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我们永远是南大儿女

── 傅孙中 ──


我们是南大儿女,我们的母亲「南洋大学」于 1956年 3月 30日在新马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催生下「光荣诞生」,1980年 8月 16日被迫接受一项人为的蓄意安排,将之并入「新大」成为「国大」,宣告「无疾而终」,享年只有廿五岁。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同学泪满襟」。虽然我们从此成为失去母亲的一群,但我们始终不敢忘记南大的教诲,仍本着「自强不息,力求上进」的南大精神,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克尽己责,回馈社会。

在南大「英年早逝」十一年之后,最近随着在我们的故居云南园落脚的阿姨──南洋理工学院升格为南洋理工大学,有人建议把南大儿女从国大「迁册」到南洋理大,并同意把「理大」简称「南大」,以便我们认阿姨做母亲,克尽「反哺」之心。

我们没有怀疑热心替南大儿女「迁册」的新加坡政府教育委员会主席翁执中博士的善意,也赞同教育是没有国界的,能为大学教育略尽棉力是一件好事。但要将南大儿女「迁册」为理大儿女毕竟太过牵强,因为南大和南洋理大除了同样座落在云南园外,彼此的创校背景和所办课程并不相同,扯不上关系。

我们要郑重指出,不管南大是否存在,不管国大抑或理大,我们始终是南大儿女,生是南大儿女,死也是南大儿女,永远是南大儿女!

「娘胎」时起 便受非议

南洋大学的创办,旨在为中学毕业生广开深造之门,为中学培育师资,为邦国造就专门人才,为适应人口增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进而肩负沟通东西文化及发展新马各族文化的神圣使命。这样的一间民族大学,理应受到任何具有民族自尊与维护民族文化者的热烈欢迎。但打从在「娘胎」的时候起,南大便遭受别有居心者的非议,似乎是个应被打掉的「胎儿」。然而在各界人士的坚决支援下,南大终于诞生、成长、壮大,为新马经济发展及文教建国大业作出非凡贡献。

南大原本是一间以华文为教学、考试与行政媒介民办华文大学。1965年被迫根据「最终将沦南大为配角英文大学」(当时星洲日报社论评语) 的王赓武「南大课程审查委员会报告书」改组后,样样以新大为模式,越来越乖离南大的创办宗旨,而终于在 1975年将教学媒介语完全改为英语。

丧失特质 元气大伤

南大被改为官办英文大学后,丧失其特质,元气大伤。加上改组后的南大文凭并没有 得到与新大文凭同等对待,非学术因素又不断干预南大校政,在随后几年,连基本的校长都没有。而且南大新大实施统一招生与联合校园,所有新生均被安排到新大校园上课,致使南大校园「人去楼空」,日渐荒废,陷入缺乏优良师资与学生的困境。这一困境却倒过来变成南大并入新大的「理由」,南大因而关闭停办。

尽管南大已不复存在,但南大的种子散播世界每一角落,生根滋长,早已开花结果。南大的光辉形像,伴随南大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仍深深铭刻在新马人民的心坎里,无时或忘。

政治权力可以改变现实,却不能抹杀历史。对此,我们非常欣赏吴作栋总理肯定南大所作贡献,认为南大是新加坡历史的一部份,不应把这部份历史抹杀掉的英明果敢看法。如果吴总理能应用他的影响力,促成南大复办,或将南洋理工大学改名南洋大学,贯彻南大的创办宗旨及其特质,俾作为南大的延续,那将功德无量,名垂青史。南大创办人、南大儿女以及各界支持南大人士早年所遭受的心灵严重创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补偿。

面对高度物质文明与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年青一辈日渐丧失国家社会意识,高唱「事不关己,高高搁起」的个人主义调子。事实已经证明,深受中华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薰陶的南大儿女及华教人士,在提倡「东方价值观念,西方科技」的新加坡社会,是一股稳定与发展的力量。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配合国际形势转变,东风日渐压倒西风,中国这只「经济大龙」的崛起,新加坡及东合各国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华语华文经济价值的提高,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东亚地区「华文研究中心」,其客观条件完全具备。而复办的南洋大学,正可扮演这个历史性的角色。

新加坡教育部长陈庆炎博士已表明,新政府建立南洋理工大学的用意,是要使新加坡有两所强大、互相竞争、平起平坐的大学。国大理大将走不同路线,前者遵循传统英国学制,较注重学术研究;后者则走美国常春藤大学路线,较注重实用课程。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国大可以侧重应付来自西方发展的需求;配合新环境复办的南大,或改名后注入南大特质的南洋理大,则可侧重应付来自东方的发展需求。两间大学各自保留其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按:原载 1992年《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特刊》94页。)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2年5月5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5, 2002
2002年5月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5,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