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前景的探讨

黄剑锋


(一) 不利华教政策层出不穷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19年在槟城创办的五福书院开始,经过风风雨雨的走来,一步一脚印,到今天已度过189年的历史。华教路上坎坷不平,荆棘载途,困难重重。1920年以前,英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采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后来有感华文学校反对殖民主义,而制定了相关的法令,企图限制华校的发展。到了1950年代国家独立前后,华文教育更是面对越来越严竣的打压和迫害,执政当局颁布了种种欲置华教于死地的法令和政策,致使华教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和约束。其中一些较重要的教育报告书和教育法令如下:

  1. 《1951年巴恩报告书》建议废除华文学校;
  2. 《1952年教育法令》宣布以英文和马来文媒介的国民学校取代华文学校;
  3. 《1954年教育白皮书》规定华文学校必须为政府开设英文班,企图使华校自动变成英校;
  4. 《1956年拉萨报告书》提出“一种语文,一个源流”的政策作为国家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以马来文作为所有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
  5. 《1961年教育法令》授权教育部长在时机成熟时,将华文学校改成马来文小学,同时也迫使华文中学改制成为英文中学,到最后再改为马来文中学;
  6. 《1996年教育法令》将教育最终目标具体化,通过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事实上,自国家独立以来,政府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措施时,都是以教育最终目标为指南,而这实质上就是预谋改变华校的媒介语。近二三十年来,为了落实最终目标,许多相关的措施一再出现,如1982年企图通过3M制新课程的实施,来改变华小某些科目的媒介语;1987年派不谙华文华语的行政人员到华小掌管行政高职包括副校长和课外活动主任等职,而引发的“华小高职事件”;2000年推行把华小、国小、淡小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校园内的宏愿学校计划,意图迫使华校逐步丧失其校园文化和华校传统特征。更严重的是从2003年开始推行的英语教数理政策,此项政策到目前尚未有最后的定案,但若全面落实,华小在六年级评估考试中,五个考试科目就只剩下华文一科是以华文为媒介,其他科目都是以英文和马来文为媒介,那也就是说华校完全丧失了它原有的特征,这可谓是华教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全体华社必须加以捍卫的。

(二) 自力更生发展华文教育

十九世纪初,当我们的祖先在中国大陆因战乱而离乡背井南来东南亚或马来亚时,最先是成立乡会,而接下来便是创办学校。华族同胞是最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民族,先贤南来也同时把这种精神带来马来西亚。马来亚独立之前,英殖民地政府重视教会学校,完全没有给予华校任何形式的支援。但在先贤们自动自发下,华校办了一间又一间,从小学、中学到南洋大学,在在展现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创办学校以发扬母语教育和传承中华文化,所秉持的坚强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无私而坚韧的办学精神,一直延续和燃烧至今天,使到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在先天条件不足,后天环境恶劣的艰难情况下,得以突破重重险阻,茁壮成长,有所成就。

截至2007年,我们拥有1289所华文小学,学生人数有643,679位,占全国各民族小学3,035,086人中的21巴仙;教师人数则有33,002人,占了各民族小学198,894 人中的17巴仙。而在中学阶段,我们有民间自己办学的华文独立中学60所,学生人数有55,818人,教师有3,215人。我们也拥有三所民办的大专学院,即在马来西亚半岛南部的南方学院、中部的新纪元学院和北部的韩江新闻学院。

今天,我们马来西亚全体华社和华裔同胞可以很自豪和光荣的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马来西亚拥有世界上除了中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最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事实上,这也是许多海外国家所赞誉和惊叹的。

(三) 华文小学的建校和师资问题

1289所华小分布于东马砂拉越、沙巴及西马半岛,学生人数非常不均匀。偏远的园丘及乡村华小都属中小型或微型学校,人数从不超过10人到两三百人。而靠近城市及新住宅区,因人口密集,华小多是中大型,人数介于500人至2000人。特大型华小学生人数更是拥挤,高达2000人到4500人,更有些突破5000人。如柔佛新山士古来的国光华文小学,是由已故教育家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所开办的南益公司献地和出资创办的,人数最多时是5250人,是全马最大型的华文小学。

由于人口的增长,更加上非华族(即友族同胞:马来人、印度人、卡达山人等) 有七万人左右进入华小就读,造成华小间数没有增加,而需要入学的新生人数不断增加的不平衡发展,结果导致一些学校学生严重爆满。我们的困境是要增建新华小十分困难,所以华社只好在原校扩建课室以容纳不断增加的学生,或在未能得到批准建立新华小时,求其次将偏远或园丘人数逐渐减少的华小申请迁到人口密集区,以舒缓学生激增和爆满的需求。

当以上这两种扩建华小及搬迁华小的计划难得实现时,当地华人社会和华小董事部及家教协会就会互相配合,展开筹款建校的工作。事实上,在原校扩建校舍的做法是很无奈和不得已的。为了扩建,校方只好将原校破旧的课室拆除,并向空中发展到三四层楼高的课室。许多华小只有小小的校地,但却必须容纳不成比例的学生增幅。比如新山士古来辅士华小是二战前,也就是1940年代建立在新村的小学,因当地新住宅区人口急遽上升,为了让华裔子弟能进入就读,而增建课室。在最高峰时,这只拥有2.2英亩,也就是不到一公顷的土地,必须容纳4300位学生。这种拥挤度非人们可以想像,学生被迫像挤沙丁鱼般的在极小的空间上课,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笔者居住和从事争取华校应有的发展和权益的柔佛州新山市,是我国华文教育发展比较特殊的地区。新山靠近新加坡,地理位置特殊,人口随经济发展而快速增长。据统计,1987年新山有19所大小不一的华文小学,学生人数有19,134人。20年后的今天2007年,人口从57万人增加到140万人,华小学生人数也从19,134人增加到48,754人,增加了150巴仙,但华小的间数只增加了三所,也就是只有22所华小。新山的华小都是在学校董事会和家教协会联合当地的华人社团、华教人士、家长、校长、老师等共同筹款募资兴建的。在建筑的过程中,往往只能够向政府及国州议员争取到数目有限的拨款和资助,绝大部分是靠热心、热爱华教的各界人士。

此外,华小也长期面对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政府没有健全系统和政策来培训足够的教师,因而导致数十年来每年都面对师资荒,永远没法解决。在没有足够教师的情况下,家协和董事会唯有自费聘请退休教师来解决师资荒的问题。这种做法每年的花费庞大,以新山22间华小为例,每年需要约数十万到百多万元不等,严重加深了华社的负担。

基本上,全国各地的华人社会都是采取相同的方式来捍卫和发展华文小学,坚持华文小学永不变质,以达到传承中华文化内涵的目标和让广大的华族子弟能够接受比较正统的华文教育。在这过程中,也洞视到华人社会、华族同胞是多么的勇敢和坚强,他们对华文教育展开持久的捍卫,并积极加以扩展,把华文教育看得比任何事情还重要。

(四) 华文独立中学简况

第二个华人社会坚决捍卫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华文独立中学。华文独中的坎坷路可追溯到1957年政府要全国华文中学改制开始。当时,政府鼓励华文中学接受政府津贴金,改制成为英文中学。不过,除了少数几间接受改制,大部分华文中学都站稳立场,不为所动。而新山宽柔中学可说是打响第一炮,当时宽中董事会深明华文中学的发展是不能被变质的,英明果敢的董事会就开会决定,率先表示不接受改制,为其他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作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无论如何,《1961年教育法令》通过后,原有的69所华文中学,有54所在威迫利诱下接受改制,只有15所继续站稳立场,宁可放弃政府的津贴金,成为华文独立中学。较后时,随着种种情况的演变,一些改制后的华文中学又重新开办华文独中,一直到今天共有60所华文独中。华文独中是纯粹由华社自己开办的中学,完全没有获得政府的津贴,因此,华人社会必须承担所有独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切的开销,这是很艰巨的任务。但在全体华人社会、华教工作者的坚持下,华文独中办出了辉煌的成绩,到今天光荣的生存下来,但道路还是崎岖不平、坎坷艰苦的。新山宽柔中学今天是全马学生最多,办学很突出的一间独中。在2000年时,更是在大家的智慧和坚苦争取下,成立了另一所宽中分校。现在有学生总校5,092人,分校3,350人,是全马最大型的一所独立中学。

新山人也有另一项荣耀,那就是创办了全马第一间民办的华文高等学院──南方学院。它的前身是宽柔中学专科班,附属在宽柔中学,后来在教育工作者及华社的争取下,离开宽柔中学独立建立新校园,创立了全马第一所民办华文高等学府。其办学理念是延续宽柔中学承传中华文化的传统,同时也要学习南大的办学路线,以成为拥有南大精神的民办大学──南方大学,进而发扬和传承南大精神。

(五) 柔佛州新山华教发展的亮丽成就

新山和南马区人民拥有以下各项骄人的办学成就:在全体华社和热爱华教人士的团结下,拥有全国最大的华文小学;新山市拥有最密集和最多学生的华文小学;拥有全国最大、学生最多的华文中学,更是第一间宣布不接受政府改制的华文独中;拥有第一间设立分校的独中,更拥有华社创办的第一间民办华文高等学院南方学院;而宽柔小学更在新山发展成为拥有五个独立校园的华小,学生人数总共1万1千人。

新山人在发展和捍卫华文教育的运动中交出了漂亮的成绩,这只是全国各地其中一个例子。在东马、中马、北马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华教发展史。从过去到现在,华教工作者呕心沥血,前仆后继,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政策枷锁,冲破一波又一波的困难。在先辈们长期的坚持作战下,不知牺牲了多少人的青春热血;牢狱之灾及种种的迫害,更是不计其数。一步一脚印走来,到今天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不但保住了这片江山,而且还开枝散叶,欣欣向荣,这是全体华社的骄傲和光荣。

(六)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中流砥柱──董教总

董教总是全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和全国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的合称。 董教总是50多年来带领华社捍卫和发展华文教育的最高民间组织,并被喻为民间教育部。华文教育到今天能够继续存在,除了是因为广大华人社会的支持,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有赖于董教总有组织,有计划的领导,才得以争取到更大的成效。事实上,自董教总成立以来,多位领导人都因为捍卫华文教育而遭到当局的种种迫害,其中包括了教总的前主席林连玉先生在1961年被褫夺公民权和被吊销教师准证,教总前主席沈慕羽先生在1987年74高龄时连同62岁的董总前主席林晃异先生被逮捕坐牢等等。这许许多多的华教前辈虽然是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和风范却是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华教的发展而努力。

(七) 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华社共有的良知资产

华教运动不但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大华社都把“维护华小、捍卫独中,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共同愿望。大家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帮派,不分信仰,不分你我,只要是流有华族的血液,还有华族的灵魂,便不分彼此,共同投入这热火朝天的华教运动中。

华文教育是我们全马华人共有的良知资产,是马来西亚华人特有不变的本质,它更是团结全体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据点。只要能保住这股力量和队伍,相信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以开创更美好的明天。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马来西亚必须朝向更民主、更开放的方向迈进;再加上华语华文在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等种种利好因素,华文教育的发展和前景肯定是光明,但前进的道路依然坎坷不平,尚需华社的继续努力和不懈的争取。

不畏艰辛,承先启后,在华教途中跋涉
向着远景,继往开来,朝崭新世纪腾飞

承先启后,毋忘华文教育
放眼世界,再造南大精神

2008年10月17日

(按):本文录自第十一届全球校友联欢会秘书处网页11月23日公布的完整讲稿。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11月25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5, 2008
2008年11月25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25,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