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注定失败”?

── 符懋濂 ──


有人说南大“一开始就注定失败”,于是应声虫随之飞舞、吱吱鼓噪。什么“先天不足早产儿”啦,什么“创办人诸多过失”啦,什么“不知问题复杂性”啦,都就成了“注定失败论”的美妙回响、绝佳注脚。

这是个历史课题,历史讲求的是真相、存实。或许大家想知道,到底历史真相如何?南大到底是不是“先天不足早产儿”?是不是“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绝对不是!

前南大研究院院长郑奋兴教授回忆说:南大从第一届开始就是一间成功的大学,并不是等到政府按《王赓武报告书》,接办改制之后才成功的。(见《郑奋兴讲南大故事》〖注1〗)

众所周知,毕业生的学术水平是大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任何一所大学都是如此,南大也不例外。已故王慷鼎博士的调查研究,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数据是最高权威,它足以证明南大“注定失败论”(或“低水平论”)的荒诞不经。

从第一届至第八届(1959-1966),南大旧制毕业生的总数为3324名,但却有414名从国外著名大学取得高级学位,占毕业生总数的12.6%。其中获得硕士学位者,总共204名:理学院130名,文学院50名,商学院21名。至于获得博士学位者也不少,总共210名:理学院155位名,文学院50名,商学院5名。〖注2〗我估计两者在人数比例乃至绝对数字上,远远超过同期的马大与新大。况且这是不完全的统计,因为在本国大学升造者,以及后来超过45岁才获得高级学位者,都还不包括在内呢!

试问:作为一所新兴的小型民办大学,短短十来年内,就获得如此丰硕而辉煌的成果,世界教育史上是否曾有先例?!

那么,以上获得高级学位者的学术水平如何?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王慷鼎博士的调研告诉我们:超过80%南大“达人”——即超过331人,因其特出的学术表现,而在世界各大学受聘为教学人员(含系主任、院长等领导岗位),或在世界各大学的研究机构担任研究人员。涉及的国家与地区,除了新马两国,还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以及法国、日本、香港、台湾、澳门、文莱、泰国、马拉维、委内瑞拉等(非英语世界)。〖注2〗

由此可见,南大在设置高级学位之前,毕业生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开稳健脚步,走了出去,并对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批留学生自强不息,几乎都是双语乃至三语人才,还有不少最终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文学艺术家、历史学者、语文学者等等)。总之,南大的创办,完全符合当时所标榜的双语政策,符合咱们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早期学位不受承认,谁敢说不是件很荒唐的史实?〖注3〗

至于其他没出国留学的早期毕业生,他们同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在工商界、文教界、学术界的杰出表现与社会贡献,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所以毋需在此多费笔墨!

总之,单就早期毕业生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而言,南大不是“注定失败”,而是异常成功——成功得令某些人感到忐忑不安!

(2012/11/6)

〖注1〗1960年自南大理学院数学系毕业后,郑奋兴学长即赴英国皇后大学深造,在短短两年之内,就获得数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可见南大的数学水平有多高,新大岂能望其项背?之后他毅然返回母校南大执教,先后担任数学系主任、李光前数学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
〖注2〗详见太史董狐《新加坡的同化运动 1959-1989》,新加坡文献馆。
〖注3〗前八届南大学位仅部分(各别)受承认。在教育领域,有些南大学士只能教小学,领取高中生毕业生薪水。因此,愤而弃笔从商,发家致富,照样成功。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11月29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9, 2012
2012年11月2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29,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