认为是华人极端主义是基于以下几种理由:

1. 反对政府以英语教数理;(这个课题现在连国阵政府自己也在反对了)

2. 反对中学改制为单一源流;

3. 课本被认为偏重视中国历史;

4. 有人认为课本内容多来自台湾;

5. 认为不同源流学校是种族隔离。

而支持独中与母语教育的人士认为:

1. 用学生未掌握的语言来教学,将事倍功半。语文科与数理挂钩,将牺牲掉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令数理变成一门不易掌握的知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符合教育原理,尤其是英语不普遍的乡区。

2. 升上国中的华小毕业生的辍学率一般比独中生来得高,不能适应语言环境的转变被认为是一大因素,因此国家应该设置多语、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以让能力不同的学生能有效并快乐地学习。

3. 独中对本国历史、各族的背景历史等一样并重,也注重世界史,以便让学生在认识本国历史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历史以及世界的历史。

4. 独中的课文内容是依据马来西亚政府的教育大纲而自行编写,并不是来自台湾。台湾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是提供技术协助。

这里附录一份大马全国独中的分布表,清楚可见,除了彭亨、登嘉楼和玻璃市之外,其他州属都有独中存在。

吉隆坡:

吉隆坡循人中学
吉隆坡坤成中学
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

雪兰莪:

巴生光华(独立)中学
巴生滨华中学
巴生兴华中学
巴生中华独立中学

霹雳:

怡保深斋中学
霹雳育才独立中学
怡保培南中学
班台育青中学
江沙崇华独立中学
曼绒南华独立中学
金宝培元独立中学
安顺三民独立中学
太平华联中学

柔佛:

麻坡中化中学
利丰港培华独立中学
居銮中华中学
永平中学
峇株华仁中学
新文龙中华中学
笨珍培群独立中学
新山宽柔中学
宽柔中学古来分校

马六甲:

马六甲培风中学

森美兰:

芙蓉中华中学
波德申中华中学

吉打:

双溪大年新民独立中学
亚罗士打新民独立中学
亚罗士打吉华独立中学

槟城:

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
槟城韩江中学槟城钟灵(独立)中学
槟城槟华女子独立中学
槟城菩提独立中学

吉兰丹:

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

砂拉越:

古晋中华第一中学
古晋中华第三中学
古晋中华第四中学
石角民立中学
西连民众中学
诗巫光民中学
诗巫黄乃裳中学
诗巫建兴中学
诗巫公教中学
诗巫公民中学
民都鲁开智中学
美里培民中学
美里廉律中学
泗里奎民立中学

沙巴:

沙巴崇正中学
沙巴建国中学
沙巴吧巴中学
沙巴保佛中学
丹南崇正中学
斗湖巴华中学
古达培正中学
沙巴拿笃中学
山打根育源中学

第四节,国民型中学被马华始乱终弃

说过了独中如何浴火重生,成为大马华文教育事业的坚强堡垒之后;让我们回头来,看看当年被马华甜言蜜语欺骗“失身”,改制成为《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华文学府,现在变成什么样子。这个又需要细说从头了。

1956年,就在华社极力抗拒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打压行动之际,槟城钟灵中学在当时的校长汪永年(很巧,跟当年中国最大的汉奸汪精卫同姓)穿针引线下,主动向联盟政府申请津贴,成为我国《国民型中学》的始作俑者。

接着,芙蓉振华中学,在董事长叶茂达的率领下,也接受了政府的改制建议,华社更为之哗然!当年极力反对改制的教总主席林连玉如此形容:这是第二枚原子弹在华社里爆炸了!

同年10月,昔加末侨民中学的董事和赞助人,在出席人数稀少的大会上,也通过接受改制。

前后不到两个月,中马及南马两间华文中学改旗易帜,“归顺朝廷”;一时之间,华校改制疑云,和那令人窒息的气压,笼罩整个华社。1957年大马宣布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但同时全国华文中学也爆发了总罢课学潮!华校教师和学生们发出了他们的呼吁,反对华校改制!

最激烈的,是槟城和怡保。结果怡保4间中学遭到最久的查封,槟城4间中学开除了最多的学生!

这是大马独立第一年,华文教育就发生的第一宗最不幸的事件。这也成为了大马独立年的一个黑点。

1961年,政府宣布废除以华文为媒介语的高初中会考,取消津贴给拒绝改制的华文中学。这又像是一颗炸弹引爆,震动整个华教界。当年以陈修信在首相东姑阿都拉曼鼎力相助之下,结合党内英文教育元老派系力量,在1959年党选中排挤了亲华文教育少壮派的林苍佑、朱运兴、杨邦孝、陈世英等人,重新控制马华公会之后,全力配合巫统,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

杨邦孝后来随新加坡退出大马,在新加坡司法界服务,曾经担任新加坡大法官最高职位。

陈修信以金钱银弹攻势出击华校,向华社极力鼓吹和游说华文中学改制,大肆宣扬改制的好处;一再声明改为国民型中学后仍会保有3份之一的华文课本;还一再宣称如果拒绝改制,经费和学生来源都会成为问题,华文独中是难以发展,死路一条!

当年,林连玉已经被对付,公民权被递夺;华教界士气低落;许多华文中学董事部认为董教总已经没有作为,不接受改制只有关闭。于是掀起了改制风潮。1962年,共有55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其中北马更是“严重灾区”。

槟城10间华文中学,有9间改制;霹雳14间华中,只有两间没有改制;简直溃不成军。当年能够坚持不改制的华文中学,只有16间,而其中6间就在柔佛。也就是说,在改制风潮侵袭下,只有柔佛州最能坚持到底!尤其是宽柔中学更成为抗拒改制的桥头堡!

由于宽柔的坚持,带动州内其他5间华文中学并肩作战,稳守立场。正是当年新山华社动用大脑,在华教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独排众议、力挽狂澜,终于为华文中学打开一条独立自主的生路!若非如此,柔佛州恐怕也保不住6间独中,成为当年捍卫独中的大本营了!

时隔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回头看看,独中和国民型中学的发展概况,可以发现;独中在董教总和华社苦心经营之下,已经开花结果,成为华文教育的典范;甚至来自印尼、泰国、菲律宾的华侨学子也远道而来就读。

但是国民型华文中学呢?今天的国民型华文中学,被一些教育界人士成为“弃婴”。其实不对,50年过去了,就算是婴儿也已长大成人。

真正比较贴切的形容词,应该是“弃妇”:被马华始乱终弃的孤女!当年马华信誓旦旦的保证,后来都被证明只是谎言。

马华保证改制的国民型华文中学,仍然会保有三份之一,或33%的华文课时间;可是,真相却是从70年代起,所有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只能保有一周三到五节华文课;远远低于三份之一。

马华当时也保证的“政府100%全津贴”;“经费不成问题”云云,也被证明只是谎言!实际上,政府只承担教师薪水和部分费用,要发展?还是得自己设法筹钱!

近年来,因为华社和董教总将所有的精神和财力集中在发展独中、捍卫华小方面;改制的国民型中学,当年是被政府,尤其是马华鼓动改制的;还许下很多甜蜜的承诺。

因此,无论从法令的角度还是社会观点来看,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发展课题,都应该是政府,尤其是马华的责任。

严格来说,跟董教总无关。但是,一些马华领袖却在这个时刻把国民型华文中学没有获得照顾,发展落后,没人关心,形同“弃妇”的处境,归咎董教总和华社,企图混淆视听;是一种恬不知耻的行为。

历史的真相就像一面照妖镜,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华文中学改制,是马华一手促成的,反对改制的教总主席林连玉,都被马华和巫统里应外合递夺公民权,导致他丧失国籍、丧失所有福利,晚景凄凉,最后郁郁而终。

罪魁祸首是谁?答案已经很清楚了!马华以为年代已经久远,很多人已经不记得当年的真相,所以企图蛊惑民心,怪罪华社和董教总没有关心国民型中学的发展需要。甚至还有人鼓动群众,发表设立“国中董事联合会”之类的组织;明打明就是想在董总之外另设“国董总”,以便增加一个平台,继续进行打压董教总的活动。马华的用心可谓险恶,其心可诛!

多年来,改制国中的董事部,如果延续“先贤”的退让态度,继续逆来顺受,让教育局的偏差政策打压;则改制国中的状况就只能是每况愈下。董事们一味自我放弃争取的权益,却又巴望董教总和华社出手打救,不对马华的始乱终弃进行追究责任,根本是本末倒置。此外,改制国中只剩下一科华文,而且每周只有三到五节上课时间,这种中学还能被归类为“华校”吗?

一些改制国中,甚至因为“华裔老师比较少”而“没有强制学生必须上华文课”;这样的国中,还是“华文中学”吗?应该变成了国文中学才对。华社50年来在维护独中和华小方面,出钱出力,长期奋战;可说已经是疲于奔命;现在又要帮政府和马华“照顾”国中?不但百上加斤,难于负荷,而且没有这个必要!

如果国中董事部不积极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权益,却把发展的负担推给华社,而华社又“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来的话;那么,国阵政府就会顺理成章的把国中应得的拨款一再缩减,国中就会更进一步陷入自生自灭的窘境!

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国中是政府和马华强迫改制而生出来的孩子,政府就有责任负起抚养的重担。而国中既然在50年前已经归附政府接受改制,就应该认定这个“有钱的父亲”,如何能反过来向“既非亲娘,又非生父”的穷困华社求救?

尤其是马华,需要你的时候说尽甜言蜜语的好话,连树上的小鸟也要骗下来;现在上了床之后,却假装忘记了?什么都不记得了?马华,这个始乱终弃,忘恩负义的“负心汉”;是绝对必须受到华社严厉检验恶化谴责的。

明天我们再继续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血泪史之三:《千古罪人陈修信与华社族魂林连玉》。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2年02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16, 2022
2022年02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6,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