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自我陶醉的“南大精神”

范仁通


1993年1月,报载《中国时报》记者专访李光耀。访问员指出,南洋大学是华人社会的“期盼、梦想和精神的象征”。据报导,李光耀答复:“假如那股精神完全丧失了,那我们就有麻烦了。”。报章刊出了“南大精神若丧失,新加坡就有麻烦”的标题。此后,不少南大校友,都“借句取义”,推崇李光耀赞扬“南大精神”。

根据有关报导,“那股精神”针对的是华人社会的“期盼、梦想和精神的象征”。与“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南大精神,没有直接关系。新闻标上“南大精神”,取得特殊宣传效果,实际上,有关访问报导,并没有触及南洋大学的创校和发展的艰辛过程。李光耀当时的言论:“我们的人民必然对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语文有一份自豪。英文是工作语文,却不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倒是有关访问报导的精髓。

“期盼、梦想和精神的象征”的那股精神,与真正的南大精神,有着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语文”基础。同样的根源,不同的目标,衍生出来的精神回异。《李光耀回忆录》(第14 章) 里清楚说明:“如果我驾驭不了其中一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使他们为我们的事业服务,为我和我的朋友们,这些英校生所代表的事业服务,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从语文与历史的个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也就演化成“英文是工作语文,却不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与一些人的想象相反,李光耀的精神和看法,是前后完全一致的。

一些南大校友,忘记了《南大宣言》里的两大特质:“(一)、沟通东西文化;(二)、发展马来亚文化”;忘却《南大宣言》兼有吸取英语的“历史、传统、文化、语文”的成分,也有发展马来亚的“历史、传统、文化、语文”的部分。南洋大学是要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用“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发展民族教育。“南大精神”发扬的是南洋华人创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是为着单一语文群体的事业服务;发展华文语言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各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传统。

南洋大学,是在当时华教遭受歧视,华校中学毕业生升学无门,饱尝受英文教育者欺侮的环境下,大家万众一心,自强不息,挣扎建立起来的。现在的新加坡,中小学华文课程很少,“学生和家长决定在学校选择英文为第一语文”,过去南洋大学建校发展的根基已经不存在,南大要重生,还得从中小学教育做起。抱着空洞的“南大精神”,换名换利,再也唤不起过去南洋华人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也没有人会像一些校友那般,狂妄吹嘘“南大精神”。

经过南洋大学沧桑的南大校友,总以南大精神为自豪。但是,当“南大精神”成为新闻术语,被推崇至极,超越它的职能时,南大精神也跟着被歪曲和滥用了。读了动听的新闻报导,迫不及待地认为南大“获得平反”,未免过于冲动。真正的南大精神,永远“自强不息”,不是一厢情愿,不是相亲认同,更不应该自我陶醉。

2002-4-28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2年04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28, 2002
2002年04月3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30,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