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精神与民族文化自强

林友顺


以下是《亚洲周刊》2020年48期(2020/11/30-12/6)的专题文章(根据2021年《南大关闭40周年特辑》转录):

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会长黄文华表示,南大带着无数马新华人对民族文化自强的祈望和理想。尽管处身逆境,南大人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信念,并投身社会和教育的义务工作。

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会长黄文华是砂拉越古晋人,他虽然是在南大改制后考入南大,不过他的经历与今天的成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南大人的精神:自强不息,勤苦奋斗。他在1968年考入南大政府与行政系,1971年毕业后在家乡找到一份教书工作,不过却因当时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而泡汤,随后买张单程机票带着身上仅有的18英镑只身飞往英国半工读完成法律学位。毕业后,他继续留在英国做研究和执教,1985年举家返马转入专业律师生涯至今。

mail1099.jpg
黄文华

黄文华是少数靠自力更生,成功跨越学术与专业,且活跃于工商领域的华校出身律师,他的努力及对专业的追求,使他获委任为大马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公证人资格的律师。回国后,黄文华也积极参与华教、华团、学术与工商界活动,并于2018年开始出任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会长职。为肯定其对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专业贡献,黄文华还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受委为东盟工程科技院和马来西亚科学院副院士兼法律顾问荣誉。他也热衷农业活动,自认是一名道地的赤脚农夫。以下是他与《亚洲周刊》的访谈全文:

经过40年后,你如今如何看待南大关闭?

要回答这问题,首先得回顾创办南大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上半叶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活动最猖獗的黑暗时代,西方列强千方百计除使用武力和政治控制欺压第三世界人民外,还系统性地压制各地的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以达到能继续奴化和统治这些地区的目的。

受欺压国家和地区的有识之士陆续开展了诸多如五四运动等救国救民的爱国运动,人们开始强烈地认识到民族文化自强的重要性。马新华人也在各地不遗余力地自费兴办中小学;然而,在当时的殖民地社会,华人子弟接受官办的高等教育机会却是微乎其微,升学无门。就是在这种渴望民族自强的历史背景下,当年的陈六使等先贤高瞻远瞩发起创办南洋大学的壮举,在全体华社的配合下,成功统筹统办创建了南洋大学,成为中国以外独一无二的华文大学,也使新马成为海外唯一拥有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地方。

南大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带着无数新马华人对民族文化自强的祈望和理想。事实证明,南大学位早期虽然不受承认,但南大人坚持自力更生,力争上游,在逆境中,在各行各业突破重围,取得标青成就,并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在此背景下,将此极具民族特色的南大无理关闭,伤害的不仅是当年的创校功臣和曾经梦想进入南大的莘莘学子,而是还有很多祈望看到民族文化教育开花结果的广大人民群众和落实一个拥有完整多元文化社会体系的理想。在马新发展史上,这诚为千古憾事!

南大关闭后,南大人如何融入社会,发挥南大精神?

跟未被关闭前一样,南大人向来是来自社会,回到社会,贡献社会。离校后继续出国留学的同学,除获奖、助或贷学金外,多数是以工读生方式在异国他乡完成深造学业的。就算经济和物质条件欠佳,南大同学依然坚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在全球各地以不俗的成绩完成研究课程,除回马新各界服务之外,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著名学府任教的亦为数不少。

留在马新和周边国家的同学,包括当年被开除的,无不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恪尽职守,继续向上,关心社会,彰显出南大人的本色。因为早年学位不被承认,求职困难显然不在话下,就算是有工作,职位和薪金也难免受到诸多不平等待遇。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打拼和不懈努力,全国各地各领域的南大同学普遍上都表现不俗,特别标青的也大有人在。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处身逆境,南大人始终都保持着积极关心和投身社会和教育的义务工作,这是南大精神集中体现的基本面。

总的来说,南大人在教育、媒体、文艺、科学与工商界的贡献尤为突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能在风风雨雨中茁壮成长至今天的规模和实力,不少南大人都曾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付出汗马功劳。

从另一个层面说,南大人在高端领域对国家和经济发展上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胜枚举。我就举个例子,让大家窥视这方面的情况。

大家知道,橡胶、油棕和胡椒是马来西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小小的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南大出身的朱乾海博士、拿督余国隆化学师和沈纯良科学院士就是上述3领域国际公认的专家,他们的不懈科研成果革命性地协助提升了橡胶、油棕和胡椒的育种和基因研究、病理研控和下游加工技术,大大地改变了世界数亿农业人口的命运,促进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实实在在地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年近八旬的沈纯良院士最近还以外籍专家身分受特邀加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继续贡献她毕生丰硕的研究心得。

南大人遍布全球,各有成就。南大人为何没有重办南大?或是否有考虑重办南大?

我相信在主观意愿上,每个南大人都会乐见一所宏伟的南洋大学有朝一日浴火重生!然而,按当年创办南洋大学的理想,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心目中的南洋大学应该是一所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规模的大学,而要创办一所成功的大学则需具备诸多必要条件。如果纯粹为办而办,恐怕未必符合南大精神的基本价值观。

今天的南大人大半已年逾七十,分散在世界各地,力量单薄,要完成如此大任,诚非易事。再者,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马中关系的不断提升,华校生深造机会已经大有改善;同时,随着科技发展,资讯流通及华校学术和语文能力的提升,华校生直接到西方名校升学也没太大障碍,此事毋需操之过急。

自从被无理关闭至今,复办南大一直是每个南大人无需隐藏的理想,南大人也不怕承认此时此刻推动复办南大不合时宜;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去否定有朝一日天时地利人和时,有些校友、热爱华教人士、华团,甚至国家会因大势所需,出来完成此千秋大业!

南大复名曾让南大人分裂,你如何看待此事?

南洋大学已经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几经有心人多年费心重塑,“南大”的简称1995年悄然重现,南洋理工大学宣布将其简称从“理大”改为“南大”,再次引发关心母校的南大人诸多有关复名和迁册的议论。事关母校和民族文化大业,南大人间观点不尽相同也很正常,不过这绝非等于南大人分裂。

所谓的复名和迁册问题,起于1980年南大被关闭后,南洋大学的名字被“打包”辗转托放多处,南洋大学毕业生名册也先被转至新加坡国立大学,而后又陆续在1981年被转入在云南园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再被转入新成立的南洋理工大学(简称“理大”),1995年“理大”改名“南大”。

纵观这段历史,不难发觉,关闭后的“南大”重塑工程皆非由南大人主导,更非为原装的南洋大学、其校友或南大精神而忙。在这隋况下,谈论复名和迁册毫无意义。我个人认为,母校虽没了,尽管名册几经被搬置,我们依然还是原生的南大人,而且永远还是。要问南洋大学魂归何处,告君英魂永在南大精神里。

陈六使至今仍未获得平反,马来亚南大校友会在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陈六使先生对华教的贡献和他所受的不公平对待已经是新马历史不可磨灭的史实,在珍惜民族文化的人民心中他永远是功臣和伟人,不管他是否得到平反。当年,陈六使先生所受的不公平对待是基于政治因素,平反与否,当然也完全取决于当权者的政治决定;而南大人要求还给陈六使先生一个公道的声音几十年来都没改变过。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全球政治生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是普天共奉的价值观。我们再次真诚呼吁有关当局重新以更开明的态度,更客观地检讨过去的政治偏差,早日还陈六使先生和一代为南大而受屈的所有人一个应有的公道。我相信,历史也将会对现政府的开明反思和纠正给予应有肯定。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0年12月05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5, 2020
2021年02月0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