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四

新加坡文献馆


相关网页: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三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二
     细说从头南大文凭政治背景 一

以下是2019年7月20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1953年1月30日,海峡时报读者 RADIO SCIENTIST Singapore 《大学 一位科学家的观点》:可能成立华人大学的议论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星期五晚将会有陈祯禄与悉尼副校长的电台辩论。从过去数天的新闻报导来看,新大学的教学科目,办学目的,师资如何等等问题的争论是不会停止的。我想陈祯禄应该会回应这些质疑。一个肯定的事实是,之所以要办新大学是因为华校生和英校生不同在马大入学要求上会面对困难。这个问题必须由教育部与华人社会在中学体制上解决。华人社会的资金可以用来培训华校教师以英文教学。让数百名教师到英国接受训练。这可以使到华校生适应马大的入学考试。目前已经毕业的华校生可以再接受一年的免费英文训练。大学也可以暂时放宽华校生的入学要求。眼前的许多教育问题是体系上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中学体系,而不是放低高等教育。后者的解决方法会带来更多弊病。先认识华人大学是什么大学?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学习华人文化?我认为应该是没有。如果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那么,最好是在马大开设一个中文或者东方文化部门。这和伦敦大学的东方文化部一样。但是,我想陈祯禄与其他华人领袖一样是要成立一所使用华文媒介语的大学,教学除中文之外也有其他的科目。换言之,重复一所以华文教学的马来亚大学。我认为这是非常的荒诞。马来亚的华人主要是福建人也有广东人,海南人和潮州人,他们使用一个合成的语言——普通话,那就像是英语一样都是外来语文。我们会在新大学使用这种语文?我希望不会是如此,肯定的,完全没有这一种先例。在威而斯与苏格兰的大学都是使用英文教学而不是在地的语言。据我所知,英联邦内的所有大学都是英文教学,没有例外。改变这个惯例是一种倒退的过程。有明显的理据。即使是印度已经独立三年,大学还在使用英文。印尼的教育也要把本地语文改为使用英文。大学传授文化与教育。威而斯的讲师期待会在剑桥,必斯垛或者马来亚成为教授。而马来亚的教授会期待更上一层楼的成为加拿大,美国,或者大不列颠的高级教授。脑智力的交流必然受到影响,如果讲师的语文只是威而斯,淡米尔,或者印度方言。要在马来亚创办使用普通话(不是本地人的家乡话)教学的大学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想。这犹如创办第二所使用世界语教学的伦敦大学,一种不属于任何人种的教学语文。我显然不比别人更有资格谈论大学教育,但是我十分关心大学的科学教育。我希望这一课题能够引起新大学创办人的注意。第一,没有任何科学文献是以普通话或者福建话来发表。几乎所有的标准与高等教科书,化学概论,研究文献与期刊都是以英文或者德文发表。完全没有中文译文。即便只是翻译几本主要的化学研究文献就需要花费过千万元。第二,我怀疑中文是适当的文字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知识的交流与沟通。在古老中国可以慢慢的通过穷年累月学习9000个字与22000个概念。但是,中文无法适应急速变更的科学知识。化学有已知的五十万个元素组件,得先懂了这些基本才读懂化学。我想学英文与德文会更容易。几千年前,中国人的山字与石字可以满足当时的需要,如今,地理上有两千种不同矿物质。一个字已经不行了,我们必须为两千种矿物质的每一个物质命名。第三,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如何看待华人大学的理科毕业生?我们可以吸收一些好的会英文的医学毕业生,化学师,工程师,他们可以到政府化验室,工厂,私人公司。他们也可以到其他英联邦地方工作。但是,一个即便十分杰出的化学师,如果只会中文,他的出路是有限的。中国的出路已经封闭,将会是长期的如此。中文的理科毕业生在世界上完全没有出路,除非他使用流利的西方语文。末了,有关师资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局限在华文教学。我们去那里找到高资历的好教授与讲师,聘请那些具有国际地位的学者能够提升一所大学的声望。我不呼吁华人社会放弃对新大学的支持。我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支持现有的大学。我鼓励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但是,不会从族群的意识鼓励华人,他们应该知道族群意识的危险何在。我诚恳的呼吁华人领袖不要过激的要尽快成立一所只使用中文教学的大学。虽然可以解决目前短暂的中学生升学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创造了一所被孤立的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没有就业的出路。

1953年1月31日,海峡时报《大学辩论》:昨晚的辩论受到礼仪与慎重的约束,所以没有给出更多的内情。陈祯禄说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待陈六使与马大校长与副校长的面谈讨论。悉尼副校长认为由一所独立的学府提供中国文化教育,则其引起的族群意识会更淡薄,由一所充斥民族热情的学府提供中国文化教育会在社会上产生族群意识的集团主义。陈祯禄认为中国文化对马来亚文化有所贡献,而这些贡献并没有被看成是族群意识。马来亚文化是一个尚未定义的课题。辩论的焦点是如果没有一所新大学,则马来亚的四十万华校生将面对大学深造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英文程度无法报读马大。悉尼副校长回答说,应该研究帮助华校生报读马大的途径,对此,陈祯禄说,马大无论如何都无法容纳这群华校生。悉尼副校长认为或许可以先从一所大学的一个学部开始逐步渐进,由此而发展出日后的第二所大学。陈祯禄说对创办一所完整大学的各种困难都已有所考虑,中国人有办大学的经验,可以直接开办大都会的大学而不必从办学院开始。双方对这一议题的讨论至此为止。之后再没有回到主要的论点。华校生要为四十万华校生创办一所华人大学或者是鼓励他们加入联邦教育制度下的国民学校,之后,报读其他大都会大学包括马来亚大学?有利华人大学的理由是中国大陆的大学不再是可以报读的大学,而马来亚大学也不招收华校生。这个障碍不是绝对的,不是学生教育源流有资格问题而是掌握英文的能力。一些特出的学生不面对这一困难。因为是受华校教育而被拒绝大学教育机会的说法很接近事实真相。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是否能通过马来亚大学里的一个特别的学院去分享马大的地位与特权?昨晚的辩论明智的跳过这一问题,毕竟辩论只是要向社会提供一些信息而非寻求解决方案。在接下的会谈里必然会被提出来讨论。

1953年1月31日,海峡时报《面谈新大学》马大校长与副校长将会见陈六使谈论新大学,这是昨晚电台辩论后的安排。陈祯禄在昨晚提出四个主要观点。1、马来亚有四十万名华学生,除非设立另一所大学,否则他们将没有机会就读大学。2、创办人要传承中国文化因为中国大陆已经是共产国家。3、马大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都无法满足华学生人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4、每一年更多的马来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是报读马大。悉尼副校长的回应说,他怀疑有人认真的研究过如何帮助华学生进入马大的途径。他认为现在的马大规模太小,无法和更完善的大学相比,但是,我们希望会不断的成长。他同意马来亚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教育。设立中文部的进程有些延迟因为很难在中国之外找到适当的有足够学识的教师。有必要多考虑这个问题,尤其是要提供全方面的中国文化教育,不论是在中文部还是在一所大学。

1953年2月3日,海峡时报读者 MALAYANWALLA Singapore《印度的大学》:你的记者误读了我的有关设立华人大学的意见,并且以印度的大学为例来反驳。印度的问题是有太多不懂英文的大学毕业生。在马来亚的华人大学也会面对同样的困难,除非他们的大学入学水准与马来亚大学一样。我以为毕业生会彼此竞争工作情况就如印度一样。他们会到马来亚以低薪金争取工作。我们的大学生只能到其他地方寻找工作机会。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7月27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27, 2019
2019年07月2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27,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