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番 薯 的 故 事

── 李学数 ──


番薯救人无人情。
——台湾俗谚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明代县令徐九经

  番薯又叫红薯、甘薯、红苕、甜薯,因果实长在地下,北方人称为地瓜,而在粤东,因为它是番客带来的,被通称为番薯。

  台湾以及大陆现今年纪六、七十岁的人来说,番薯真是一种令人难忘的东西。很容易就想起在物资缺乏的苦涩的年代,人们吃不起白米,只能以晒乾的番薯权充数填肚子。

  番薯是生命力强韧的植物,即使是在贫瘠的砂质壤土,照样可以生长得很好。因为粗生贱养,虽然帮助世人度过饥寒贫苦的日子,却仍然不被重视,因此台湾有“番薯救人无人情”的说法。

  徐光启(1562-1633年)《农政全书·甘薯疏》说:“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福建遭到台风袭击,造成的灾荒非常严重。经常来往于福建与菲律宾经商的福建长乐人陈经纶、陈振龙父子得知菲律宾当时已普遍种植“番薯”,而且産量很高,是救灾比较好的农作物,但被严禁出境。所以,他们想方设法把弄到的薯蔓夹在小盒里,偷运出境,随商船运回中国。对此,《闽书》记载说:陈在“南洋”“栽取”(薯)蔓咫许,挟小盒中而来……其蔓虽萎,剪插种下,下地数日即荣。

  万历廿一年(1593年),陈振龙设法带回薯苗和薯种,先在福州试种成功,后推广各地,使农民得以度过灾荒年月,后得到巡抚金学兽嘉许和支持。金在其子陈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的基础上,写成我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其后代陈世元又写成《金薯传习录》,介绍薯类传入中国的经过以及栽种、食用、保藏和加工方法。薯类逐渐推广到全国,并传入朝鲜、日本。

  十六世纪末,番薯帮助台湾先民度过荒芜与天灾。1661年,郑成功靠着番薯度过断粮危机,成功击退荷军。随着汉人的拓垦,番薯在台蔓衍茁壮,清朝时更成为输往中国的高获利作物。进入日本时代,日人以科学方法栽植改良,使番薯质精量盛。

  我小时曾有一段时间在马来亚南端大姨母家生活,曾在院子中种番薯和木薯,因此拿过锄头耕耘。在马来亚一般农民是拿番薯叶子煮给猪吃,可是我们家穷番薯叶也是我们正常的菜肴。

  因此我对番薯和番薯叶有深厚的感情。读大学时,因为家贫穷曾在农家搭伙,和他们一起吃稀饭和番薯叶的菜肴,看到农民艰辛过日子,这段经历终生难忘。

  在做研究生时,我仍爱吃番薯,有一次我想请从大陆来的室友吃番薯,但他们都敬谢不敏,说看到它就害怕了。

  中国近代高僧虚云和尚(1840-1959),在《虚云和尚方便开录》讲述一个故事:“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向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乎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

  “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哪曾跑过几步路,哪曾饿过半顿肚子?哪曾吃过番薯藤?

  “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跑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

  “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也跑不得了,肚子也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不下咽了。

  “为什么那时他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也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

  “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有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是的,人们往往在饱食时忘记了饥饿的滋味,在顺境时就会翘尾巴,忘记了在逆境时要夹尾巴过日子。

  明代有个徐九经(1495年-1580年),中得状元,但因四肢不称、五官不美至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已过不惑之年才步入仕途,出任句容县(今属江苏省)县令[5]。县令是七品芝麻官,朝廷命官中最小的一个职务。当时官场积弊难清,贿赂横行,贪风尤盛,欺民的污吏得到姑息,受害的百姓却持冤难鸣。在任县令的九年中,徐九经为民兴利除弊,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当地父老爱戴。

  徐九经自奉俭约,平素很少食肉,一般只以蔬菜佐糙米饭。他曾画了一幅蔬菜图悬于堂上,并常对部属说:“古人讲,民不可有此色(菜色,比喻饥馑者的脸色),士不可无此味(蔬菜味,这恰恰是肉食者们所缺少的)。”以此来提醒自己和部下留心民间疾苦,保持俭朴的生活。但不为严嵩一伙奸党所容。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63岁的徐九经终被罢归故里。

  后人在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刻划这位不向权势低头折腰,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为民请命的清官。徐九经曾发出“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感慨。他在自己二十几年的从政生涯里也是这样做的。

  我想徐九经平日是靠番薯和番薯叶过日,不会大鱼大肉。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事,原因是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州府长乐县的陈振龙前往吕宋经商[5],看到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番薯,在吕宋已“被山蔓野”,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另一说“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行知各属”、“效法栽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氏父子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引种成功。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

  清官徐九经早在陈振龙偷来番薯回国之前的十三年(1580年)过世。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七品芝麻官》,这是以徐九经的经历艺术加工讲述明嘉靖年间七品县令唐成为民除害的故事:奸臣严嵩之妹是一品诰命夫人,严氏蛮横不可一世,欺淩残杀百姓。唐成为民作主,不畏强暴,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在县衙内升堂审问,以确凿的人证物证,暴露她的罪恶行径,驳得诰命夫人理屈词穷,最后她被唐成扣押,解赴京城复命。

  演员牛得草讲“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风靡一时,神州老幼人人喜爱这外表丑陋、心灵高尚的清官,而且成为许多低层老百姓梦寐以求的英雄。

  钱宝琮(1892─1974) 是中国数学史专家、数学教育家[2]。他爱写诗,1941年,在贵州湄谭过的日子真苦,而他要养老母及七个儿女,全家十口,只靠一个人的工资维持,靠番薯蘸盐巴过日子。他当年写了一首《煨红薯》,今天读来仍觉得高风亮节:

甘脆肥脓肠腐,淫邪奢侈身煎。
此日当共艰苦,养生还需养廉。
何不回家吃煨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手灼热,口流涎,
晚食先逢可口,充饥十足安全。

教学讳言新义,讲坛敷说陈编。
任尔金针度与,总如投石深渊。
何不回家吃煨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下教室,莫留连,
老母倚闾候望,呼儿自取炉沿。

天下滔滔皆是,时艰泄泄无然。
回顾他家恩怨,要全自己性天。
何不回家吃煨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风飒飒,雨绵绵,
闭户自尝珍味,会心不落言筌。

有时兴来访友,主宾让座推迁。
商略湄红潭绿,诙谐北陌南阡。
何不回家吃灯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风窗下,行灶前,
适意原足千古,谁谙礼数周旋。

懒残煨芋衡岳,李泌异而问焉。
胜地高人雅事,偏为名利拘牵。
不如在家吃煨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此时乐,不羡仙,
且喜天伦共叙,遑论贵贱他年!

阿三晚温唐史,阿四知慕宋贤。
元儿勤习象数,年轻未解穷研。
山妻捧出煨红薯,温淳细腻味香甜。
书桌上,油灯边,
分食每人半个,夜凉肚暖安眠。

  我在后院的园子开辟了一块地专门种番薯,取茎蔓末梢插入泥中,就可生根伸展,病虫害发生少,所以很少使用农药。可惜种的品种只长叶子而不结番薯。

  番薯脂肪含量较低,更含蛋白质、醣类、纤维素、钙、钠、磷、铁、胡萝卜素、人体必需胺基酸、亚麻油酸,维生素B1、B2、C等多种营养素。拥有丰富的纤维质有助于排便、代谢、清除微细血管中的废物,还可以防止钙质流失。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沈积,保持动脉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也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番薯含特殊的生物类黄酮,能有效抑制癌细胞,日本医学家将番薯列为抗癌食品中的第一名!若以番薯取代三餐白米饭,一天即可少吃400卡,长期下来可防止过度肥胖。

  台湾及马来亚农家将番薯叶拿来喂猪,因此又叫做猪菜。番薯茎叶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轻症患者有较好疗效。番薯茎尖不仅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及免疫能力,还有延缓衰老、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降低血压、降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通便、防癌的作用。叶子含胰岛素样成分,口服1克相当于440单位胰岛素。菲律宾人用治糖尿病有些效果。番薯叶热量低,每100公克只占30大卡;含有多种矿物质且钙、维生素A的含量很高。高含量的维生素A,可维持头发、皮肤及适宜夜盲症,便秘和产后乳汁不通的人食用。我除了自家吃,还转送给朋友鼓励他们吃这个对身体有益的菜蔬。

  番薯不能生食,生番薯中淀粉的细胞膜未经高温破坏,难以消化,食后便容易産生腹胀、嗝气、烧心等不适感。

  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1942-)在《这様事和谁细讲》[4],回忆在四十年代住在重庆半山新村:“父母在半山新村过着又穷又忙的日子,哪里顾得上姐姐和我,常常是白天把我俩放在红薯地里。饿了,俩人就用手挖红薯吃。一直呆到天黑,眼巴巴望着通向公路的石阶,泪汪汪地等着,等着。时近黄昏,身躯瘦弱、面带倦色的母亲出现在远处。我立刻举着沾满泥巴的手,哭个不歇。……”想到姐妹两个孩子要生吃番薯,真是可怜。

  2007年回杭州参加大哥七十五岁的生日,和他生活一段时间,我回忆在六十年代初,那时是粮食缺乏的时期,他托回乡探亲的人们从家乡带到南洋一包黑色的番薯干。

  我说我现在还想念着甜美可口的番薯干。他说他以为我不喜欢吃番薯,他也是很喜欢番薯。我告诉他,我在美国有机会也是每天吃番薯。

  第二天早上五点哥哥起床,亲自在厨房煮了配有家乡带来的番薯稀饭给我。我说这是世上最香甜可口的番薯稀饭,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美味。

2011年7月3日修補

〖参考文献〗
[1] 蔡承豪、杨韵平:《台湾番薯文化志》,果实出版社,2004年05月23日。
[2] 李学数:《数学之树常青第1集》,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11年。
[3] 《七品芝麻官》,1979北京电影制片厂。
[4] 章诒和:《这様事和谁细讲》,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5] 《明史》本传。
[6] 丁三:偷来的番薯塑造了清朝帝国,中国经济网,2009年6月4日 http://cathay.ce.cn/history/200906/04/t20090604_19243075.shtml

〖附录〗
台湾番薯探源
http://cathay.ce.cn/history/200906/04/t20090604_19243075.shtml

  台湾的岛形状似番薯,台湾人常称自己为‘番薯仔’,并且常以坚韧的‘番薯精神’为傲。番薯与台湾人关系密切,清朝先人来台开垦时筚路蓝蓟漱擗l、日治战时物资窘困的时期,番薯一直都是台湾人的代用食粮;对钗h人而言,番薯曾经是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番薯并不是台湾本土的产物,而是在数百年的时间中,藉由原住民、中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的力量而在台湾生根。换言之,番薯是台湾与世界发生联结的媒介之一,而从台湾番薯的流传过程,也得以窥见台湾历史发展的轨迹。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便来回溯番薯在台湾的流传历程。

  番薯传入台湾的时间,可说是众说纷纭;一般的说法大致可分为几类:(1)十六世纪中叶,中国的海盗逃到台湾时,顺道自大陆传来;(2)十六世纪末,由福建渔民带来台湾。(3)荷兰人统治台湾的时期,由福建移民携来;(4)一六六一年郑成功时所引进;(5)十八世纪初期,由福建移民携来;(6)原住民自其他岛屿带回。

  番薯在十六世纪中叶由中国大陆传来的这个说法,大概和此时期海盗林道乾、林凤等人从大陆逃窜来台有关,因为这是首次有的官方报告明确记载汉人来台;但在此时期番薯尚未传入中国,汉人不可能从中国携带番薯来台,因此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至于一六六一年或十八世纪初这两个说法,时间则又显太晚。因为一六六一年郑成功大军抵台时,就曾因粮食不足而向民间征集番薯,充作军粮,可见在国姓爷来台之前,台湾就已经种植番薯了,故第四及第五这两种说法也必须排除。

  那原住民传入的说法呢?在西方人的足迹尚未抵达太平洋的岛屿时,当地的南岛语族就已经有了番薯,台湾原住民与他们同属南岛语族,是否有可能在汉人抵达之前,台湾原住民就已经透过他们之手得到番薯呢?

  沿着菲律宾、台湾外海,再抵达日本的海流——黑潮,自古便是环中国海各岛屿间往来的通道,薯、芋类等作物便顺着这个通道,从菲律宾掠过台湾东南岸,散布到琉球、奄美诸岛(位于日本与琉球之间)等地。东南亚的小米、粟等,也越过南海往北推进,从台湾、琉球,北至九州皆有分布。由这些植物之例可证,在未藉助西洋人与中国人船只的情况下,物种的传播已经在台湾附近的岛屿展开;番薯透过原住民之手从海外获得,也是个可以想像的方向。只不过早期的记载不约而同地指出,台湾原住民多以芋头、小米为主食,即便真已经取得了番薯,似乎也没有传播开来。

  在中国的书籍中,陈第撰写的〈东番记〉首次提到了台湾番薯。陈第原籍福建连江,曾在抗倭名将戚继光手下任事,是个读书人,也是个旅行家。一六〇三年(一般的说法为一六〇二年,但陈第抵达时是农历十二月,换算成西历应是一六〇三年一月),当时已经六十六岁的陈第,随着的名将沈有容,奉朝廷之命来到澎湖肃清倭寇,战胜倭寇后(他后来又于一六二二年击败荷兰军队),沈将军为避免福建沿岸再受骚扰,于是来到当时被称为‘东番’的台湾调查有无倭寇。随沈军抵达台湾的陈第写下了〈东番记〉,这是第一篇关于台湾的观察报告。陈第所观察到的台湾物产,在蔬菜类中,有葱、姜也有番薯;大小豆、胡麻和薏仁。陈第将番薯归在蔬菜类显然当时番薯并不是平埔族的主食。不过番薯的种植想必也有一定的面积,方能被他所观察到,这也是首份台湾番薯的目击报告。

  番薯的种植并非昙花一现,一六二三年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一带)进行调查时,就提到这里可以作为供应新鲜食物的根据地,可提供的食粮包括:柠檬、野生番薯、香蕉……等数百种新鲜食物。纪录中特别强调番薯是野生的,这可能说明了番薯并非有规模的种植,而是处于野放任其自然生长的情况。一六二四年荷兰长官(东印度公司在台的最高行政首长)在写给公司的书信中继续提到:‘关于大员和附近的土地……中国人种有几样作物:例如,大体型的中国番薯、柑橘、香蕉、西瓜,和其他作物,但不像他们在中国那样认真栽种。’从这几份纪录中可以确定,在荷兰人到来之前,番薯已经在台湾生根。那么,究竟是谁把它带来的?

  十六、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期,葡萄牙船航向日本、中国船航向菲律宾、日本船航向南方,西班牙利用黑潮往来于墨西哥与菲律宾之间,台湾的位置正处于这诸条航路上。而且由于明朝时中国只对朝贡国开放门户,当时台湾不属中国,又靠近福建,于是成为亚、欧各国瞩目的焦点,各国都意图以台湾为第三地,与资源丰富的中国进行贸易。

  在此种情况下,不难想见在当时的台湾外海上,航行着各式各样的外国船只,还有从福建来的渔民,在台湾南部沿海捕抓‘黑金’(乌鱼)。在各方势力的往来下,番薯便可能透过西班牙、葡萄牙,或中国人等其中一方来到台湾。此外,蕃薯经由西班牙人传入台湾的可能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五九七年时一位西班牙军人 Hernando de losRios 提出,西班牙应该尽速占领台湾北部的要港——鸡笼(基隆),因为此地物产丰富,且为中国、日本之间的要冲。他更将一幅地图呈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作为依据,显然当时西班牙对于台湾已有些釭瑭A解。

  虽然当时在菲律宾,西班牙人严格控管番薯的出口,以致中国人要用尽方法才能把番薯‘走私’回中国,故在十七世纪初时,西班牙人主动将蕃薯传播到当时非西班牙领地的台湾,此种机会应当不大。不过由于往返于台湾海峡的船只众多,在气候及海流的影响下,船难自然不可避免,外国人因船难登上台湾,或者货物漂流到岛上的情况时有所闻。

  例如一五八二年七月,一艘葡萄牙船从澳门出发,在前往日本的航行途中,该船在台湾海域发生海难而来到台湾;一六二三年荷兰人在台南一带调查时,也曾藉助一位马尼拉人的帮忙,这位马尼拉人在‘很久以前’与西班人航海,发生船难后漂流到台湾,并在台湾结婚生子。如果西班牙人在航行中发生船难,船上又携带番薯当作粮食,番薯漂上岸后,在此发芽生根,这也是可想像的传播的途径之一。

  在康熙年间的方志中,特别提到有些台湾番薯来自南洋地区,其中有一种是来自‘文来国’,即北婆罗州的汶莱,而这个品种还曾输出至中国大陆。这似乎暗示着说,台湾的番薯品种有可能直接来自菲律宾、汶莱等地,即经由西班牙等外国人之手带来台湾。

  在种种的说法中,一般最常被提出的说法,是台湾番薯来自于中国。十六世纪末的福建,由于官方的推广,再加上适合的环境特性,番薯在福建广植,当地居民取得番薯的机会自然很大。福建的渔民或商人,可能因为捕鱼、晒鱼、或是与平埔族交易而在台湾做短暂停留;他们从家乡带些番薯在身上,一部分在船上吃,剩余的则在台湾种植,以充作补充的粮食,这绝对是可能的情形,因此台湾番薯来自中国的可能性最高。不过,番薯在福建的普及大约是从一五九四年官方大力推广之后才开始,这距离陈第观察到台湾番薯的时间还不到十年;若台湾番薯若真是从中国传来,那传播的速度实在是迅速。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3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28, 2008
2011年7月0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3,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