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对华人大学的傲慢偏见与无知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2019年8月3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新加坡自开埠以来,英国殖民政府美其名为自由放任主义,对在地各族移民的社会福利不闻不问。根据英国殖民官的田野调查,许多在岛上生活的华人并不知道殖民政府的存在。自力更生的华人是生活在自己族群的社会框架之内,自我提供与满足族人的社会与人文需求包括母语教育。这是单纯的人文需求完全没有政治色彩与动机。

1920年之后,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英国人开始干预华人社会提供的母语文化教育,先从学校卫生条件开始管制,再试图以经费提供换取对华校的更大治理权力。二战后,官方在冷战思维下要以所谓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校。这种官方压制华人母语文化教育的政治思维是社会矛盾之根本。这一种时代环境里,华社为了解决就读华校四十万名华人子弟的大学教育而倡议创办华人大学。就华社而言,办教育依旧还是单纯的人文需求,也不具备政治色彩与动机。

历史事实虽然如此,然而,英国人却始终把华人母语教育视为华人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自然而然华人大学成为英国人打击的政治对象。除了利用不为外人道的政策指令来约束华社文教活动之外,英国人也通过报章言论塑造反对华人大学的社会舆论。

海峡时报是英国殖民政府的喉舌,一方面为马来亚大学不招收华校生提出辩护,进而质疑有足够高学术资历的华人学者能够被受聘到大学任教。借此说辞开脱马来亚大学中文部的拖延设立,意图也在强调本地缺乏教学资源来满足发展另一所大学的空间。同时,也聚焦重复报导不利华人办大学的新闻,以及通过读者来信强化社会对华人大学的种种质疑声音。当然,英文报章主导的社会舆论是在重复与强化英国人打击华人大学的政治意愿。

海峡时报读者反对华人大学的言论大致有,把华社的单纯人文需求扭曲为种族主义;指责华人大学分化社会团结;质疑华校的教育素质。这些反华言论不论其说辞如何,其基本思维是一致的:其所代表的非华人社会是反对华人在马来亚的英文主流教育体系之外另起炉灶。也就是说,坚决反对华人在马来亚可以享有独立的语文发展空间。

从当下的历史时空回顾这些言论不难知道,那都是与时代朝流发展背道而行的错误观点。也正是这一种严重错位的政治思维,使到如今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都错失了磨合种族和谐的时代契机,以致两地社会以及新马两国之间依旧存在着种族矛盾的社会与政治现象。

历史有必要厘清至少两点对设立华人大学的错误观点。

其一、华社的人文需求并非种族主义。那些认为华人大学是种族主义,不利马来亚国家概念的发展,会分化与破坏社会团结的观点,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错误政治判断。

事实上,英文报章之所以广而告之的积极传播这类消极思想,是为了保留英文为主流教育体系以捍卫英国人在后殖民时代在马来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简言之,保留英文为社会主流语文就是保障英国人在马来亚的既有与未来的利益。由于英国人的利益是来自对当地民族利益的夺取,所以保留英文等同独立马来亚在放弃自身应得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换言之,支持英文教育体系等同展延殖民宗主国在殖民地的统治利益。实质上,这是破坏而非建立马来亚国家意识。

历史事实是,在读者来函中支持官方言论的华人与非华人,都是迷失了自身民族意识与语文的忘本之徒。显然的,他们并没有理解到反对华人大学,就是等同反对马来人大学与印度人大学。这些否定与摧毁自身民族语言文化的言行,不仅十分愚蠢,也是一个时代的人文悲剧。

反对华人大学的政治思维里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种族排他性的社会文化。种族排他性正是破坏社会团结的根本。也就是说,反对华人大学的言论本身正在破坏马来亚的社会团结。反而言之,非华人支持华人创办民族大学才是发展马来亚国家意识的正确政治途径。显而易见,华人大学破坏社会团结不利马来亚国家概念的发展之说,是不成立的。

一个真正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包容性社会。包容性社会是让各个民族享有独立的母语文化发展空间。然而,多元民族社会的客观现实是种族人口上的差异性。基于此,唯有当个别民族享有了自身的独立民族语文保障,则通过民族文化上的平等权力,是可以化解民族人口之间多寡差异的矛盾。换言之,文化平等的保障可以增强种族互信确保和睦共处,缓和种族人口差异的社会问题。当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都享有了各自的语文空间,各个民族就可以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元文化民族的团结社会。

回顾历史,这说明了强迫在地民族放弃各自的母语文化,继续共同使用英文为沟通语文的决策是错误的。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新加坡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却还是无法让种族矛盾消失。

此外,从宏观层面来看,只从个别族群的狭隘立场看待华人大学,是全面忽略了从国家利益的大视野来考量华人大学的社会贡献。历史上,华人是马来亚的主要经济劳动力来源,华校更是华人经济的主要支柱,一所华人大学必然能够为马来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事实上,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基于四小龙的经济表现就有过一套儒家文化给力经济发展的论说。以此类推,如果有华人大学的存在,新加坡政府主导下的苏州工业园计划也就不会成为一个教科书上的经典失败案例。

其二、华人大学不存在教学素质的问题。质疑华人大学学术水准是别有用心的说辞缺乏事实根据。然而,回顾历史,这正是白里斯葛报告书的最初源头。

马来亚大学先以华校的英文程度不足为理由拒绝华校生。再以本地缺乏高资历的华人学者可以胜任大学教职的说法来解释马大设立中文部的拖延。马大的这些论点经过海峡时报读者来信的发酵,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没有事实基础的失真观念。

首先,华校英文程度不足的课题被扭曲为华校的教育素质不如英校。社会舆论错误的认为马来亚大学拒绝华校生是因为华校的教育素质不如英校所以无法达到马大的招生标准。显然的,华校与英校在英文程度上的差异被鱼目混珠的扭曲为华校不如英校。

历史事实是,华校以第二语文程度教导英文所以华校是双语文学校;英校没有华文课所以是单语文学校。华校的理科班使用英文教科书,部分使用英文教学。华校教导初数,高数与应用数学;英校只教导初数。华校高中生以私人考生名义报考剑桥九号文凭。华校从小学到高中是十二年教育;英校九号文凭是九年教育。这些历史事实清楚指出了华校教育的高素质。历史上,华校对新加坡社会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培育了一批真正的华英双语双文化人才。当下,新加坡面对的英文差华文更差的现实就是李光耀消灭传统华校的政策结果。

再次,马大提出的缺乏高资历华人学者任大学教职的说法,被演绎为华人大学的师资程度有问题。这不就是白里斯葛报告书的结论?

出现了质疑华人大学有师资程度问题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华人大学的学生也要面对教育程度被质疑的现实。历史上,白里斯葛报告书就公然否定了南洋大学的学术价值。

还有,一位在马大任教的海峡时报读者提出了一个谬论。他认为科学语言是英文与德文所以华人大学永远无法学习到最先进的化学。这类鄙视华人大学的言论并非例外而是惯例。

回顾这一段历史,尤其是从海峡时报读者的意见来看。这些言论中充斥了把虚构的推论当成是科学上的必然结果。而个人的主观判断却被演绎为客观的现实。之所以有如此的反常社会现象,那是因为这些读者是以傲慢的心态看待华人的母语文化教育,再以个人的偏见来认识与评议华人办大学的事件。

当然,历史证明了这些都是无知者的胡言乱语,不能当真。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8月03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3, 2019
2019年08月0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