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好 为 人 师

──李学数──


古文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朝韩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三国曹植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23章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一位二十多年前的学生送给我一个短信:“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两者都成功了叫老婆。‘三、八’节即将来临,温馨提示:家和万事兴,跟老师斗是不想学了,跟老板斗是不想混了,跟老婆斗是不想活了。”

  我看了之后,哈哈大笑。

  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确觉得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人家的脑袋是不容易的事,但是我热爱作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荀子在《大略》这么写:“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十三世纪的元帝国时期,中国是一个等级制社会“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榭枋得《叠山集》) 有一个时期教师在中国被当作知识份子,屈列于“臭老九”,在政治运动狂热的号召鼓舞之下,一些无知的热血学生在老师头上戴高帽子,在他们衣服上淋墨汁,在脸上用笔打个“Ⅹ”,对他们不只精神上污辱,还拳打脚踢,用铜头皮带打得衣服浸满血。一些老师忍受不了这种折磨,只好绝望自杀求解脱。

  以荀子的话,这种“贱师轻傅”的行为,象徵“国之将衰”。

  许多年之后,这些无知的孩子长大,有些出国,来美国求生计,可是这种对知识无知乃不重视的遗毒仍存在。

  一次从加拿大飞回美国,在飞机上的邻座是一位华裔电脑公司的老板,他说他的夫人在小学教导一些华裔移民的孩子。他说这些从中国移民来的家长由于文革受教育太少,文化水平低,来了美国没法子做很好的工作,只能在唐人街做一些低收入的工作。

  他的夫人曾做一些家访,竟然发现有些家长对子女说不需要太用功读书,用功读书是“揾笨,益了老师。”

  在大爱剧场拍摄的《牵手人生》讲述河南残障老师马文仲民办小学辛勤教学,想给贫寒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看到他“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禁流下辛酸眼泪,一些人知道只能通过教育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可是有些人却由于无知而不重视教育。

  好的老师对学生是要有高要求,而不是当“圣诞老公公”送分让学生高兴。义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Michaelangelo 1475-1564) 曾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好的老师最大危险不是目标订太高而错过,反而是订太低,而轻易达到那里。”

  现在许多教授因为期末要被学生“打分”,因此为了取悦学生,故悥“放水”讨好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曾批评哈佛大学有些教授对于学生分数“灌水”,应该拿 C 的给 B,拿 B 的给 A,结果造成了分数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这成了“师道不立,其教不成”。

  亚洲的教育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其实如果我们能把教学内容变得有趣些,激发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往往会事半功倍,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 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留学美国哥伦比亜大学,1917年秋回国,回国后看到中国大批文盲,于是推行平民教育,创立“小先生制”。

  他说:“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的培植起,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并愿为国鞠躬尽瘁。”“愚蒙者我得而智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这,目视后进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价。”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

  “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1935年陶行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年末,他与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写一首诗:“世界将起变化,火把要换人拿。但愿天翻地覆,青年领着老大。”漫画家丁聪画这诗帮忙宣传。

  他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中钉,在李公朴、闻一多遭特务暗杀之后,他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由于“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去世之后,冶丧委员会编辑了一本陶行知纪念文集,里面有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题字,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包括宋庆龄写的悼念文章。这书一年后由关心中国教育的先父在新加坡收藏,过不久他去世了。

  我回新加坡读高中时看到该书,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熟悉。

  赞仝他提的:“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以后教书我也是用他建议的方法。教学生“活读书和读活书”,如果学生对教材有兴趣,就会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很可惜这本珍贵的陶行知纪念文集,在我读大学时由于局势风云突变,母校遭受疾风骤雨的打击,母语教肓遭受斧钺之刑而垂死挣扎,正是:“蜩蚯纷扰蛇鼠窜,暗夜长漫鬼唱歌;慈母惶恐子陷狱,忍烧宝书化灰烬。”母亲把书烧了。

  由于自已是被一个好老师从愚笨落后无知状态解救出来,在法国亲聆大师亨利·卡当(Henri Cartan 1904.7.8-2008.8.13) 春风化雨的教学,我立志以后能像他们那样献身教肓。

  我在加拿大念研究所时,一位老教授他上课铃一响就讲课。下课前五分钟就结束,证明是非常的清晰,上课抄完笔记可以不需要再温习。而他从来不讲废话,上他的课真的是如沐春风。学期结束,惊异发现他教了许多东西。

  我以后不管一些课教了二十多年,内容非常熟悉,我仍然是要认真备课,而且在教时观察学生反应,有时教材内容看学生的理解会临时增删。

  其实真正的好老师,不是只会简单作传输知识的工作,而是要启发学生能独立思考。

  中国人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每天提供一条鱼给人,倒不如教会他怎么样捕鱼,这样他就可以终身受用,知道怎样捉鱼。

  我们不可能终生陪伴学生,他必须要独立成长。如果我们能教他们怎么样面对问题时,怎么样解决,怎么样做活用学问的人,那么他们就能成为“万夫莫当”的勇士,可以开辟新天地,而不会执意在一个小圈子打转走不出来。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 1839-1937) 是个企业家和慈善家。在一封给儿子的信这么写道:“儿子,我知道你是布朗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可谓优秀。但是,你应该清楚,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付诸行动,否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而且,教科书上的知识几乎都是那些皓首穷经的知识匠人在象牙塔里编撰出来的,它难以帮你解决实际问题。

  “我希望你能去除对知识、学问的依赖心理,这是你走上人生坦途的关键。

  “你需要知识,学问本身并不怎么样,学成必须加以活用,才能发挥作用,要成为能学活用学问的人,你必须首先成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

  唐朝韩愈曾说过:“古文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出了老师的职责。

  我曾看到这样的话:“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因为好为人师者,必为浅薄。”前半句话来自孟子,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后半句话不知出自何处,不知谁讲的。喜欢作众人老师的人,不一定是浅薄。

  犹太人称“老师”为“拉比”,就是我们讲的“夫子”。在新约圣经,耶稣的门徒称耶稣就是“拉比”,耶稣时常以生动的比喻来向他的弟子传道解惑,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他浅薄。

写于2011年3月8日
2011年6月19日修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5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10, 2011
2011年6月19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19,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