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大重生的新机运?

── 傅孙中 ──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在新加坡总统府内的办公室接受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特派记者徐宗懋的专访时,曾经这样坦诚表示:「假如“南大精神”完全丧失,新加坡就会有麻烦。」

他说:「我们的人民必然对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语文有一份自豪。英文是工作语文,却不是我们历史的一部份。……不幸的是,我们的情况使我们必须以英语为工作语文。当学生和家长决定在学校选择英文为第一语文时,南大就维持不下去。与其让它式微瓦解,不如协助它转换教学媒介,让它和新加坡大学合并成一所大学。」

他指出:「尽管我们的学校,中文是第二语文,我们可以灌输人们作为华人的意识,作为更广文明的一部份,那将是好的。如果我们失去了那种意识,我们会有大问题,我们将无法像过去那样成功。」

公开肯定 南大精神

这是曾任新加坡总理达30年的李光耀资政,首次公开肯定“南大精神”及“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也是南大肩负发展民族语文教育遭受不幸的人为摧残首次获得平反,令人振奋。不过,我们必须忠于历史事实,南大实际上是新加坡政府长期推行“英文至上”教育政策,使当地华文小学、中学而至华文教育最高环节的南大,被迫连根拔起的必然后果。绝不是学生与家长不选择华校使南大「维持不下去」。因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英文高”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与家长是否有选择余地,尚值得尚榷。

尽管这样,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的转变,新加坡对内对外的大小气候已经不同,华语华文的经济价值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新加坡的资源已能够而且需要维持多间大学,把南大从被并入的国大撤出,续办南大,发展民族语文教育,肩负沟通东西文化的历史使命,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延续“南大精神”的最佳途径。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

南大是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历经重重刀山火海而创办与发展起来的。南大校友也是本着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在非常恶劣的客观环境下,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在云南园山岗上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可以概括地说明南大的创业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经济上“成龙”,所必须具备的。我们从“亚洲四小龙”才在经济上的成功经验,不难洞察到这一点。

更广义地说:“自强不息”具有儒家道德实践意义。中国古书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君子应效法天道的健行,自强不息地做道德实践。这种道德修养,乃是当前新加坡年轻一代所需要的。因为新政府刻正致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展国外经济,却发现在安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青年“精英”,存有“怕输”的心理,缺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而且社会意识与归宿感不强,对公益事业不感兴趣,纯粹从个人功利主义思想出发。这种不健康倾向,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对国家社会的前途,无疑是一项隐忧。因此当局展开“多讲华语运动”,推行儒家思想,希望能向青少年们灌输儒家的道德价值观,避免“麻烦”发生。

及时补偿 善莫大焉

南大是新马人民心血的结晶,南大所取得的成就,是新马人民引以为豪的一部份。南大的被迫消失,始终成为新马人民耿耿于怀的“伤痛”。“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李资政能再度应用他的影响力,使南大重生,进一步发挥“南大精神”,那将是及时的“补偿”,善莫大焉!

根据李资政的说法,已升格为大学的南洋理工学院,似乎是前南大的化身。南大注重历史和语文,理工学院注重科技、工程、电脑、科学等,所以在南洋大学名称上加上“理工”两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建议新加坡政府,在现有的南洋理工大学,增设历史和语文学系,在媒介语方面,中英文兼重,使它发展成为一间更全面的大学,并恢复称为“南洋大学”,使南大重生的愿望获得实现,并使新加坡继续「保有那种对自我、对历史、对语文文化的自豪和骄傲」。

南洋理大 易名南大

这是促使南大重生的最简便办法,这样做绝非前“南大”掠现“南洋理大”之美,因为实际上华校生数理优越性,本来就是南大的特质。在南大的数百名在海外著名大学考获博士学位的学者专家中,理工人材最多,许多已是国际知名学者。把“南洋理大”扩充,贯彻南大的创办宗旨与特质,实属两全其美。

希望李光耀资政对“南大精神”与“中华文明”的肯定,能落实成为南大重生的新机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载 1993年 2月21日 《南洋商报》星洲评论)

(按:根据 1992年《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特刊》147页转载。)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2年3月26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6, 2002
2002年3月2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26,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