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贫 穷 会 循 环

── 李学数 ──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农业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许多穷人的经济学。
──西奥多·舒尔茨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日本电视剧《菊次郎和早纪》描写一个油漆匠菊次郎的家庭的故事。北野菊次郎是一个不识字傻呼呼忠厚老实的工匠,靠替人油漆赚的钱养一个母亲及四个孩子。菊次郎是生活在旧时代的贫穷人家,由于没有什么受教育,做的是赚低微钱的工作,唯一麻痹自己的嗜好是喝酒,喝醉了发酒疯,打老婆,掀饭桌。

  剧本是以北野家最小的儿子小武倒叙幼年时和父亲生活的种种故事汇集而成,“那是不知美丑的时代,许多人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可是菊次郎就像中国的阿Q 吸引了广大的观众。人们对反映二战前旧时代穷人的生活很有兴趣。

  小武读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老师要请他的妈妈来教一堂课。平日在家里扎纸花靠手工及零散杂工赚点钱补贴家用的妈妈受宠若惊,拒绝老师的邀请。

  她坦白告诉老师说,她以前因家贫不能好好受教育,13岁就做女佣,这是心头之恨,但为了装门面抬高身价,她骗家人她是师范学校毕业,在男爵家里当过家庭教师(事实上是当女佣)。

  小武的老师说他知道她以前讲骗话,但是她应该去课堂上让学生受到教育,告诉学生贫穷是什么。

  “贫穷是会循环的,因为不能上学就学不到知识。

  “贫穷会周而复返。

  “因为贫穷不能送孩子去上学,没有知识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无论多久都仍然贫穷。

  “贫穷跟着人转。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摆脱贫穷。”

  以上的词句是早纪要学生跟着她一起念诵的。她本身遭受着贫穷的困苦和劳累,她的语言朴素但是包含一些真理──经济贫困可以导致教育贫困,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低下,同时教育贫困也会产生新的经济贫困。

  1901年两位经济学家朗特里和布斯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穷。”

  1998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1933- ) 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重视,1992年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1996年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以及1997年至2006年是第一个“国际消除贫困十年”。

  离开贫穷的日子,走向幸福的生活,教育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巴西虽然是世界主要粮食和肉类生产大国,却是世界上贫穷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2003年开始总统卢拉制了实施“零饥饿计划”,一是向饥饿人口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二是采取长远措施根除饥饿和贫穷,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劳动技能来解决贫困问题。

  据2006年的统计,全世界60亿人口中,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达12亿人,而中国目前就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8,居世界第二。

  有的经济学者认为穷人贫穷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获取的机会太少,他们被各种方式不断地剥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

  按照低于人均消费水平40%的人口即为相对贫困人口的界限,西部12省区的农村人口全部在相对贫困线以下。即使以全国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为标准,甘肃和西藏也在平均标准的40%以下。农村目前还有2610多万贫困人口。

  于全兴2001年1月在幸福工程全国组委会及家庭报社的支持下,只身前往中国西部部分地区,就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贫困母亲接受“幸福工程”救助情况和生存现状进行采访。对于生活在富裕家庭和在城市长大的人不知道穷困是什么?我这里让你们看于全兴拍摄的两张相片及他写的说明词: (见 南大站相册 20080826-A 至 20080826-H)

  “王五女,30岁,宁夏西吉县兴平乡王堡村人。全家4口人,有10亩山旱地,去年收成150公斤荞麦,无牲畜,政府每年救济籽种。丈夫得病卧床在家,不能外出打工。”(图片20080826-C)

  “李兰芬,36岁,云南邱北县双龙营镇太平村人。两个女儿,11岁的大女儿没有读过一天书。有6亩地,今年收成750公斤苞谷、30公斤小麦。全家4个月无口粮,靠政府救济。家无牲畜,耕种靠换工借牛。夫妇俩上山挖药材,今年能有150元收入”(图片20080826-D)

  像这样的家庭中国还有两千六百一十万,贫困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世界扶贫大会上曾经承诺:中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小康,消除贫困。在2005年3月14日举行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三农”问题时说:“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叫舒尔茨的经济学家的一句话,他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

  贫困家庭最根本的问题在教育上,必须狠抓10年到15年的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和教育素质,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没有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社会不可能实现和谐稳定。

  海南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但是在2005年初,海南却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的杂费。这两年海南采取了几个重大措施,一是把所有老师的工资,由省里拨,县里直接发,消除老师工资拖欠的问题,第二是2004年把老师的工资提高了50%,第三是每年省里从财政多拿出一个亿,用三年时间把46万平方米的农村学校D级危房全部改造完。2006年再加大住宿补贴,把贫困地区的课本费全部免掉。正是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为全国人大代表卫留成赢得了一个新的称号:‘教育省长’。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欣慰的说:“在海南最漂亮的房子那就是学校。”卫留成表示,2008年起在全省推广昌江“教育移民扶贫”工程,到2010年,海南将用3年时间把全省边远贫困地区4.4万中小学生全部迁到城里读书,其中今年将投入1.5亿元,使9000名中小学生享受到城市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海南虽然是个年轻的小省,经济总量不大,但“小财政”办出了“大教育”。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

  1998年,中国高校实行招生收费全面并轨,把免费上大学的制度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筒。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在实施的是成本分担制度,也就是说,由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投入,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分担一部分经费。大学抬高金钱门槛的同时,1999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高校扩招。中国实行高等学校收费以后,一大批贫困学生上学特别困难徘徊在大学高墙外,尽管社会上有各种资助活动。

  2007年政府建立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按照这个资助政策体系,以后每年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经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和学校的支出加在一起超过500亿;每年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要超过两千万。通过这样的体系,主要是给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 同时还有一些其它的资助办法。通过给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还有一些其它的资助办法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中国需要一场制度革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局面。

  “这种长期实行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本身就严重地限制农民人身自由、妨碍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阻碍农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这是农民人均收入相对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建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或者仍需要与众(指西方)不同的解决因目前这体系而产生贫富不均的特别方法──这就不是我这个不懂经济的人所能想像出来的。

2008年8月26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8月28日首版 Created on August 28, 2008
2016年2月2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22,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