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招收英校生历史补充

新加坡文献馆


以下是2019年8月10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

南洋大学招生资格具包容性,除了华校高三文凭之外,也接受英校剑桥九号文凭报读。对此,在报名资格上,英校剑桥九号文凭等同华校高三文凭的资格。然而,这并不表示剑桥九号文凭的英校生与高三学历的华校生在学识上是同一程度。毕竟,华校与英校在课程内容上是不一样的。

此外,华校教育重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是一个全面性的人文教育。华校除了学识教育之外,也强调体育与德育的培养。对比之下,英校教育却只注重英文为工具语文的培育。英校的功用是为殖民政府培育低级公务员,也为英国商行培育低级办公室文员。英校教育既不教导英国文化,更缺乏在地民族文化的传承。Wilson, H.E.(1978) 有详细的相关分析。

历史认知的关键是,南洋大学的包容性是体现华人创办的华人大学不是种族主义,而是一个着眼全体马来亚在地民族的国家人民大学。相反的,马来亚大学自诩为是马来亚的多元民族的国家大学,却只招收在英校就读的华人,马来人与印度人,完全拒绝华校生报读。

南大招收英校生引发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除了教育宗旨,教育程度不同之外,还有英校教育时间长短不同。华校高三是十二年教育,那么,英校九号文凭是多少年的教育?

早年的南大录取了不少于一成的英校生报读。在这批学生中可以根据其是否超龄与适龄来区分其所接受的教育年限。

二战前,英校是九年教育制度;这应该也就是英校九号(Standard 9) 文凭称呼的历史依据。由于时局影响,二战前的英校小学生是在战后复课时完成英校中学教育,他们是因为战争延误而成为大学的超龄生。二战后,英校是十年制度。即英校教育制度改为小学六年(Primary1-6)与中学四年(Form 1-4),因此,大学的超龄英校生是九年教育,大学的适龄英校生是十年教育。

在华校高中生以私人考生名义报考剑桥九号文凭的历史上,可以补充的一点是,要报考剑桥九号文凭的私人考生必须先行成功考取一项资格考试(Qualifying Test; QT) 俗称八号文凭考试。实质上,这是英文程度的考试。这说明了,即便英校已经是十年教育制度,但是,英校文凭依旧以九号文凭称呼。唯一可能的差异是英校九号文凭与剑桥九号文凭的区分。

这段历史是根据一些高龄的年长者的不完整口头历史回忆所以未必正确。教育文献必然有更准确的历史记录。此外,坊间还有一些论述不同的相关记录可供参考。

在南大创办之前,英校的学制是:初中:5年,高中:2年,共7年(香港一直保留这个学制,至2002年才改用美国学制。)大学:3年(中学7年 + 大学3年 = 10年,美国学制 6 + 4 = 10年)

1958年,英校改制,初中4年,高中2年,即“四二制”。1961年,华校中学改制,即用英校的“四二制”。

英校原本初中五年时,俗称 "Form 5",香港称“中五”,新加坡不知何故称为“9号”。可能以为是小学6年 + 初中3年 = 9年。

实际是小学6年 + 初中5年 = 11年。(英校高中毕业成为 11 号,即初中5年(9号) + 高中 2年 = 11号。)

“9号”毕业时,已读完中学五年,与小学6年合计为11年。

直至今日,新加坡学制仍然 中学6年 + 大学3年 = 9年。比各地华文大学少读一年。

就南大史而言,南大招收英校生的历史事实,证实了南大不是种族主义,相反的,南大为独立新加坡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模式。在现有的南大历史论述中,对南大招收英校生的历史事实记述不足,因而低估了南大对新加坡社会文化的贡献。这段历史空白有待未来的历史学者给予补充。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9年08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10, 2019
2019年08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ugust 1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