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蚕 食

── 陈昌荣 ──


  “蚕食”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存韩》:“荆人不动,魏不足患也,则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这是李斯对秦王的一段进谏,意思是说只要楚人按兵不动,魏国不值得忧虑,那么我们足以把其他诸国逐渐占领,之后就可以和赵国较量了。其后,《战国策》、《史记》和《东周列国志》等典籍在论述秦国并吞六国时也用上“蚕食”一词。蚕吃桑叶是一口一口、不慌不忙地吃,直到整片桑叶包括叶脉被吃得精光为止。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把六雄逐个灭掉,其过程宛如蚕吃桑叶一般,故而以“蚕食”比喻秦灭六国最为生动和贴切。

  “蚕食”是阴谋进行的一种手段、策略,它旨在先消耗对方的精力、瘫痪其机制,之后才一举灭之于一击。蚕食不仅仅出现在外交上的疆土扩张、经济上的商业竞逐,而文化教育上侵扰也有类似的例子。母校南洋大学从初创到被关闭,就是现代版的文化蚕食。

  南大的创办是当时殖民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处心积虑百般阻挠,妄想能在不赋予大学地位的情况下,把这朵中华文化的奇葩消灭在萌芽的阶段。然而,下作的伎俩阻止不了热火朝天的民众创办华文大学的意愿,大学遂以公司的方式注册,开始跨出培育中华英才神圣的第一步。殖民政府的阴谋不能得逞,当然是心有不甘,即使在退出殖民地政治舞台后,他们也不忘培养接班人继续执行灭南的阴谋。自治政府和后来独立的继承者都不负其主子所望,在处理南大事宜上变本加厉,千方百计对母校极尽刁难之能事。各种报告书的的出台,各阶段的校务改革,停止招收大马学生,大学校长的快速更换等等,都欲置母校于死地而后快。经过十多年的摧残,母校已经被折腾得精力耗尽,形骸枯槁,以致落得个“英年早逝”。当政者有计划、有步骤的灭南行动而致阴谋得逞,俨然是一种蚕食的行为。

  当政者最后阶段的蚕食行动是利用数字、传媒和舆论,对母校进行波浪似的摧残和戕害,其目的就是要打击母校在民众心中的信心。南大最后几届的学子,都曾亲眼目睹当政者的“蚕食”行动。虽然那是四十年前的事,然而对我来说却历历在目。

  第一波行动是发生在1978年初,当时时任总理被南大历史学会邀请出席做一个专题演讲。其实,我认为所谓的“邀请”,实则是一项预谋,是蚕宝宝贪婪地嚼食着最后的一片桑叶。还记得他讲词的其中一段话大意是“如果要送孩子上大学,我首先考虑送他出国,英国的牛津、剑桥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如果要留在国内,我会送他去新加坡大学,我绝不会送他去南洋大学,因为南大是次等大学。”次日,“次等大学”之说在各大报章都登上头条,坊间关于“次等大学”的话题也甚嚣尘上。“次等大学”就意味着学术水准有问题,未达到国际水平,其文凭当然不被国际广泛认可。而“次等大学”毕业的学生自然就是“次等”大学生,试想有哪一个企业商家愿意聘请“次等”大学生呢?当政者此举甚为“高明”!因为任凭校务如何改变,教学用语如何改变,校名却不改,南大还是南大,对南大有感情的家长,照样会送孩子进去。况且,不管多少年后,南大的建校史还是记载者轰轰烈烈的创校壮举。唯有让家长对大学的水准产生怀疑,家长才可能止步不前,毕竟大家都会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也唯有让南大的名字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才能断了家长的把孩子送进南大的念想。

  同一年,第二波“蚕食”行动也紧接着启动。原南大注册处梁主任卸任,接任者是来自新大的胡姓女行政官。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她上任后就着手调查南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当然是不利于南大毕业生。南大生毕业后闲赋在家,他们不能学以致用,只能到工厂去当工人、当上巴士售票员、摆地摊等等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有些私人机构甚至降低南大生的市场价,既是新大生和南大生同工不同酬。据会计系的同学说,新大生的起薪比南大的高出三分之一,而且即便南大生要被聘,还得经过一次水准的鉴定,这对南大生无疑莫大的歧视。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拜“次等大学”之说所赐。

  当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南大生,以中文系的最为普遍。众所周知,南大创建的目的之一是为培育华文老师,而中文系毕业生最可能的出路就是当老师,但是在新加坡,要当老师就必须完成师资训练学院的课程,可是到了75年之后,师训已经不培训华文老师了,换句话说,当教师的后路已断绝。还记得当年在读中文荣誉班之前的面试时,系主任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读荣誉班?”,在我还没想清楚怎么回答时,他紧接的第二句话就是“如果你想当老师,就可免了,因为师训已经不收中文系的学生了!”难怪当时系里流行“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自我调侃的说法。现在回想起来,不培训华文老师不就是斩断就业的后路吗?那还有谁敢坚持呢?

  1980年,是蚕食行动到了收官的阶段,时任总理发表了许多置母校于死地的言论,譬如南大“难以聘请资格高深的新教职员”、“滥发学位,已造成社会大众对其学位认定的偏见,如不彻底脱离过去,南大没有可能得到挽救。”,“华文源流的高中毕业生中,越来越少人在大学的入学申请中以南大为第一志愿”,“优秀学生也会因为私人机构给南大学位比较低的市价而选择进入新大”等等。更吊诡的是,他还以统计数字证明,不少中学成绩平平的学生来到南大却有优秀的表现,甚至有的还拿到荣誉学位,可见南大学术水准是令人怀疑的。以上的每一种言论犹如一支支带毒的梅花针,直刺母校早已虚弱不堪的身躯。于是乎,家长都不把孩子送进南大,学生也止步不前。学校没有学生,关门大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看官,母校被蚕食而尽,不就和华文学校的消失如出一辙吗?

  末了,且以郑奋兴教授在其《讲南大故事》一书中一再强调的话结束:“南洋大学在三十五年前,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学术型大学……南洋大学如果有平等的机会发展,早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11月3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3,2017
2017年11月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