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球校友联欢会纪念特刊

风雨中成长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
之过去、现在及未来

张志开 (经政系第三届)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国家,人口约二千七百万人。巫族约占人口百分之六十多,华族约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印族约占百分之八,其他达雅族,卡达山族等少数民族约占几巴仙而已。

  在国家教育体系下,小学教育按不同的教学媒介语,可区分为三种,即国语(马来语) 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小学,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小学,以淡米尔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淡米尔文小学,全是免费教育。

  在中学阶段,学生可自由选择进入政府办的以马来语为主要媒介语的国民中学或民办而需付费的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宗教中学或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独立中学。

1819年槟城首间私塾

  华人在1819年在槟城办首间华文私塾,在1904年在槟城创造一间新式的中华小学,接着1919年3月戴欣然君也在槟城创办华侨中学。戴欣然君于1919年4月逝世。在资助后继无人之下,这间中学支持一年即自动停办。1923年1月22日槟城华社终于创办了另一所华文中学,这就是钟灵中学,随着钟灵中学创办成功 以后,华社信心倍增,同年7月霹雳育才发布增设中学,9月霹雳明德增设中学部。

  此外1924年麻坡中化,吉隆坡尊孔,1925年马六甲培风,吉隆坡坤成,1926年诗巫华侨,1927年诗巫光华及1929年诗巫英华等等,整个20年代,华社除巩固小学教育之外,几乎都集中精力于初中教育的创办,形成一股办学潮。

  华文学校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许多风风雨雨和波折,浮沉起落,经历无数的打击,但广大华裔对华文教育和文化的热爱,维护和坚持,才能保住华教及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存在和发展。至今被誉为除了中国,台湾外,在海外是保存中华文化最好的国家。

1920─1940 英殖民地政府实施学校注册法令

  英殖民地政府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其目的在以管制及限制华校之发展。据统计在1 925年至1928年之间,至少有315间华校被取消注册。据1937年,马来亚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所提供的资料,当年华校生共86289人,约为英校生的两倍。显示出在种种压制下,华校仍能蓬勃发展,展现了她的坚韧生命力。

1941─1945 华教最黑暗时期

  这期间,日军占领马来亚,由于中日战争期间,我国华裔在人力及物力大力支援中国反抗日军侵略及反抗日本占领马来亚之正义之举,造成日军滥杀我华族同胞,包括许多爱国的华校老师和学生,学校被破坏及被令停课,是华教所经历的最黑暗时期。

1946─1956 战后重建及华教危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华人社会再度发扬热心母语教有的优良传统精神,奋力复办及全面发展各地华校。到了1954年,南洋大学宣告诞生,标志着华教的发展由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华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危机四伏。面对空前高涨的反殖民及要求独立运动,英殖民政府对具有强烈爱国及反殖民意识的华教采取敌视的态度,实施消灭的政策。

  1949年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塑造共同的国民意识及统一教育制度两项目标,把矛头对准华印校,暂时放过马来学校以达到分而治之的政治阴谋。

  1952年教育局接纳巴恩报告书的建议,以英、巫文为媒介语的国民学校取代华印文学校。

  1952年教育法令遭受华印社会强烈反对及经济问题不能有效执行,于1954年教育白皮书不得不承认多元语文学校继续存在的意义。

  1951年全国华教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 成立及1954年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 成立,标志着华族在维护和发展母语教育和文化承传的斗争走向全国组织,全国领导。有完整策略和战略,为华教的斗争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近数十年来的华教保姆和堡垒,领导华社向巫统的单元文化教育主义及霸权斗争,争取实现多元文化教育、自由、民主及公平之社会。

1957─1970 单元教育政策的实行

  1961年教育法令接纳了拉曼达立报告书的建议,使“最终目标”更为明朗化与具体化。对中学,报告书建议:

  “为了国家团结,教育政策的目标必须是以国家制度的学校,消灭种族性的中学以确保各族学生在国民中学与国民型中学里就读。”

  对小学,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条(2) 规定教育部长有权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把国民型小学(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 改为国民小学(马来文小学)。

  马来半岛原有70所华文中学。经过马华的部长和领袖们出面鼓吹改制的好处,并保证改制中学还保留三分之一课程继续以华文、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诱迫华文中学改制,但最后54间改制中学只保留每周3─5节的华文课,其他科目全改为英语及数年后改为马来文媒介。另16间宁可放弃津贴,成为华文独立中学,保持除了马来文及英文的语文课外,其他科目大多数以华文为教学媒介。

60年代华文独中之危机

  华文中学大部分接受改制使到这些改制中学最后变质为马来中学,虽保有华文之校名,其实已名存实亡。华文中学人数减少,使华教的发展受到极大打击,倒退了几十年!加以华文独中群龙无首,各自制定课程和考试,无统一的标准,学生毕业升学及就业都面对问题,庞大经常费不敷,教职员短缺,加上1965年,小学升中学会考取消,华小学生自动升入初中预备班,接受免费中学教育,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人数大增,而华文独中则面对学生短缺的困境。许多微型独中几乎难以维持下去,面临关闭。

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

  七十年代独中复兴运动是独中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意义,是独中从危机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康庄大道,是独中发展之转捩点!如果没有这个波浪壮大的救校运动,就没有今日的华文独中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当时许多独中陷入困境,上述运动首先由霹雳州董事联合会发动,筹募百万元发展基金,华裔同胞热烈响应,分别以捐献、义卖、义剪、义唱、义走等多样方式大力支持,一时风起云涌,欣起了波涛壮阔的华文独中复兴热潮,迅速地获得董教总,校友会及热心华教人士及社团的广泛支持,扩大到全国各地。1993年底,董教总在吉隆坡召开了“发 展华文独中运动大会”,同时接纳及通过“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阐述了华文独中的使命和办学方针,以及有关课程、考试、师资、经济和学生来源及出路等问题,使华文独中的发展有更明确的方向和落实具体方针和计划。

  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阐明四个使命及六项方针:

华文独立中学之使命

  1.中小学12年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华文独立中学即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母语教育。

  2.华文独中下则延续中文小学,上则衔接大专院校,实为一必需之桥梁。

  3.华文小学六年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以华文独中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

  4.华文独中兼授三种语文(华、国、英),吸收国内外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实为塑造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熔炉。

总的办学方针

  1.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传授与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创造我国多元种族社会新文化而作出贡献。

  2.在不妨碍母语教育的原则下,加强对国文和英文的教学,以配合国内外客观条件的需求。

  3.坚决保持华文独立中学一路来数理科目之优越性。

  4.课程必须符合我国多元民族的共同利益,且应具备时代精神。

  5.华文独立中学不能以政府考试为主要办学目标,若某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参加,可以补习方式进行辅导。

  6.技术和职业课程可按个别学校的需要而增设,但华文独立中学决不应变为技术或职业学校。

统一课程

  华文独中既有统一办学方针,课程亦须统一。统一课程必须以华文为主要媒介。为了适应马来西亚客观环境之需要,加强国语(马来文) 教学,以便考生能够掌握沟通各民族思想的共同语文。同时为了适应全世界客观环境的需要,亦须加强英文教学。

  实施方面,由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课程编委会负责统一考试,配合统一课程。

  除校内定期考试外,华文独中必须有个统一考试制度。其目的在统一衡量各华文中学的学生水准,以免参差不齐。为毕业生升学与就业提供有利之条件;为国内外大学提供一项招生的准绳;为社会人士提供征聘的依据。实施方面,由成立一个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委员会负责。

经济问题

  华文独立中学,一路来都靠自力更生,除部分靠学费的收入,其他不敷便常年向华社募捐,加以解决。但为应付统一课程及统一考试,经常需要教学研讨会及师资培训,需庞大经费,因此成立一个“华文独立中学发展基金工委会”向全国华社筹募“华文独中发展基金”以应付开支。

师资问题

  华文独中之教师待遇菲薄,流动性很大,影响独中之发展。为了确保教师生活安定,增加安全感,建议各校应设法调整并确定一个较好的薪金及服务制度,如连续两年教学良好表现的教师,应成为永久聘用。

学生的来源和出路问题

  华文独中在六十年代,曾面对学生来源的问题。如今形势已经改变,随着国民型中学逐步改为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其学生出路几乎都面对相同的难题,由于华文独中管教认真,学生之品德及学业均有优异之表现,家长之观念逐渐改变,纷纷把子女送入华文独中,独中人数逐年增加,尤以南马为甚。

  独中生的来源是华小,保证华小不变质,不被连根拔起是华社当前紧急又神圣任务,这也是保护华文独中之生存和发展。

  谈到独中生出路,不论是华文独中或其他源流的学生,出路问题基本上是社会问题。政府中学的学生,一经初级文凭考试落第,必须离校,有些转入华文独中就读。华文独中辍学率低,中学毕业后,到新、台、日、英、澳、纽、美等国深造,学术上取得成就的比比皆是,一点也不逊其他源流学生。

  就业方面,华文独中生具有兼通三种语文的优点,比其他源流的学生更具竞争力,更适合马来西亚工商界需求。

1996─2005年独中教育改革纲领的诞生

(一) 独中教育改革背景

  教育革新的挑战:面对世界的巨变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教育必须围绕着“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及“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组织。这四种能力,事实已明确的指示出:“能力”才是教育的重点;“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如何培养学生这四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了解世界,认识他人和成长自己,进而让自己能够和谐生活与发展,跟别人和平交流与和睦相处,是当前独中教育的要务。

  从60至90年代末,华文独中主要肩负维护发展中华文化和民族教育的任务,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频的时代,文化除了需要得到承传,也需要创新和发扬。培养具有科技和文化素质的独中生的重要性。

  为完成以上要务,检讨独中教育现况,更新教育观念,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独中的教育发展蓝图,成了独中教育当前的挑战。

(二) 独中教育现况与问题

  1.七十年代的《独中建议书》提出一个原则性的办学方向,即确立独中的六年学制,并以承传文化,重视数理和兼授华,国(巫),英三语为其主要使命,并以“五育并重德育为先”为特征,基本是所有独中认同的办学方向。但在数理使用那种教学媒介语教学最有效?重视政府考试或统考或实行双轨制(政府考试及统考) 等,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未达共识。

  2.统考施行至今已进入30年,独中统考文凭于国内和国际地位越来越吃香,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英、美、澳、纽、日本等国上千间大学承认统考文凭为进入大学深造的凭证,在商场上也被接受条件之一。但由于统考文凭未被我国政府承认,一些独中办学者为照顾“现实需要”或满足一些家长的要求,长期受“双轨制”所累,师生面对两种不合理课程与考试的压力,教学与学习以考试为中心,学校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原理的措施,例如减少或取消非考试科目的上课时间,为考试科加课加时,标榜考试优异等。学校教育明显的以应试为导向,为了争取更多世界各国大专院校的承认,开拓多方的升学管道,统考考科组合显得庞杂,学生负荷过重,不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由于强调坚持数理科的优 越性为办学方针,独中的课程与教学容易忽略人文与艺能学科,对人才观产生偏颇。

  3.基于我国教育法令的限制,民间机构无法培养师资,独中的师资也不获政府培训及资助,因此独中师资来自多种管道,学历背景不一,素质参养不齐。根据资料调查所得,不具有教育专业背景的独中教师仍占相当高的比例。由于专业性不足,教学容易进入瓶颈,创新性不足,对工作衍生无力感或倦怠感。由于经费有限,独中教师的待遇与政府或私立中学(商业性中学) 相对偏低,无法形成一个具备吸引力的物质环境,人员流动性很大。教师的素质已被公认为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独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教师素质与来源的问题,为教育改革创造成功的条件。

  4.经费不足:由于独中是华社创办,是华社的资产,要走平民学校之路线,几乎每间独中,其学杂费收入都不敷行政费(包括教职员薪金) 之开支,估计每位独中生的费用,学校当局要补贴马币500─1000令吉,这还不包括硬体设 备之建设。在经济不景时,学生人数减少,收入减少,筹款的款项亦减少,独中被迫紧缩开销,影响软硬体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因此解决独中经费来源及开拓更多收入,是独中教育工作面临现实严峻挑战。

  5.董事部组织健全问题:独中教育为民办教育,董事会是学校的领导者,因此董事会成员的领导素质,管理能力,教育理念及献身精神,以及董事会的组织结构,规章健全与运作方法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学校扩展到州的层次,各州有各州负责推动独中教育的董联会,同样的,州董联会领导人的素质,组织健全与否,也影响着各校的发展。过去有些独中曾因董事会组织不健全,董事部产生权力斗争,人事纠纷,或董事部与学校行政人员发生纠纷,而造成学校名声受损,教职员集体离职,学生大大减少,致使学校的发展倒退或停 滞不前。因此如何提升董事会与董联会的领导素质,使其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强化其教育领导作用,进而全力支持学校的教育发展,也是独中教育改革不可忽 视的一环。

(三) 独中教育的理念,目标和策略

  1.端正教育理念:在延续《独中建议书》的基础上,独中教育理念建立在以下4个方面:

  i.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让全体学生透过母语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吸取讯息科技与文化,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条件,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ii.延续民族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独中教育以维护和发展民族教育和文化为宗旨,让中华文化在我国得以延续,并成为丰富我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iii.提供教育选择,体现民主精种:独中教育提供适合华小毕业生的中等教育,为我国人民及华社提供多一个选择,体现社会与教育民主化的精神。

  iv.奠定发展基础,储备建国人力:独中教育是6年完整的中等教育,协助青少年奠定未来升学与就业的基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力资源。

  2.确立教育目标与愿景:独中教育居于“中等普通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除了《独中建议书》强调中华文化的承传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建设外,适应我国国情,培养具有以下能力与素质的个人:

独中教育目标
目标领域目标指标
(一) 自我1.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3.养成自学和自治习惯,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4.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掌握科学技能。
5.具备乐于服务,勇于担当的精神。
6.具备欣赏与审美的能力。
7.具备挫折承受力,能正确面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二) 家庭与群体8.关怀家人,主动分担家务劳动。
9.尊重他人,具备与人互助合作。
(三) 民族与社会10.爱护与承传民族文化,维护母语教育。
11.尊重与维护本国多元文化。
12.具备表达能力,能和友族沟通与和睦相处。
(四) 国家与世界13.具备民主法制的观念与公民意识。
14.具备环保意识,珍惜与爱护自然资源。
15.愿意增进对不同文化的学习与国际了解。

(四) 发展策略

  在策略上独中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把独中办成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机构。同时加强与社区关系,争取发展成为地方上社区教育中心,加强大众对独中的认同感。

(五) 课程与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独中教改的核心环节。独中统一课程将根据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课程等同于课堂教学”或“课程等于教材”的观念,扩大课程的涵盖面至教室以外的其他学习活动,同时平衡人文学科与数理,“主课”与“副课”的课程实施与教学。

  1.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局限:统一课程的其中一个弱点是分科导向,学科系统性虽较强,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弱。因此课程改革应加强学科知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相关主题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分科系统的局限。此外,独中应突破统一课程的局限,按本身的条件开发,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课程,为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独中应将 “生活技能”纳入初中课程,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高中阶段,应在传统的文商和理科分流外,根据条件增办技职科,同时加强高中生对社会课题的认识,设置社会科学或中华文化伦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2.课程实施强调横向支流与平衡:要突破分科教学的局限,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间加横向的联系与讨论,研究学科之间综合性问题,例如,实施主题教学,推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要重视理科与艺文教育平衡发展,加强高中理科班学生的人文内涵,文科班学生的科学知能,全体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

  3.教材管理与选用要能反映实际需要:新编课程须经试点教学或教材测试阶段,整体评估其绩效,方推动全国实行;同时为照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应发掘和应用辅助性的教学参考资料,提供深化的或补救性的教学。

  4.重视非学术性课程或非考试科目课程的发展

  i.技职教育:鼓励非学术倾向的学生朝技职教育方向发展。

  ii.体育: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的观念。坚持在每一个年级,每个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iii.美术与音乐:美术与音乐课对于协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发挥个性和特长,有举足轻重的功能,培养学生终身具有欣赏创造的能力。

  iv.联课活动:联课活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与重要性,绝不亚于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的学会活动是学生培养和发扬各项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重视联课活动的实施与其质量,投入合理的教育资源,并加强联课活动的理论建设,深化经验,让联课活动教育发展为独中教育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六) 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独中教育目标倡导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实践、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策略,改变纯粹“讲与听”单向的教学方式, 力求教学方法富有变化,教学过程富有活力,提供学生参与、体验、探究、动手创造的机会。如此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协助他们发展最适合的学习方法,使个性和特长得到培养。同时教师须善于运用科技与不同的教学媒体,充分应用线上学习(e-Learning) 的方式和资源,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第二语文教学:独中教育三语兼授由来已久,应检讨现行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国文和英文,修订课程与教材,拟定作为第二语文教学的落实方案,提升第二语文的教学效能,通过课室以外的活动,为全体学生创造应用第二语文的校园环境。

(七) 德育与学生发展

  进入21世纪,师生关系,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产生变化。传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关系也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传统家庭功能的式微,使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重新思考积极性与整体性的问题。传统奖惩制度强调赏罚分明以及“一视同仁”的概念,使“惩罚”倾向划一,对维持校纪与约束学生行为,有一定的阻遏功能。但学校德育如果以之为主要和仅有的方法,只能从消极面解决学生的纪律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须深刻体认和善用德育的精神与方法,采取“预防胜于治疗”的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独中积极推展辅导教育,让传统华校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精神提升到理识论的层次,强调纪律的训导与着重疏导的辅导相辅相成的观念,普遍受到肯定,训辅合一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除了训、辅之外,学校全体上下必须改变“学生纪律问题是训导处责任”的落后观念。同时为达成4个领域成人成才的目标,学校应从以下方面渗透德育工作:

  1.学科教学活动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须充分理解教学、育人两项任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教师除了教导一书本上的知识之外,也必须关注学生实践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即让认知性的学习,内化成思想品德和付诸实践的生活习惯。

  2.通过班级经营落实生活教育:班会、班级团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团体感、自治与互助合作和生活各方面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应善于应用班级活动,达成生活教育的目的。

  3.善用亲师活动辅助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亲师关系和建立共同教育观念,作为德育的重要策略。向家长提供亲职教育,要求家长与学校配合。

  4.运用校园环境教育育人:良好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风范,是校园的道德环境,学生成长于其中,耳湍目染,能养成良好行为。

  5.扩充升学辅导的功能:一般独中设置辅导处,除了生活辅导,课业辅导之外,也为高中生提供生涯辅导与升学咨询服务。基于每年独中毕业生出国升学的人数亦不少,也应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能力,尊重他国与人民的文化,能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增强其适应国外生活的能力。

(八) 教学评鉴与管理

  教学评鉴或称“考试”,考试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互助配合,让评鉴回归“为教育和教育提供改进资讯”的真正目的,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病。要达致这个目标,高初中统考最终必须朝以下方向改革:

  1.调整高中考试结构与评鉴模式:在现有统考制度的基础上,调整高中统考科为五个组合:文科、文商科、商科、理科及工科;并评估及提升有条件的技职科科目至高中统考水平,最终停办技职科统考。同时加强统考主办单位与学校的协作,按条件逐步将评鉴权力下放到学校,创造机制,以利于达成自主评鉴的目的。统考最终将化为两种模式:

  i.终结性考试:减少考科数量,举办以评鉴浯文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主的统考,只考3─4科,称之为“高中统一考试”;

  ii.阶段性考试:学校针对个别科目(人文、科学、工商、技职科等) 进行评鉴,称之为“校内标准化考试”。

  2.确立合理的评鉴内容:教学评鉴的内容既要关注知识面与技能,也应包括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等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核。随着课程纲要与学习范围的调整,各科命题范围也应力求合理,按学生能力和各科教学目标调整与重组各科考试纲要,订定合理的评鉴标准,以期达致精确的评鉴要求。

  3.采用多元评鉴形式:学生学与教师教学有不同的取向和方式,教学评鉴也应采用多元评鉴方式,从不同的向度收集学与教的回馈信息。包括:增加开放性题目的题数或权重;以图文并列的方式出题;印制彩色试卷;逐步将目前实施的初中统考历史科“作业报告”的评鉴方式推广至其他科目;研究将校内考试成绩纳为初中统考成绩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等等。除了传统的评鉴方式之外,应创造条件,辅助非纸笔评鉴,包括文科口试,理科实验考试之类的实作评量。

  4.加强评鉴管理:强化考题审核制度,对统考与独中校内考试试题与考生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解读内涵资讯,提升试题与评鉴工作的品质。

(九) 教师发展

  独中教育品质能否与时并进有赖于师资专业化的程度。终身学习的社会,要求独中教师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与实践专业性,包括:对教育对象:学生,有正确的理解,关注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面对教学问题,具有积极和建设性的心态与反思能力、保持进修的习惯,提升个人教育研究与创新的知能、对教学工作具有热诚、重视个人身心平衡健康的发展等等。

  按以上的发展需要,独中教师的专业化,应朝下列方向努力:

  1.建立本土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尽管政府目前不允许民间机构培养中学师资,但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民办教育,独中教育仍有必要建立本土的教师培训体系,以确保独中师资量与质的问题获得改善。一方面征求海外的培训资源,例如向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师范院校争取教育专业和相关科系学额,鼓励独中高中毕业生与三所民办学院现有科系学生选修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教育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办好新纪元学院教育专业文凭课程,加强行政管理,充实师资阵容,革新现有课程内容,加强视察制度的效果,充分发挥其培训在职教师的职能。未来新纪元学院也将继续争取发展为大学,设立教育学系或创办师范学院,专司培养独中师资。

  2.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内容方面,除了基本的教育理论之外,应与统一课程改革方向紧密配合,按照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新课程能力;同时开设专题性、即时性或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确保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实际的教学工作,以及与教育现代的发展得到密切的联系。

  形式方面,教师若有机会体验不同的培训方式,将有助于其变化教学法,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除了传统讲授式的培训之外,培训课程也应让教师经验合作、探究、体验、活动性强的进修方式,例如主题式学习、读书分享、小组讨论、户外勘察、实作呈现、团队演练等等。同侪教师之间,也有许多宝贵的培训资源,因此,应加强教师之间经验的分享与观摩。

  3.倡导教师自主学习:现代的教学工作强调互助合作、研究、经验总结与分享、再学习,如此教师的教学才可能不断有新的资讯或资源的注入。除了鼓励教师参加独中工委会或其他教育团体所办的培训课程外,学校应在校内进行校本培训活动,营造教师进修学习的环境和风气,通过各种奖掖方式和制度,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发表教学心得,分享培训收获,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共享。

  独中教师群有不同的学历背景,若这方面的条件能充分运用,就能在校内产生多元的教学风格:教师之间应能革除过去单打独斗的观念,取长补短,一方面增进教学效能,另一方面也通过同侪的支持,培养更强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工作上的难题。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被强调的今天,教师本身在校内积极的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肯定能对学生产生身教的作用。

  4.开展教学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是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实现独中教育专业的重要条件。因此,独中教师除了会学习、会教学之外,更需有研究意识与基本的学术能力,在每天的工作中发掘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课题,应用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超越个人经验,形成指导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此外,独中的资深教师也应寻求更高学历的进修,提升为高级的教育科研人员,建立独中教育的理论体系。

(十) 学校发展

  1.发展学校特色:由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全国独中目前无法突破60所,部分独中的办学条件也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局限。但是,相对于国民学校而言,独中的办学自主性强,各校遵循《独中建议书》所提的办学使命与方针下,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发展自己的特色。社会现实无法回避,如何立足于现实,突破困境,创造特色,发挥独中教育的优势,是考验独中办学者智慧的所在。

  当社会民众的文化与教育水平提高之后,家长的教育消费意识和对教育素质的要求亦会随之提高。独中是收费的学校,若家长认识到所有的花费有利于孩子的健全成长时,“收费”的这个事实就不再是一个障碍或局限。因此,独中办学者须尽全力于思考“如何能让每一个孩子健全成长”的问题,使之成为独中的责无旁贷的使命。例如:自动自发的学习风气,亲切友善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满活力与生气的校园文化等等。简言之,独中教育能否坚持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升内涵与品质,是其能否继续在我国稳健立足的关键因素。

  在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健全成长的前提下,独中应根据各自的条件,通过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来增加竞争力,使学校成为地方上有良好口碑的标志。

  2.善用社区资源:独中是我国华社的资产,华社长期以来义无反顾的投入各方面的资源。在迈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筹款活动之外,独中有必要思考更多元的资源开拓途径方法;同时,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与运用,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在教育上发挥最大的效能。

  对于“资源”的观念,过去偏向物资性。事实上,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远远超越物质资源。例如社区里的人文环境,是活生生的教材;从事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校友,是联结校园生活与职业社会的一道桥梁;家长义工,是学校举办各项活动时宝贵的人力资源;地方政府或团体举办的各项活动,是学生表现课堂所学的最好实践场所;还有各类的华团,非政府组织等等,都有着独中教育可资运用的资源。

(十一) 独中教改的支持体系

  独中教育改革运动的开始与持续发展,除了以学校为主要的落实舞台之外,还需要一个支持性的体系。在董教总正规的组织架构内,支持体系主要分为“独中工委会”与“州董联会”两个层面。

  独中工委会:
  独中工委会是独中教育改革的促进者,也同时是改革的实践者。其负有的责任包括:

  1.向学校与社会大众宣导独中教育改革的意义、重要性、目标与内容等等,促使社会对教改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为一股支持力量。

  2.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步并进,不断完善本身的行政体系,强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设置专门机制(如学务委员会),专门探讨教改的规划与发展工作;充实各学科秘书与学生事务专职人员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在职进修条件,鼓励学科人员进行从分科到课程统合研究;组织“学科委员会”,探讨学科发展理论及其实践方案;开发多媒体教学及线上学习(e-learning) 等多元化的辅助教材等等。

  3.设置重点课题研究,或与独中合作开展实验点的模式,通过科研与实践的方式建构独中教育理论;设置“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进修,推广教学观摩,结集出版教师的教研成果:加强与各州董联会的联系,增强董联会的教育职能,使董联会成为主动配合与响应教育改革的有效机制。例如推动州董联会及独中董事会认同师资专业化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支持与资助地方上的培训课程和学生活动。

  4.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成年人(教师、校长、董事等等) 对学校体育和竞技活动的正确认识,进而身体力行参与和推动学校的体育课程和活动;同时鼓励与协助各州举办州际或州内的体育活动。

  州董联会:
  随着独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州董联会的职能也必须超越传统华人社团的角色,强化本身的组织功能与运行机制,提高教育专业形象和能力,切实做到成为州内各独中教改的促进者、支援者。州董联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秘书的设置,提高秘书处人员的专业知能。

  2.为各校董事会策划有关教育行政和组织运作的培训课程,加强董事会的教育职能。

  3.采取激励措施,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拨款资助或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体育和学生活动:举办教师奖励活动等等。

  4.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定期与校长和教师交流。同时,在学校与社区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为学校引进社区资源,为社区推介有利于提升社区民众文化水平的学校活动。

(十二) 结语

  独中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其难度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进行国民教育的改革来得高,预估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也多,同时效果不容易在短期内显著。然而,独中教育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教改无法在等待所有条件具足后才开展。《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将作为未来十至二十年独中、独中工委会和州董联会发展的指导文件,作为起草“独中教育改革行动方案”的重要依据。秉承前人当年在比目前更艰苦的环境中争取母语教育生存空间的奋斗与坚持精神,我们相信,全体独中教育工作者将能以更大 的热情、理想、知慧、坚毅和专业能力,积极参与21世纪的独中教育改革运动,致力创造独中教育乐园的美好愿景。

21世纪独中教育发展现曙光

  随着中国迅速的崛起,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华文在世界应用也越来越广,其应用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世界上各国人民学华文的人数也急增。在我国,除了华人也越重视自己的母语教育,其他民族也开始重视华文的学习。在国小(马来文媒介),国中及大专学院都开始设华文课,让非华人的学生学习华文,掌握华文,在此环境下对独中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 环境。

  2008年3月8日全国大选,发生了政治海啸,反对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和回教党) 不仅在国会上否决了国阵50年来执政超过三分二的国会议席,也从国阵手中夺过4个州(吉打、槟城、霹雳及雪兰莪) 的执政权及保住了吉兰丹州之执政权(过后三党组成人民联盟)。同时也威胁森美兰州政权,(国阵在森美兰的36个州议席中,只保住21席;反对党从上届的2席增加到15席)。

  从上届大选(2004年) 国阵在全国国会219议席中所得的199席速降到本届(2008年)只保留住140席;反对党与独立人士从上届的20席速升至82席,国阵在州议席中也大大减少。(注:2008年全国国会议席增至222席)。

  新政治局面之产生,对华小及独中将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人民联盟的主要政纲主张施行民主、自由、公正、清廉及有效之政策,对华校及淡米尔文学校给予公平对待,也答应对独中给予经济援助和考虑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这对于华社及董教总一路来的奋斗目标:维护华小,发展独中,创办独大的目标和愿景已不远!黑暗将逝,曙光将现。(注:申办独大,因教育部拒绝,并经过法律申诉失败后,华社先后创立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及韩江学院,最近已向高教部申请升格为大学。)

  因为客观环境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同时在董教总坚定的领导,全国华社的支持,各地独中董家教团结的努力下,以及在独中教育改革纲领的指引下,这几年来(1973─2008) 全国61所独中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董总调查,独中生升学率从1980年的30%增至1990年的40%以上。从2000年的71%增至今日的78%,远远超越政府举办的国民中学之升学率的30%。由于独中推广“成人成才”重五德之培养,三语(华、巫、英) 之学习,科技之掌握,在商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独中生勤奋、谦虚好学深受商家所爱,出路可说“海阔天空”。虽然独中要走的路 还很艰辛漫长,但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表1:1973─2008 年全国60所华文独中学生人数
年份1973197819831988199419992000
学生28318359304589049567597735415253258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学生5363554048528505300553402547755581857800

表2:1995─2008 年全国60所华文独中初中一学生人数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学生11139984410092101738940972011048
年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学生1060010090995010103107541179412520

表3: 2007年各州华文独中各年级学生人数
州属预备/
基础/
特别班
初 中高 中先修技 职其他总数比例(%)
     
柔佛1333406309358462291218621080036520918601682330.15
马六甲4636029830831026224200332131019113.42
森美兰048545932833827923900 824021713.89
吉隆坡302119177415461435146710170214320130948516.99
雪兰莪971072851707592606482001922101444728.01
霹雳10893480963458555651300817650043467.79
吉兰丹09086643136440023251004090.73
吉打2226220723015712020084000911111.99
槟城146760622557505460282054675011035146.30
砂拉越143107091379167770873300443535051499.22
沙巴22123611681145106298569700000112642711.51

总数

747

11794

10280

9156

7983

7665

6377

0

159

686

466

370

135

55818

100

表4:2007年各州华文独中学生和教师概况一览表
州属学校
数量
学生
人数
班级
数量
初中一
学生人数
教师
人数
非教学
职员
平均每班
学生密度
(学生 :班数)
师生比例
(学生 :教师)
柔佛816823388340673816843.422.8
马六甲11911463601002314.519.1
森美兰22171584851245637.417.5
吉隆坡49485193211956617549.116.8
雪兰莪4447211510722698738.916.6
霹雳943461479343019429.614.4
吉兰丹14091890453322.79.1
吉打31111412621082727.110.3
槟城535141187602436129.814.5
砂拉越14514919710703895226.113.2
沙巴9642715912363329940.419.4

总数

60

55818

1480

11794

3215

875

37.7

17.4

表5:2006─2007 年全国各州华文独中学生人数、初中一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
州属学校间数学生人数初中一学生人数教师人数
  20062007增减20062007增减20062007增减
柔佛81662216823+20131623406+244677738+61
马六甲118621911+49369360-987100+13
森美兰220022171+169440485+45115124+9
吉隆坡492889485+19718572119+262560566+6
雪兰莪442844472+1889451072+127277269-8
霹雳944264346-80839934+95322301-21
吉兰丹1462409-5310390-133945+6
吉打310731111+38225262+3797108+11
槟城531703514+344632760+128228243+15
砂拉越1451325149+179491070+121377389+12
沙巴964346427-712331236+3352332-20

总数

60

54755

55818

+1063

10754

11794

+1040

3131

3215

+84

表6:全国各州华文独中2007和2008初中一学生人数比较
州属学校
数量
2007
初中一学生
人数
2008
初中一学生
人数
2007
学生总数
2008
学生总数
2008与2007
总人数差异
1柔佛9340636571682317649+826
2马六甲136043019112031+120
3森美兰248549621712259+88
4吉隆坡421192420948510135+650
5雪兰莪41072122244724937+465
6霹雳993448743464545+199
7吉兰丹190102409394-15
8吉打326229011111162+51
9槟城576088035193789+270
10砂拉越141070105051495108-41
11沙巴91236124364276246-181
 
总计

61

11794

12277

55823

58255

+2432

表7:1970─2007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增减趋势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学校皆被归类为微型小学)
 国小华小淡小
年份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学校数量学生人数
19704,2771,046,5131,346439,68165779,278
19804,5191,353,3191,312581,69658373,958
19904,9941,770,0041,290581,08254496,120
19995,3132,195,0291,284609,67352791,085
20005,3792,216,6411,284622,82052690,280
20015,4662,209,7361,285616,40252688,810
20025,5642,246,4921,285632,18052790,502
20035,6552,265,4851,287636,78352892,699
20045,7132,300,0931,288647,64752895,374
20055,7562,304,3781,287642,91452597,104
20065,7742,298,8081,288636,124523100,142
20075,7812,286,3281,289643,679523103,284
1999-2007+468+91,299+5+34,006-4+12,199
1970-2007+1,504+1,239,815-57+203,998-134+24,006
(资料来源:董总资讯局)

参考文献:
1.郑良树教授编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及第二册(1998 & 1999),教总出版。
2.李万千编著:《独中今昔》,董总(1985出版)。
3.“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马来西亚董总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2005年出版)。



全 球 南 大 校 友 一 家 亲

2008年10月02日首版 Created on October 2, 2008
2008年10月0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October 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