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从“去华校化”看“去中国化”

── 李学数 ──


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今天早上看到我高中同学刘可传(笔名:长谣)写的《公孙对话》

公公
  乖孙,你很久没来了,公公婆婆很想你
公公,What are you eating?
  公公在吃包,来,你也吃一个
No
  好好,不吃,那你要吃什么?
I want burger
  好好,等公公吃了,带你去买。来,你小时候最爱唱《坐火车》,唱给公公听
No
  好好,不唱。那你要唱什么呢?
"Mary has a little lamb"
  公公不会唱,我们一块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好不好?
No
  好好,不读不读。你跟公公说华语,好不好?
No
  乖孙,你小时候是跟我们说华语的,现在为什么不说呢?
I hate Chinese
  喔!我的天
My God

后记:经历五十多年英文独大的洗礼,在今日的新加坡,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五的华人,有些的家庭用语已沦落至此。

看到新加坡当权者由于认为“受华文教育者是同情中共的同路人”的“恐共病”,在五十多年前把华文小学、中学关闭后,再关闭“南洋大学”,而华文教育就在这样的高压的政治势力湮灭了。

联想到台湾执政当局也犯了“恐共病”,为了更容易推行台湾独立的目的,在教育上也实行去“中国史”,语文课上“删文言文”,控制推行国语教育有年的“国语日报”,要把小老百姓喜爱的歌仔戏剧字幕改成罗马拼音。甚至在2017年内政部还想修改“姓名条例”——以后民众姓名不再用中文,而用罗马拼音。

记得六十多年前小学时,马来亚学校还挂孙中山像,以后英国殖民者只准挂女皇像。初中一时还有上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课,可是后来只教英国历史、印度历史,中国史的课程取消掉。目的就是不让你知道中国历史,就容易实行愚民教育。

2018年8月13日台湾教育部课审大会通过从2019年开始高中历史课纲分成台湾、东亚及世界等三个分域,中国史纳入东亚史的架构下,中国史不再单独存在。

当局希望在这种教育之下,年青一代就会“数典忘祖”,不会再和中国大陆有任何血缘,文化上的联系。

当局希望十年、二十年之后在这种教育培养的年青一代,如果有一天有人问他们:

“你是中国人吗?”

他们回答:"I don't know."

或者更好的是:”知りません”(日语:Shirimasen,不知道)

可是这种妄想是会得逞吗?

历史证明“机关算尽,卑鄙的伎俩是在日光之下会丑态毕露,最后遭人唾弃。”

——2019年3月14日

〖附录〗

新加坡:为什么新加坡华人那么讨厌母语?
http://bbs.tiexue.net/post2_7058955_1.html
2014/2/4 7:08:03

“你喜欢华文吗?”,“我不喜欢华文”。“你的华文成绩那么好,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华文很难学,为什么还要逼我学”。

“你最喜欢的科目是……?”,“我最喜欢科学、数学“。“哪华文呢?”“ 我讨厌华文!”。“为什么?”,“因为……(自己也说不上来)”。

以上是我跟两位华文程度很好的本地学生的对话。

我是一名印度尼西亚华裔,已经来新加坡几十年了,平时能够以流利的华语与人沟通。以前印尼政府是不允许学华文的,因此一般印尼华人多半不谙华语。还好我的家乡离新加坡很近,我们从小都是看新加坡电视节目长大的。所以当地华人在华语的听、说方面没什么大问题。

从小我的父母亲就让我们在家里“偷补习”华文,老师是早期印尼华校的正规老师,上课是用以前新加坡教育部小学至中学的课本。在某种意义上,我的华文应该有新加坡中学的程度吧?

新加坡学生之所以不喜欢,甚至讨厌华文,据我看,应该已经是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前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不了解这里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母语,直到自己有机会接触一些新加坡学生,才发现这里的学生“讨厌”自己母语的程度可以如此之深——即使是华文程度很好的学生。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母语呢?我觉得有三种原因:对自己母语本身的认同感、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本身的难易度有关。此三种原因又环环相扣,互为影响。

回想起以前我们在印尼“偷补习”华文的年代,很少听到其他的同学说华文很难学或不喜欢华文的,自己也从来没有那样子的想法。现在仔细想想,也许是我们没有面对华文考试的压力?

又或者我们很珍惜学习华文的时光,知道这是“很难得”的机会?又或者觉得学习华文是一种华人身份认同的象征?所以非但对华文不抗拒,还“欣然接受”这个“不属于我们自己母语”的母语?

新加坡学生对自己母语本身的的认同感似乎不那么强烈,因为即使身为华人,华语并不是自己的习惯用语。从小到大在学校学的科目都是以英语为媒介语,华语只是其中单独一门科目而已。学生本身对自己母语的态度,也因为整个社会的氛围而不那么重视,认同感也比较薄弱。不认同自己的母语,进而造成不喜欢,甚至于厌恶。

在印尼,一般的印尼华人是用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 来沟通的,华语自然也和新加坡一样,没有使用的环境,但对印尼华人来说(特别是老一代的印尼华人),却对华语很有认同感也有感情。即使很多印尼华人不谙华语,也没有机会学习,他们都渴望能够学会华语;若有机会学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吧!

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语言环境来听、说、读、写。英文毕竟是这里的工作、沟通、上课的语言,有着其必然的强势地位和需要,不是其他语言可以替代的。

华文,在这里的功能,只能沦为家庭用语或学校考试的科目。比较难创造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用华语来沟通。久而久之,华文对学生来说就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试。当然对华文就不会有什么“感情”可言了。没有环境来使用,还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叫学生如何喜欢呢?

在印尼的华人必需掌握好印尼语,因为那是印尼人的唯一沟通语言,上学、工作都得使用的语言。但除了印尼语外,一般印尼人也得学英语。以前,我们是上了中学后才学英语的。但现在有些私立学校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得学印尼语、英语甚至华语。从小就得学习三种语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华文真的难学吗?这是个很吊诡的问题。从华文字的结构来说,它的确比拉丁语系的语言来得难认、难写。但从语法来看,它又没有英文来得复杂。一般新加坡学生都认为华文难学,可是华文真的就很难学吗?还是一种偏见?又或者学生本身打从内心就抗拒、鄙视这个语言?因为内心的抗拒、鄙视,所以学起来就觉得很难了呢?

其实,一种语文难不难学,见仁见智。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也互不相同。很多以华语为母语的地方如中国、台湾,应该没有人会认为华文难学吧?但认为其他外来语如英语难学的反而大有人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在新加坡觉得“很容易”学的英文,到了其他地方就变成“很难学”了呢?相反的“很容易”学的华文,到了新加坡就被认为“很难学”了呢?

以前印尼的华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学也没有机会学华文。这是身为华人的一种遗憾,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填补那空白的三十几年,让年轻的一代能够喜欢和学习自己的母语。

新加坡的华人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学习自己的母语,希望下次当我再问那两位学生:“你喜欢华文吗?”的时候,他们会很自豪的回答我说“我很喜欢华文,很喜欢我们自己的母语。”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9年03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March 16, 2019
2019年03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rch 16,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