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一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2019年7月6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历史会诉说自己的故事。官方版本的南洋大学历史是一部被严重扭曲的新加坡华人历史。李光耀终其一生都在诽谤南洋大学和大学的创办人与师生。李光耀的南大历史是一部歧视与指控华人文化的历史。李光耀的南大历史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要了解这一个英国殖民政府时代的社会背景,可以从尘封的英文报新闻与时事评论的报导,部分还原当年的历史场景。英文报舆论反对华人文化,是华人社会的控诉者。对此,华文报则扮演了华人社会与文化的辩护者。然而,对比之下,华文报的反击能力不足,以致南洋大学历史要背负注定失败与次等生等等的莫须有罪名。

要求官方平反南大是与虎谋皮的不切实际。唯有厘清南洋大学的真实历史场景,水落石出自然就会真相大白。

为此,可以回顾当年的英文报报导,让历史诉说自己的故事。

1949年1月21日,海峡时报《大学将于10月设立中文教席》马大副校长说大学将于10月设立中文教席,之所以受到延迟不是因为大学不愿意或者缺乏愿望。副校长是回应陈六使与陈祯禄有计划成立一所大学招收华校学生的事宜。他说了解与同情华人要为华校生提供一所高等教育学府。但是,马大在为计划中的中文部招聘最适当与最好的教师以维持高素质教学时面对困难。大学收到5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职申请,从中筛选了几个来自美国,欧洲,香港的候选人。大学要最好的教师为马来亚保留中国文化。他重申反对另外设立一所大学认为这会破坏国家的团结。在马来亚的大学要照顾到各个族群的不同文化,就得设立一个共通的教育体系而不是个别单独的大学。他不认为华人大学能够为所要提供的教学科目找到适当的师资,因为这类教师十分匮乏。华人大学会在中国语文与中国文学比中文部强,但是,在科学与其他科目上,要面对很难找到能够以华文教学的好教师。

1949年8月29日,海峡时报《低英文水平阻碍华校生报考大学》:大部分的华校生无法报读马大因为他们的英文水平不达标。教育局长认为需要三几年时间来提高他们足以报读大学的英文水平。只有极少数的华校生能够达到九号文凭的水平。根据殖民地教育署的调查,华校高中生的英文程度是英校四号年级程度。华校的英文程度低是因为英文教师不够资格。政府计划在1950年成立的师资训练学院培训四十名教师。华校的英文教师只有九号文凭资格。华校生考取九号文凭的结果令人失望。

1949年9月26日,海峡时报《华校的担忧》:华校担心华校生的低英文水准无法报读马来亚大学。报读马大的最低资格的九号文凭,而根据教育部华校生的英文水准只有四号年级水平。华校认为问题是英文教师的低水准,因为英文教师薪酬不足以吸引好教师。另一个不足是英文教师需要以华文补助教学。

1949年10月1日,海峡时报读者,C.M.A《华文与大学》:这是有关华校生进入马来亚大学。华校担心只有英校四号英文程度的华校生无法报读只收九号文凭资格的马大。我认为华校不必焦虑英文是第二语文的问题。如果华校以为可以在十二年的教育同时完成高中与九号文凭资格,那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如果华校高中毕业生想进入马大,他可以先到英校读几年以考取九号文凭。华校想一石二鸟是不可能的。

1950年1月28日,海峡时报《大学招收华校生计划》:教育部有计划让华校生报读大学,方案正有待批准。教育部与大学官员会共同监考有意报读大学之华校生的年终考试。及格的学生可以取得九号文凭资格以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们必须提高英文程度考取入学资格。

1950年4月27日,海峡时报《华校报读大学》:新马的华校教育家共同向马大副校长提出华校生报读马大的意见。此前,他们已经提出一份意见书,要求马大接受华校生报读。华校生已经没有深造的机会,除非他们有机会报读马大。

1953年1月20日,海峡时报《马华主席呼吁建立华人大学》:由于马大的招生过于严格,只有极少的华校生有机会报读。两天前,陈六使在新加坡提出创办华人大学。这个建议受到广大的社会支持。各大华文报章也答应支持这一个计划。陈祯禄说华人的大笔捐款说明了他们对马来亚的未来很有信心。他们也是在重申对马来亚教育的支持。陈祯禄认为马来亚大学的中文部不可能接受所有的华校生。建设大学是一个国家团结的过程,大家必须从这个观点参与工作。因此,政府必须以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起事件。

1953年1月22日,海峡时报读者,Singapore《陈祯禄和大学》:陈祯禄揭露了谜底,他呼吁创办一所华人大学。他本来应该呼吁华人捐款者把钱捐一所共同的大学——马来亚大学让所有族群都受益,而不是一所华人大学。陈祯禄是要在土生华人群体中制造族群集团意识。这类大学会使到土生华人反而成为外侨。这所大学的毕业生不会为这个国家争取真正的独立。我要相信陈祯禄是真正的马来亚人,但是我怀疑这种看法。

1953年1月23日,海峡时报《华人要在马来亚居留》:中华总商会秘书说,创办华人大学是华人要在马来亚居留生活与马来亚未来共命运的证据。除了文化因素之外,一个确实的需要是为年轻人提供到大学深造的机会。马来亚人口有七百万需要至少五所大学来满足大学需要与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马来亚大学在设备上有所限制,也有严格的英文程度要求,是许多学生面对入学的难题。单凭英文程度来惩罚学生不是好筛选方法,华人创办的大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个问题。

1953年1月23日,海峡时报《联邦的非华人责难‘种族’大学:建议是马来亚的倒退》:吉隆坡的非华人反对华人建大学。他们认为新大学会长期的孤立华人与马来亚其他族群的关系。他们也认为所有文化机构都必须在马来亚框架内建立。吉隆坡的华人领袖拒绝评论建立大学的提议。马来亚独立党说,允许更多的小北京与南京在马来亚进行活动,就会推迟马来亚视野与生活方式的建立。已经有人提议在马来亚大学设立一个中文部,而聘请中文教席的工作也在进行中。任何涉及华人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个架构之内从马来亚人的立场处理。一位不愿意表明身份的华人说,这个建议不会成功,同样的建议在香港是失败的,而香港的华文程度比马来亚更高。在第一年只有十一名学生,第二年只剩五名学生,第三年的学生更少。马来亚印度人议会党认为民族文化教育应该在马来亚大学的框架内建立。反对华人建立独立的大学,因为这使得华人独立于与其他族群。雪兰尔劳工党的蔡主席认为,只要是从马来亚的立场设想,设立华人大学没有什么不妥。华人大学可以提高马来亚的教育程度,也可以接受无法进入马来亚大学的学生。槟城中华总商会在经过讨论后,表态支持华人大学的建设。

1953年1月24日,海峡时报读者 H Y C Singapore《新加坡大学》:为什么是华人大学?这一个名称具误导性,会引起族群纠纷,单语文主义,专制主义等等的问题。为什么不命名新加坡大学?这个更接近创办人的目的,他们只是要一所私立大学,一所开放给各个族群尤其是华校生的私立大学。一所只能够容纳900名学生的大学肯定不能应付6,500,000人口的国家,所以有足够的空间允许至少加多一所大学,招收更多的学生。

1953年1月24日,海峡时报读者 TANAH MERAH Port DICKSON《大学捐款》:这事令人不安。马来亚大学要经过数周时间才筹得一百万捐款,华人大学在数天之内就筹得一千万捐款。不可否认的,马来亚大学是全民大学更值得人们的捐款,一所华人大学对其他民族是没有好处的。这是不是表示了华人效忠马来亚的问题?他们是否有意要建设一个马来亚国家?全体马来亚人都应该好好的想想这一个问题。

1953年1月24日,海峡时报读者 TRUE MALAYAN《陈祯禄的马来亚主义》:和ALAYANWALLA 的观点正好相反,我认为陈祯禄是真正的马来亚人。陈祯禄的许多演说都在提醒移民华人必须效忠马来亚。马来亚十分需要一所华人大学。很多华校高中生无法再到中国大陆报读大学。虽然说,马来亚大学有中文部,但是,那里能够接受多少的华校生?因为即便是英校生也要面对困难。

1953年1月28日,海峡时报《新大学不是竞争》:陈祯禄说开放给各个族群,没有歧视的问题。陈祯禄说新大学不会与马大竞争而是互补的。这不是华人的大学而是东南亚的大学。他认同陈六使与其他赞助人的观点,马来亚需要另外一所大学。目前的马大只招收数百名学生。但是,更多的学生要出国到其他国家就读因为马大无法接受他们。新大学可以为马来亚的各族学生提供马大没有开设的科目,这会满足一些出国留学的学生。陈祯禄反驳华人大学是族群大学的说法,新大学不是族群大学而是开放给其他族群的学生,如有必要可以包括其他国家与种族,让他们以英文教学。新大学招收东南亚国家的学生,这不会是族群大学而是一个大都会的大学。目前华校有四十万名学生,他们会因为英文程度不足而无法报读马大。以前他们可以到中国深造,如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马大的中文部不能取代一所新大学。许多人都认为中文部的教学范畴有限。为了未来国家发展着想,马来亚必须有另外一所大学。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7月06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6, 2019
2019年07月0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6,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