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从华族的生命力谈
〈南洋大学〉的必然性

── 詹文义 ──


族群和族群的生命力

世界上的一切族群,从原居地移徒到一个新的地方定居时,带着前往的除本身的躯体和一些随身的用品外,还有共同的语文、历史记忆、文化遣产、宗教信仰、道德上的是非观念、生活方式等。华人做为一个族群,在移居海外的过程中,也没有例外地带着语文和文化包裹同行。英国人移居北美、澳洲、纽西兰、南非等地时,也同样地带着盎格萨克逊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去落户。

一个族群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一个族群的特征会一代传一代地繁殖下去。一个族群的生命力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如果受到阻抑或否定,它便面对解体的威胁。因此,一个族群遇上敌对的环境时,往往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持久的奋斗和挣扎。今天世界上许多纷争和动乱,尤其是最近在前苏联和各东欧国家发生的战争和国家解体,无不是因为一些族群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致命的威胁所引起的。

一群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为族群:一、同住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有共同的种族背景、宗教信仰或道德观念、语言、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一切组成族群成员间的共同性);三、具有因这些共同性而凝结成的团结精神;四、具有保存他们的传统、维持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渴望被保证能依其种族的精神及传统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子女以及能彼此互相协助的强烈愿望。一个族群的团结精神是起源于其成员之间的共同性,而团结的目的就是要共同地去实现以上那些共同愿望。

一个族群从原居地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如要能继续发挥其团结精神以实现其 欲保持和发展其语文的传统的愿望,除移徙的族群人数要众多人及族群成员彼此居住的空间距离接近外,非具备有以下条件不可:

第一,人口基本上要能达到自足,这样才能保住该族群的种族特色。在卅年代之前, 马来亚半岛上的华人人口中的男女比率仅是一千对二百,难怪当时许多华人主观上还自认是〈客人〉,因为他们还没有在〈客地〉生根而不会失去其族群特征的足够条件。

第二,这族群的人口要多到能形成一个有经济效益的市场。这个市场出现后,这族 群才能取得要维持其生活方式所需的一切物资。举个例子来说,一百多年前的华人在建完通往太平洋西岸的加拿大铁路之后,便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加拿大西部的许多小城镇。在这些地方,不要说买不到华人日常所需的食用品,连白米也没有或少有供应。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华人便失去维持其饮食方式的物质条件,久而久之,他们的后代就连拿筷子也不会了。当年马六甲的娘惹和(山合)(山合) (此两字皆上部为山、下部为合,音ba。下同) 这种人的出现,也是起源于同样的因素。可是一旦马来亚华族形成一个自足的族群,大多数的娘惹和(山合)(山合)的后代,也因而先后回归华族而〈还原〉为华人 (Resinification)。

第三,这个族群也必须在自身的文化生活上,达到基本上的自足的程度,这也就是 说这族群在知识、文艺、讯息、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必须能在定居地得到基本上的满足,例如以该族群语文为媒介而有定居地内容的书籍、报刊、电台、电视台、剧院、娱乐埸所等,必须是应有尽有。

第四,族群的语文、宗教信仰、做人的道德和价值观等得以一代传一代地传授下去。换言之,一个族群如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其成员之间的历史和文化的共同记忆便不能中断;要做到这一点,便非有从家庭、宗亲组织、宗教机构果 (如华人的佛寺、庙堂、道庵等)、幼稚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的体系或基础组织不可。有了这个组织系统,一个族群的成员才有条件进行互相协助及将其语文、传统、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地相传下去。

新马华族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定居的华族,是具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的生命力的。华人移民新马的历史,就是一部建立华族成为一个在各方面能达到自足的族群的历史。由于这种自足对华族的继续生存和发展是有关键性的关系的,因此新马华族从没有华人食用品的正规的供应,发展到有专卖华人食用品的杂货店、超级市场、进出口公司、以至于出产这些食用品的农场和工厂等;从酒肆、赌馆发展到宗亲会社和互助的组织,从没有自己的报章杂志发展到有自己的传播媒介;从读中国出版的书刊发展到自己出版而反映本地生活的书刊;从没有学堂发展到有学堂;从有学堂发展到有从小学到中学的正规学校;在五十年代中又进一步开办了南洋大学。在这些发展中,华族这颗种子,便在他们的新国家中长出许多维持和延续其生命的根,其中最重要的 是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根。

华族要能在居留地继续生存和发展,便必须成为一个基本上能在各方面达到自足的族群,而这种自足是要相对着其祖先的国家 (即中国) 和其居留国 (即新马) 而取得的。举个例子来说,华文学校从用中国出版的课本转变为采用由本地编写本地出版又以本地内容为主的课本,这个转变不但反映了华族己摆脱了〈华侨意识〉,同时也为促进〈新马华人意识〉的再进一步成长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华人有了自己的学校而不用到英文学校或马来文学校去求学,这便意味着在居留地占战略地位的族群也相对地失去同化华人的渠道。

目前印尼的华人己在这方面失去保持和发展其语文和文化自足的条件。因为印尼华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基本上是自足的华文教育系统,他们的子女非上印尼文学校,便无法接受到正规的教育或学到谋生的一技之能了。这样一来,难怪当今印尼的华人,除年纪老的外,大多数已不会说中国话了。

以上所指的自足不是绝对的和排外性的,因为在成为自足的族群的过程中,华族一方面得在其固有的特征中排除掉不利于其在定居地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得从其他族群的特征中,不断地吸收有利于其成为定居地的十足成员的因素。各种族群间的文化和语文的互相渗透 (Acculturation) 的过程就是这种排除和吸收的过程,也是一个族群在异地取得自足过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族群才能在一个新的地方确立其被接受性。同时,这种各族群间文化和语文的互相渗透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这一点只要看新马各个不同族群的语文不断地在吸收别个族群的语文以充实自己的不足便可一清二楚了。(一个族群在寻求自足的过程中如果是排外的,它便是走上种族主义的道路了。) 今天,新马华人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交谈时所用的一些词汇,如不加解说或翻译,对方是无法了解的。这说明了〈华人意识〉已取代了〈华侨意识〉。蔡崇语校友说台湾有人对他说,新马的华人既不像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也不像香港的中国人,这便说明了新马的华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新马特色的族群了。

华族求存的道路是崎岖的

众所周知,华族在新马寻求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过程,是非常崎岖不平的。在殖民地时代,华族虽然在当地的经济建设上做出了比任何其他族群更大的贡献,但在政治上却被视为外人,只有做顺民而无过问政治的权利,尤其是在社会福利、文化教育等方面,更是听由华人自生自灭。

直至五十年代初期,华人还是被视为中国人,可是中国从没有给他们任何保护,这便是东南亚华人被叫做海外孤儿的原因。华族在任人摆布的困难的环境中寻求成长为一个自足的族群、一个能在这新天地落地生根而又不会失去其文化、语文、道德传统等特征的族群,难免处处会碰上障碍。可是,华族的生命力一从开始便是一股坚韧不拔的力量,他们披荆斩棘,以互助和自力更生的方法,由乡亲的最小单位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开始,发展到成立全国性的最大单位的组织。华族为了要伸出一条文化和语文的根,更得克服更多困难,自己用筹款的方式聚资办学,从个别的简陋学堂发展到有小学到中学的一个完整的华文教育系统。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来到新马之前,华文中学设有高中部课程的还不多,可是日本投降之后,尤其是在战后华校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即将离校时,初高中的华文学府便如雨后春笋地在新马出现。

在四十年代末期和五十代初期,华族不但在人口和经济方面已经在新马生了根,而且华族也生气蓬勃地在生长它的文化和语文的根。同时,中国大陆在1949年底成为共产国家,新马基于政治理由和中国大陆断绝了官方和民间的往来,因此新马华文中学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出路就成了问题。其实,华族如要在新马成为一个基本上是自足的族群,便非有一所符合华族需要的自己的华文大学不可,因为新马的华文高中毕业生如仅有去中国读大学这条出路,华族在语文教育方面便不能取得自足,所伸出的文化和语文的根便是残缺不全的,由此观之,南洋大学在五十年代中出现在新马华人的文化和语文的舞台上,乃是华族生命力在新马发展的必然后果。

华族争取在新马生长它的文化和语文的根所经历的凹凸不平的历程,是充满着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的。华族为了其文化和语文能在新马生根,一方面得从华侨意识中脱离出来,而成为能在新马立足及能向新马认同的族群,另一方面又得争取在当地居战略地位的族群给予全面的接受,而不是以前的只被容忍而已。这一切对内对外的努力,便是为了要改善华族能在新马的环境中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可是,这两方面的努力,都不能避免地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同时,要坚持这两方面的努力,是非有一股百折不挠和全心全力为华族前途献身的精神不可。

在马来亚,战后〈紧急状态〉和独立运动,都需要华族的支持,因此,华文学校也得到政府的财政津贴。但是,从五十年代初的拜恩教育报告书开始,马来亚及后来的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便面对着被改制而变质的不断升级的压力。为了避免变质的命运,大马的大多数华文中学在六十年代初被迫不得不放弃津贴金而走上自办独立华文中学的道路。前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教师公会联合总会主席林连玉先生,为争取华人学母语母文的基本权利,所做出的坚勇不懈的努力和他因而被褫夺公民权的坎坷命运,恰好集中反映了华族维护其文化和语文权利的奋斗经历。

【下一页】南洋大学满足了华族求存的愿望
     重重的阻力从何而来?

【第三页】英文至上主义与惧共
     从改制到变质

【第四页】关闭南大的理由
     惧共的偏执症

【第五页】切根的伤痛
     〈南洋大学〉的必然性

(按:原载《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特刊》59页。)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2年9月08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8, 2002
2003年4月1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April 19,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