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数学之树常青》第1集序

──李学数──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梦想:一方面是成为数学工作者,另外一方面是做为一个科普作家。

  我很注意数学教育工作,有机会到不同国家及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工作者或数学教育工作者,我总爱从他们那里了解他们是怎样展开教学、研究工作的。

  1992年我在《我是李学数》谈到:“我在少年时生活的侨居地,有一个时期连《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都是禁书。我到处找我能看到的中文书籍,早上很早起来,在晨光熹微的清晨,我把绻缩的身体尽量靠在灶边的火,并用那火光照亮手中的古书,这些书把我带到遥远、古老的神州大地,我看到先民传说的神话人物——盘古、女娲、夸父、后羿、夏禹。我想像和他们或登昆仑、或临洞庭、或驾皮筏在咆哮的黄河上、或乘驷马奔驰在黄土高原。我感到作为龙族的子孙而骄傲。”

  我小时特别害怕算术,到了初中,第一学期有一位谭老师教中文和算术。她对学生有爱心,教学生都是循循善诱,上课态度和蔼,用啓导式方法教学,课外还把自己的藏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借阅,对后进生她从不打骂和讽刺挖苦,而是鼓励和耐心辅导,可是到了期末考试,成绩却考不好。借阅三本算术书从头学起小学的算术,第二学期全校数学竞赛,竟获得了第一名。从怕算术到爱上数学,除了得益于一位好老师的啓迪外,趣味教材激发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数学一般说非常的抽象和艰深,一般人是不容易了解,因此如果要做这方面的普及的工作,会吃力不讨好。希望有人能把数学写得像童话一样好看,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数学。

  在法国南巴黎大学从事数学研究七年半,这期间我常到意大利、德国、英国、匈牙利等国家开会学习。在留法期间曾参加 Taton 教授主持的数学史研讨会,只有希腊、埃及、巴比仑、印度,而忽略了中国数学史。我觉得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祖先的文化成果无知是一件悲哀的事,才开始对中国数学史做点研究,于是自己一面研读巴黎图书馆能找到的资料,一面执笔为香港《广角镜》杂志写《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一系列文章,希望通过通俗故事的形式能对一般人介绍一些数学知识。

  1993年春天,我在彰化师范大学训练一些未来的老师作研究,这段期间我先后在一些高中、研究院、大学介绍了一些中国数学史,以及放映我这几年拍摄的相关幻灯片资料。当年6月底我要离开台湾回美国,邱守榕教授希望我再留一个多月,为台湾高中教师进修暑期班讲数学发展历史,特别是介绍古代中国数学的贡献。我把当时讲解的一部分材料写成《中国数学五千年》由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出版。

  我在香港《广角镜月刊》尝试写了一些数学普及文章,后来滙集成《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一集至八集。首四册的出版年份分别为1978、1979、1980、1984,之后相隔了一段颇长的日子,1995年第五册印行,而第六及七册都是在1996年出版,而第八册则成书于1999年。三十多年来,作品陪伴不少香港青少年的成长。

  这书在台湾和大陆受欢迎,有许多种盗印版。新华出版社在1999年1月将第一集至七集变成四册在中国发行。

  上世纪七十年代缅甸的一位数学老师看我介绍费马大定理,写一封长信谈论他对该问题的初等解法,很可惜他不知道这问题是不能用初等数学的工具来解决。还有一位喜欢数学的大陆高官看到我介绍四色问题,给我寄了他出的用辩证法证明四色问题的书,而且还通过英文报章向外国宣告这成就。我想起两百多年前拿破仑看了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 给他的天体力学的书后惊异地问他:“为什么里面没有提到上帝?”,而他却淡然回答:“我不需要这个假设。”我想如果毛主席当年身体很好,看了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后召见陈景润问他:“你怎么证明1+2的定理?”,而陈景润不说是靠洋大人发明的筛法而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毛主席会不会送他到精神病院疗养?!

  八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参加数学教育会议遇到来自中国黑龙江的教授,发现他拥有我的书,而远至内蒙古偏远的草原,数学老师的小图书馆也有我写的书。

  九十年代,有一次到香港演讲,进入海关时,一个官员问我来香港做甚么,我说:“我给香港大学一个演讲,也与出版社讨论出版我的书的计划。”他问我写甚么书,我说:“像《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让一般人了解数学。”他竟然说,他在中学时看过我写的书,然后不检查我的行李就让我通过。

  一位在香港看过我的书的中学生,二十多年后仍与我保持联络,有一次写信告诉我,他的太太带儿子去图书馆看书,看到我书里提这位读者的一些发现,很骄傲的对儿子讲,这书提到的人就是你的父亲,以及他的数学发现。这位读者希望我能够继续写下去,让他的孩子也可以在阅读我的书后喜欢数学。

  前两年,我去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演讲,一位念博士的年轻人拿了一本我的书,请我在泛黄的书上签名。他说他在念中学的时候买到这书,我没有想到,这书还有马来西亚的读者。

  很多年来,我停笔不写,主要是听从华罗庚先生的劝告,他说:“人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先把自己的科研做好,然后再从事喜欢的工作。”他还对我说:“科普工作是很重要,但在中国并不被受重视。希望你在无后顾之忧的时候,再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养尽点棉薄之力。”

  距今已七百多年的英国哲学家罗杰·培根(1214-1294) 说:“数学是进入科学的大门的钥匙,忽略数学,对所有的知识会造成伤害。因为一个对数学无知的人,对于这世界上的科学是不会明白的。”

  看到2010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的报导: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 的比例是3.27%,这是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调查对象是18岁到69岁的成年公民。

  这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每一百个中国人,仅有三个具有基本公民科学素质,每一千个中国人,仅有32个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每一万个中国人是有三百二十个,每十万个人仅有三千二百个。你可估计人口有多少懂科学?

  在1992年中国才开始搞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当年的结果是令人难过,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是0.9%,而日本在1991年却有3.27%。经过十年努力,到2003年,中国提升到1.98%,再四年2007年提升到2.25%,而在美国2000年前已经达到17%。

  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数学,了解数学家,知道数学家在科学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希望能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以后能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在写完第八集《数学和数学家故事》时我说:“希望我有时间和余力能完成第九集到第四十集的计划。”

  由于教学过于繁重,身体受损,为了保命,把喜欢做的事耽搁了下来,等到无后顾之忧的时候,却眼睛处于半瞎状态,书写困难,因此把华先生的期许搁了下来,后来两只眼睛动了手术,恢复视觉,就想继续写我想写的东西。

  这时候,却记忆力衰退,许多中文字都忘了,而且十多年没有写作,提笔如千斤,“下笔无神”,时常写得不甚满意,而我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常常写到一半,就抛弃掉重新再写,因此写作的工作进展缓慢,而由于我把我的藏书,大部分都捐献出去,有时候,要查资料时却查不到,这时候才觉得没有好记忆力真是事倍功半,等过几天去图书馆查资料,往往忘记了要查些甚么东西。

  有一次我上网寻找一个材料,发现有人写的文章和我的题目一样,可是没有标示作者,读的时候觉得这个人的文笔蛮好,而且生动有趣,材料丰富,看到最后却发现,作者建议读者看“拙作《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N册”,才发现这是我以前的文章。我惊讶的发现网上许多我以前写的文章,都被台湾及大陆的数学老师引用和放在他们的个人网页上。

  陈省身先生一心想把中国变成为数学大国,他曾说数学不容易被普通人接受,他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做点普及的工作。他离开美国,回天津定居,曾寄一些他的书给我,并且安排我到南开数学研究所专心写作,很可惜当时我的身体很差,我想等隔年身体较好再去他那里,谁知隔年他就去世了。

  我在1984年来加州时,本来有计划为他写传记,我和他曾几次在柏克莱大学讨论,写他的事蹟,听他讲述他的师长与同事的故事,很可惜后来工作繁重,我没法子常常老远的跑到柏克莱见他,这个计划无疾而终。

  后来他要从美国退休,准备回中国,柏克莱数学研究中心主任 Eisenbud 教授,给我邀请函参加他的欢送会,我却因身体不佳而没有参加。我觉得非常内疚,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他,本来以为参加第二届世界华人数学会,能够在台北看到他,这次他却因身体不适而无法来,我们又失之交臂。

  这集以色列·哈柏林,保罗·查理·哈尔莫斯,陶哲轩,两位美国黑人统计学家——大卫·伯莱克威尔和我的同事保罗·伯德,‘两熊及两钱’:熊庆来、熊全治,钱伟长和钱宝琮。其余是我的经历和教研活动。

  我在少年时写了第一首旧体诗《咏盘古》:“蜩蚯纷扰蛇鼠窜,暗夜长漫志未寒。抡起双斧劈混沌,迎得朝阳照万方。”现在鬓髪斑白仍志未寒,希望能做到华罗庚先生写的那样:

  愿化飞絮被天下,
  岂甘垂貂温吾身,
  一息尚存仍需学,
  寸知片识献人民。

  以前我的雄心壮志是把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一集一集写到四十集,现在已经没法子也没力写这么多,我想能写到十集就好了,我曾是个完美主义者,文章写好之后,不太满意,束之高阁一放,就可以放了十年以上。为了不让完美主义的毛病拖延写作的工作,我想最多修改三次就送出,另外,我的血压很高,不允许太常坐着不动,因此我想请读者帮忙,如有看到一些有趣味的数学资料,或想提意见及讨论一些问题请传送至底下的电子信箱: lixueshu55@gmail.com

  感谢陈松龄兄数十年关心《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的写作和出版。感谢许多好友在写作过程给予无私的协助:郭世荣、郭宗武、梁崇惠、邵慰慈、邱守榕、陈泽华、温一慧和谢勇男几位教授以及钱永红先生等帮我打字校对及提供宝贵资料,也谢谢编辑张可盈女士的细心检查,作高品质的追求,尽量减少错别字。

2011年6月15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6月15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15, 2011
2011年6月1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17,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