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问题的善后

── 严元章 ──


一、 善后唯有复校
二、 复校有道理
三、 复校做得到
四、 复校后的媒介语文
五、 复校必成及其他

一、 「善后」唯有复校

去年中以来,在千千万万人心里,枉屈多年的「南大」,成为星马的热门话题。由南洋理工学院的升格,带来南大校友过户的提示,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枝节。不过,因而引发南大校友的归宿问题,却是意义重大,很值得大家深思熟虑。

我自己思虑再三所得到的结论,认为「南大」问题必须好好地解决,这便是善后。而善后的唯一办法,就只有欢迎校友回「老家」。那么,「老家」要重建,「南大」要复办。这绝不光是为南大本身的利益着想,同时是为新加坡的整体利益着想;如果不是有利无害,便必然是利多害少。

南大可以复办吗?当然可以。国亡了还可以复国,大学停办了怎么会不可以复办呢?要有理由吗?有,而且多得很。时机适当吗?很适当,从来没有那么适当的时机。南大的复校,既有大条道理,又逢大好时机,该从速进行了。

为了复校的进行顺利,大家对往事不要追究;不要再怪责任何方面,不要再怪责任何个人。所有种种不光彩的故事,都看作「历史的误会」,一笔勾消。从此一团和气,齐心合力;爱校爱国,建校建国。

二、 复校有道理

现在把复校的大道理,简要地说出来:

第一、只有复办南大,校友以及所有南大人,身受「切肤之痛」的创伤,与各式各样的后遗症,才可能痊愈复元,化消极为积极。由此「重振」华校以至华社在教育上的壮志活力,为新加坡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第二、也只有复办南大,政策与民意的背驰,政府与民间的失和,才可能补偿挽救,化分裂为团结,化离心为向心。由此言归于好,欢乐年年;以保证新加坡的长治久安,而进于太平盛世。

第三、新加坡的政治家,要「创造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多鼓励人民参与建设,把新加坡当成是他们真正的家」。这是很有远见的「文治」构思,难能可贵,该大受欢迎。而南大的复办,正好作为「创造公民社会」的典范。

第四、新加坡政府着力发展大学教育,也曾透露要办第三间大学。南大的复办,可说是配合政府的设施,而顺理成章地完成三间大学的结构──「南大」收回校园,并欢送「理大」到新校址去。这是相当现成的排列:国大第一、南大第二、理大第三。

第五、新加坡政治家推崇儒家思想,就必然推崇儒家的「仁道」;而在国家建设上,便要行「仁政」。当前在文化方面的一大「仁政」,该是推动南大的复办了。

第六、我们推崇儒家思想,当然不会忘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是中华民族民间兴学的创始人,我们也该记得。复办南大,便是后人对孔子民间兴学的贡献,重新肯定;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到了这里,总可以说,复办南大实在是理由充分;大家只有赞成,不会反对。

三、 复校做得到

南大复校虽然理由充分,可是不容易办吧?复办显然不会很容易,但总比创校好办得多。何以见得呢?

第一、国际形势大变,有利于南大复校。所谓「世界革命」落空,共产帝国瓦解;使到南大由于「政治化」,而被拖累下水的悲剧,不会重演。这就解除了南大复校的「后顾之忧」,大家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去,免于诸多方面的困扰。

第二、新加坡政治家的作风,相应地越来越开明,决策越来越明智;从而对于南大的复校,该只会有助力,不会有阻力。这跟创校时政府对南大的诸多为难,不好对付,显然是两样。

第三、当年创办南大的福建会馆,中华总商会等社团与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各位领袖,以至毕业生协会、各地校友会,自然继承先圣先贤的创校精神;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而星马及东南亚无数的南大人,也自然为复校而闻风响应,热烈支持。

第四、成千上万的校友,经已成熟;爱校热情,人所共见。不论他们是在学术上有成,还是在事业上有成,都是创校时所未有的生力军,都是复校时的强大力量,以开拓南大长远而光辉的无限前程。

第五、在经济上非常活跃而成为亚洲小龙的新加坡,政府财政健全,民间财政丰裕,都会使到复校的筹款工作,比创校时来得好办。

第六、校园收回后的修理扩建,乃至重新规划,也总比创校时面对大片荒地的开辟,来得简单容易。

从各方面看来,复校实在做得到,并且不比创校难做。大家下决心去做就对了。

四、 复校后的媒介语文

复校的工作多得很,不该在这里说。但有一件事也许要先说,这便是复校后的教学,该用什么语文媒介呢?这是大家特别关注的学术问题,最好及早澄清,以免彼此猜疑。就创校时看,南大作为「中文大学」来办是对的,后来改变为「英文大学」便有问题了。如果南大办下去,长期作为「中文大学」或「英文大学」都不对;却应该发展为「中英并重」的双语文大学。

由于南大是新加坡的大学,不是中国或英国的大学;而新加坡同中国与英国,都有相当密切的文化与经济关系。因此,作为新加坡大学的南大,应该发展中英双语的大学,培养新加坡必需的双语高级人材。所以,新南大的主要教学媒介,自然以华英平衡为原则:不排华,不排英,不偏华,不偏英。华英并重,华英共存。他日新加坡的华英文化与华英经济,双翅齐飞;小龙长成为大龙,也不是不可能的。

双语文人才的培养,当然要真真正正去做。但是,在具体办法上,必须「情理兼顾」;既要顾到学术水准的要求,也要顾到学生学习的负担。尤其是在复校的初期,要求不妨稍为宽松,然后逐步提高。

从前我曾经想到一份办法,着重把守一入一出的两个大关,并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由于没有适当的机会,所以一直没有发表过。现在提出来交换意见,同时求教于高明。

双语文的入学标准,原则上必须及格;然而一门不及格,但成绩不太差的考生,也不妨录取。不过,这一门语文必须立刻补修,直至及格为止。如果毕业时仍未补修及格,也可以准予毕业;但只称「毕业生」,不授予学位。这是要方便就业,以免打击学生太大。日后补修及格,就补授学位。至于双语文优异的学生,按年颁发「双语文奖」;毕业后并可准予免试升上研究院或向就业机构推荐。

五、 复校必成及其他

南大的复校,既然有大条道理,现实又是处于三四十年来想不到的好时势;这就简直是「天与人归」,事在必成。因此,我个人对于复校的成功,实在十分乐观,看来大家会有同感。

至于我主张复校的动机,完全是纯洁纯正,绝无阴谋诡计;而只是出于爱护南大,爱护华校,与爱护星马的一贯立场,以及「独立思想」的长期惯性。同时,并没有受人利用,或者经人授意。我离星二十多年来,还是一身清白,心安理得。请大家相信我!

最后,为了支持复校必成的信息,我在这里先献捐港币一万元,作为复校之用。区区小数,聊表微意;亦所以「抛砖引玉」,多多益善。

九二,二,二八,于香港。

(按:原载 1992 年《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特刊》56 页)


严元章生平简历 (根据网页资料整理)
1909年 出生于广东四会县书香世家。
1931年 考取南京金陵大学文学士。
1931-1932年 任四会中学校长。
1932-1936年 任广州国光中学教务主任。
1936-1939年 考取中山大学教育硕士。
1939-1947年 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同校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师范学院副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年9月-1951年 接受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前往英国留学三年,并考取伦敦大学哲学博士。
1952年 任槟城韩江中学教务主任,同时担任教总教育顾问。
1953-1954年 任柔佛州麻坡中化中学副校长。
1955-1959年 任柔佛州巴株华侨中学(后改为华仁中学)校长。
1960-1965年 受聘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及教育系主任。

1962年,因当时的教总主席林连玉被吊销教学准证及被褫夺公民权,从新加坡赶到教总赴会,仗义执言,维护教总而遭马来亚联合邦政府禁止入境。

1965年,王赓武报告书建议南洋大学改制,纳入英国大学体制,本着维护南大的民族教育立场,据理力争,终于“悄然离校”。

1965-1970年 定居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1970年 退休后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并出版专著。完成《中国教育思想源流》。
1993年7月 28年后重访马来西亚。7月25日南下新加坡。
1996年7月27日 在香港去世,享年87岁。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2年4月14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14, 2002
2002年4月1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14,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