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读冯骥才的《大度读人》

── 李学数 ──


为自己做的一样也留不住,
为人类做的样样都留下来。

——冯骥才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冯骥才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要怎样为人,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冯骥才

什么叫历史,不光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还要站在明天看现在。柏林墙要拆除的时候,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到了,100万美元买一块。他们为什么要买?他们就是从明天的眼光来看它。
——冯骥才

中国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了,这一点我们是高兴的。但是在一个物化的时代里边,一个民族更需要的是精神。作家关心的问题是人的心灵生活、情感问题,这种关注不单纯针对某一个体,作家更多关注民族的命运。说我是一个‘政协委员’也是强调‘责任感’,而我不仅是政协委员更是一名作家,就是因为更多时候我以‘文化人的责任感’做事,我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政协委员就比别人好像多一点什么,如果要讲多,只是多一点使命,多一点责任。这些年来,我通过政协,比如说对文化问题的一些关切,比如从80年代的时代反对极左思潮,参与两个‘凡是’辩论。90年代对城市文化的呼吁,对民间文化的呼吁。

一次是在山西参加全国县长论坛,这个论坛很有意义,通过我在全国各处跑的结果,发现中国文化中可以被称作‘母亲文化’、‘根文化’的民间文化,被分担在中国的两千多个县里,如果这两千多个县里的县太爷对宝贵的文化资源没兴趣,那文化就很可能被消损掉。虽然这些县太爷他们也许并不懂文化,但知道它们是可以用来赚钱的,那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保护、利用这些文化。当时论坛的主持人介绍我用了七八个名衔,然后我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头衔太多了,不仅自己很累,也让别人很累,这些头衔哪个都不重要,我做的事情最重要。
——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是当代作家、画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是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文联主席,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努力完成着从文艺家向这样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他的民间文化保护事业深得民心,他说:“中国六百多座城市基本雷同”,充塞着平庸粗鄙的建筑,堆满了罗马花园、意大利广场,造成城市文化个性迷失的原因有几个:

  “一是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了。暴发式的财富增长,使得我们还没有以历史文化眼光去看待城市的美;二是知识界缺乏文化的自觉。有人问我最后悔什么,我说我后悔自己觉悟得太晚了,早10年呼吁就好了,现在有的城市你喊也没用了,早拆光了。第三,是官员的政绩欲与开发商的挣钱欲太强烈;第四是建筑师太急功近利、趋炎附势,面对市场需要他们只能迎合,自创的东西太少。所有艺术领域都有盗版侵权一说,唯有建筑界是没有版权专利,天下建筑一大抄,大家互相抄。”

  “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着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

  “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2009年3月5日冯骥才在全国政协提《关于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要通过专家审定的提案》:“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被列为国家或地方的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自然是功莫大焉。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进入了国家名录的文化遗产,就大大增加了经济的含量与附加值,对其利用、开发和盈利当属必然。这就形成了眼下争相对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的热潮。

  “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历史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

  “应该明确地说,产业化有助於公众接触、享受和认同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於集体和精神上的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时代继续存活乃至发展不能绕开的途径。在产业化过程中,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及其所在地区都会获得经济效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它在拉动内需方面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对于某些地区甚至可以成为支柱性产业。

  “然而,很多地方由於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特性缺乏认识,只将其做为一种产业资源,甚至简单地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往往是某一遗产申报成功,列入名录,便大举开发。把文化遗产开发当做土地开发或矿产开发。而且是开发乏术,随意改造,无度利用,其结果是热闹一时,不仅所获经济成果十分有限,造成浪费,并对文化遗产本身造成根本性的破坏。其中的关键是,当前这种开发多来自‘长官意志’和开发商的商业策划,既没有专家的参与和严格地审定,也没有专家的文化智慧和科学眼光,故而陷入一种比较盲目、粗鄙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即使有个别专家被请去出主意,最终也是官员拍板和开发商说了算。这无论对于文化开发还是文化保护都十分不利。为此建议:

  “一,凡列入国家到地方各级名录的文化遗产,都应建立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协助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理。特别是要把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的审定与监督列为专家组的实质性的工作内容。

  “二,任何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种民间手艺)都必须有严格的规划,这些规划必须经专家组签字批准方可进行开发。产业开发的部门必须同时必须承担对遗产保护的相关责任。遗产的产业开发是有科学界限的,这些界限和条例应由专家组制定,政府管理部门实施。从积极主动的角度上说,产业开发部门应在拟定开发规划之时,就应请专家阐述其文化特性及价值,贡献创意。因为文化遗产的开发策划,不只是商业策划,更是文化策划。

  “三,在产业开发和运行过程中,专家组要进行跟踪监督。凡违反遗产保护原则的操作,都应通过政府管理部门予以阻止。

  “四,有一种观点,似乎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赚到钱,就是得到了重视,起到了作用。这是错误的。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则被搁置一旁,比如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这部分遗产的保护责任,不能推给企业一了百了。政府要牢牢抓住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权,以保护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文化遗产是子孙万代共享的财富。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从文化的经济价值来看,也是只有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才能发挥文化遗产永久的魅力,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同时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真正和健康地发展下去。”

  天津的王教授发送我所崇敬的冯骥才《大度读人》的 powerpoint,我觉得他写的真好: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2009年7月5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7月6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6, 2009
2009年7月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