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谈 癌 色 变

── 李学数 ──


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

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

  2月4日世界癌症日(World Cancer Day),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部负责人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200万人被诊断罹患癌症,而这些癌症病例中有五分之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每年导致全球760万人死亡,癌症将继续位居人类“夺命杀手榜”首位。

  中国内地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200万,死亡约150万,目前发病率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其中,肺癌发病高居首位,近十年肺癌的死亡率上升了56%,占全部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1/4,吸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數十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台湾衛生署昨日公布九十六年國內十大癌症排名,平均每六分五十六秒,就有一名罹癌。其中大腸癌的發生率更是首度超過肝癌,成為最多台湾人民罹患的癌症,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相對比例僅次於女性的乳癌。

  肿瘤细胞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多年才长成肿瘤。人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据一项科学统计数据表明,一般情况下,每个人在40岁以下每天会产生癌细胞200-3000个,40岁以上会增加到每天产生癌细胞300-10000个。如果体质环境恶化,比如体液酸化了,那么细胞的这个癌变的数量和机率就会大大增加,“叛变”细胞脱离正轨,自行设定增殖速度,累积到10亿个以上我们才会察觉。癌细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时间计算,1个变2个,2个变4个,以此类推。比如,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时间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时间是40多天。由于癌细胞不断倍增,癌症越往晚期进展得越快。

  朋友的太太得到癌症后化疗,心情跌入谷底,不许先生告诉親友这消息,也不要有人来探访。先生辞职陪伴,太太情绪不稳定,朋友说:“伴君如伴虎”(雌老虎!),真是“度日如年”,我安慰他:“你的夫人在这二十年来理家养育子女,并且曾为家庭还要出外工作赚钱,这辛苦以及要承受工作的精神压力才造成她身体的毁坏。你应该珍惜这是最后可以相伴的日子。就像诗经里的诗‘执汝之手与君同行’,陪伴她让她快乐些走完最后一段日子”。

  不久前K教授告诉我作直肠检验,割掉里面一些息肉,还好无癌症。他的系主任两年前因腹痛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是直肠癌末期,三天之后吓死了。因此他要医生给他检查,希望能有病早治疗,还可以活命。

  可是昨天他给我电话,他父亲年纪大癌细胞由食道扩散至肺,一个肺叶不能工作,另外肺叶有积水,已经病危,医院告诉他,如果有奇迹,最多能延二十天,他父亲现在不能进食,他准备后事。他说看到病人在垂死挣扎,心里很是痛苦。

  这是可以理解挚爱的人不久就要死别,这是很沉重的打击。

  战胜癌症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期癌症大都可以治愈。会死于癌症是因为自身免疫力降低之故。2010年2月3日中国医学论坛报有-篇《焦虑引发癌症有证据》报导:英国《自然》杂志(Nature)2010年1月13日在线发表上海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田教授与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共同研究发现,焦虑会引发癌症。焦虑信号分子会像导火索一样,引发潜在的致癌细胞生长肿瘤,使罹患癌症的概率大幅上升。

  1个传递焦虑信号的JNK分子在其中充当导火索,引发潜在的致癌细胞生长成肿瘤,使人罹患癌症的概率大幅上升。许田的研究小组通过果蝇实验发现,这几个突变并不一定要同时发生在一个细胞中,它们可以分别发生在不同细胞中,也会引发癌变。“这不仅改变了教科书中的说法,还向我们解释了为何癌症的发生率会这么高。”许田说,一个细胞中发生一次致癌突变的概率为10-8,发生两次突变的概率就是10-16,而在两个细胞中发生两次突变,概率仍为10-8。“这意味着癌症的发病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研究还表明,JNK焦虑信号非常容易产生,人们一旦受伤、感染、焦虑,甚至在过热、过冷等极端环境下,都会诱发机体产生JNK分子信号。”

  与我合作的一位犹太籍的女教授R上星期打电话给我。她说她想听听我的声音和笑声,她很低沉,因为医生诊断她有卵巢肿瘤,已安排下个月中动手术。

  她说想在这之前到佛罗里达州的一个会议见我,可以和我谈谈数学散散心,她说她与我一起做数学会感到快乐。

  我劝她不要太忧虑,中国人说生死由命,我们换一个情况来看,你不是很怀念你的母亲吗?她刚刚过世,你心里很难过。你就这样想上帝要你去天堂陪伴她,你们很快又能相聚在一起,会死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谢天谢地。

  她问我能不能再打电话给我,我说只要我在家里没有教书,什么时候给我打电话我都会聆听。有癌症的患者,如果能心情静如水,培养乐观、豁达的个性,或反常的能夠快乐欢笑视死如归,病情有时会改善。

  老人中心有一位大姐义工,年青时诊断有癌症,当时她的孩子只有八岁和四岁,她不让妈妈知道,告诉远在东北工作的丈夫回来。她说她不惊慌,而且视死如归,结果身体起了变化,在临动手术前,医生再检验发现癌消失了。

  我岳父告诉我他的一个同胞的故事:这人身体健康,在去医院检身体,医务人员错把一个肝癌末期的检验报告,张冠李戴放进他的档案里,结果这老先生在听到医生说他病情严重不到一个星期就过世了。岳父说:“他不被日本人的炮弹,共军的枪炮打死,却被无中生有的讯息吓死。”

  台湾大学数学系的黄武雄教授十多年前被诊断肝癌转至肺癌,医生说只有三个月的寿命。我收到他的诀别信,难过的流泪,质问上天真是不公,好人早逝,坏人长寿。可是他的求生慾望强,而且不畏惧死亡,住到山区靠爬山走山路,活了十多年。我去年七月去台湾大学演讲,很高兴看到他还教书并且仍做研究。

  有一个美国数学家叫约翰·封奈曼(John Von Neumann),他由于在电脑的贡献,有人称他为“电脑之父”。由于他参与美国二战时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受到輻射,五十四岁诊断有骨癌。本来他是一个很快乐潇洒的人,却精神崩溃,什么工作都不能做,在死前悲伤焦虑,所以人应该是有点勇气面对死亡。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作者,他说:“癌症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癌症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美国的数据表明,生癌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75%,像乳腺癌甚至能达到90%以上。我在这本书上有过一个计算,美国人生了癌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一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确诊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或许还到不了。根据这些情况,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得出明确的结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公认的、官方的观点。只不过我强调了一下,加了‘只是’两个字。

  “所谓癌症只是慢性病,基于两点:一、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很缓慢,有一个长期渐进而累积的过程,一般需要5到20年;二、即使发生了,很多情况下可以长期‘休眠’,或基本康复,这就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医学科学根据。当然,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提示: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就像当下的金融危机一样,经济是有困难、有点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信念与信心。如果信心有严重危机了,走出经济危机就非常困难了,这很恰当地比喻了我们现在对癌症的治疗情况。”

  以前中医说我的体质属于“酸性”,我爱吃腐乳,梅菜扣肉,炸鱼和韩国烤牛肉,这些食物是含有很高的致癌物质,现在也少吃了。也很喜欢吃辣,辣椒味辛,含有辣椒素,它可刺激口腔内辛味的感受器,引起血压变化和出汗,大量进食可造成神经损伤和胃溃疡。动物实验取得的证据表明,辣椒一旦从肠吸收到血液中,即可运输到肝脏贮存,成为有益的抗癌物质。但辣椒素在肝脏内亦可破坏细胞,打乱细胞内的生化过程,变为吸收游离基的成分,而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部分游离基是致癌的原因。

   年青时爱喝酒,把葡萄酒当矿泉水来喝。后来看到一位好友,由于酒精中毒,肝脏硬化,后来转变成肝癌而英年早逝,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看他那种情况,使到好酒的我,三十多年来滴酒不入。

  喝足够的水、均衡饮食不偏食、和每日运动,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睡眠充足,防止癌症乘虚而入。

  减少患癌机率要避免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这里录下一个中医的顺口溜,供喜欢食疗保健的朋友参考: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

2010年2月10日

【附录】
(1) 专家:三分之一癌症长在心上 很多患者死于恐惧
http://www.jiaodong.net/health/system/2009/03/16/010480695.shtml
2009-03-16 08:50:18 北京晨报

  ●出镜人物:何裕民
  ●身份: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真话节选:
  ·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
  ·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认识何裕民教授是十年前。他突出的文采和犀利的观点,在相对寂静的中医界显得十分打眼。

  再见到他时是之前的那次“取消中医”的争论,何裕民是作为《医学与哲学》的编委,想通过一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中医界人士自身的反省乃至奋进……我那时才知道,当初因为写了《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医》一书而受到中医界业内非议的何裕民,对中医其实感情笃深……

  何裕民上周来北京,是为了给国家图书馆做一次公益讲座,此时,他的肿瘤专家身份已经蜚声国内各地。作为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学者,却走到临床一线,怪也不怪。怪的是他居然舍得那支才华横溢的笔,不怪的是,他酝酿几十年,极具中国哲学意味的医学理念早就需要“落地”了,无论是令西医一筹莫展的癌症,还是被癌症吓破了胆的病人……

  1 信心有危机无药可救

  记:您的书名叫《癌症只是慢性病》,对所有癌症病人都是个安慰。这是出自您的善意还是确有医学证据?

  何:癌症有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治愈的;三分之一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癌症经过合理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美国的数据表明,生癌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75%,像乳腺癌甚至能达到90%以上。我在这本书上有过一个计算,美国人生了癌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一般的慢性病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确诊以后平均可以活11年,或许还到不了。根据这些情况,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得出明确的结论:“癌症是一种慢性病”。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而是公认的、官方的观点。只不过我强调了一下,加了“只是”两个字。

  所谓癌症只是慢性病,基于两点:一、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很缓慢,有一个长期渐进而累积的过程,一般需要5到20年;二、即使发生了,很多情况下可以长期“休眠”,或基本康复,这就是“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医学科学根据。当然,我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明确而正确的提示:我国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就像当下的金融危机一样,经济是有困难、有点问题的,但更重要的是信念与信心。如果信心有严重危机了,走出经济危机就非常困难了,这很恰当地比喻了我们现在对癌症的治疗情况。

  2 对付癌症手段不能太极端

  记:李嘉诚曾经在国内办了癌症病人的“宁养园”,初衷是让没有药物治疗的病人安乐地、顺其自然地走完最后一程,这是世界的惯例。但国内的“宁养园”好像没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仍旧争先恐后地找偏方,甚至乱吃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不清。癌症是这30-50年来发病率增加起来的,以前危害生命的是炎症,人们用抗生素成功地杀死了致病微生物。那套模式就想当然地移植到了对癌症的治疗中,结果效果不好!杀癌细胞最早用的是化学战的毒药,现在化疗药有改进,但也差不多,七死三生;且病人非常痛苦,这又反过来加剧了恐惧。所以,我觉得国内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癌症的本质认识的不清,认为它是种非常凶险的、必死无疑的、非常痛苦的,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极端手段去对付它。

  我书上有一个病人,单纯的肠癌,他是个企业家,很有钱,为了第一时间彻底治好它,八个月时间用掉了200多万。各种偏方、药方都试,早上起来睁开眼,妻子就帮他拿药,结果药吃出了肝肾损伤,八个月时间就走了。如果合理治疗,活上个10年应该是没问题的。

  记:您在书中讲到,很多癌症患者有偏执狂或精神分裂症的,结果癌症不治而愈。我觉得人类的癌症好像不是长在身上,而是长在心上。等人失去正常意识了,“自我”也消失了,“心”也没了,癌症也就没地方生长了。您同意我的说法吗?

  何:90年代末,我组织中华心身医学分会专家编写《心身医学》时就明确强调:“癌症是心身相关性疾病”,癌症发生、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研究就表明:有偏执倾向、个性非常执着的,这类患者常康复得很好,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康复得很好。从这个角度讲“癌症不是长在身上,是长在心上”是有一定道理的。

  临床上,我们发现两个极端,农村老大爷、老大妈,不太了解情况,能给予合理的治疗,就能活得很好,有10年、20年的生存期;那些特别执着的,特别理性的,从容应对的,追求某种事业的,或者有点偏执倾向的也活得很好。

  3 误导健康后果很严重

  记:您这次来北京是为了给国家图书馆做讲座,现在社会上搞医学讲座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并不是医生背景,没有执业医师资格,但却很受公众欢迎。您觉得在这个方面,医学界欠缺什么?社会监督欠缺什么?

  何:我们医学界有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大家都认为治病搞科研才是正宗的医学,可大家忽略了医学的科学普及。第二,即使进行科学普及我们也是教条式的灌输:你应该怎么样治疗。而忘了人不光有生理、躯体还有精神心理和认识态度,有着多种需求。包括精神认识层面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的专家很少有结合疾病谈精神。而社会上那些非专业人士,注意到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病人容易接受他们。

  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医学和健康是最容易产生巫术,也是巫术最容易泛滥的领域”,打着“特效”旗号的巫术就容易泛滥,政府主管出版的部门和医学专业学会应该加强监督。某些书出来以后,应进行评判,特别是畅销书,究竟合理性在哪?是否只是商家的无良炒作。这个不是一般的误导问题,这是误导了珍贵的健康与生命,故应该像股市误导要受的惩罚一样,健康误导也一样要受到严重惩罚。

  记:当年的“取消中医”之说引起争论,您是重要的经历人,现在回想起那件事情,有什么想说的?

  何:我要感谢这次争论,让人们重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中医。中医发展到今天有她的坎坷、有她的历史积淀,也是她的机会,因为不得不承认现代生物学发展得很快,在目前这个氛围中,中医生存比较艰辛。但这次中西医之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包括中医学界内本身的麻木不仁或盲目乐观,我相信通过这次争论,中医在10到15年一定会拿出过硬材料证明它的价值。而且,中医不仅仅是种医疗体系,更是个文化理念体系。奥运会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和谐”的信念,而和谐就充分体现在中医当中,中医的信念及操作体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4 “和谐”与“调整”中医胜一筹

  记:在癌症治疗方面乃至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您觉得中医的价值是药物还是理念?

  何:中医提出了很好的理念。像肿瘤治疗,短时间内杀灭癌细胞中医不如西医显效,但长期疗效和综合疗效,中医又远远优于单纯西医,因为它追求的是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和长期的稳定,就像我们说的“和谐”。从理念角度来看,西方医学强调的“征服”和“替代”,像炎症就是用抗生素“征服”致病菌,肝、肾功能丧失用脏器移植来“替代”一样;而中医讲究的则是“和谐”与“调整”。西医是种理想模式——把病杀灭得“干干净净”,但太理想化了,绝大多数时间做不到,只能“让人明明白白的死”。而中医认为有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却让人糊里糊涂的活。我认为理念和中医药都有贡献,而且这些贡献在现代科学情况下与西方认识可以有所互补,很多情况下还可独立发挥优势,但是必须在合理的理念指导下。

  ●佟彤

(2) 别再被酸性体质忽悠了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elenson/article/b0-i9913054.html
2009/12/21

  酸性体质之说已经盛行了数年,由于此学说的创建者高明地偷换了医学概念,加上世俗医学的推波助澜,更有一些专家学者的保驾护航,使很多人成为了该学说的笃信者。

  越来越多的人在被卷入这种学说之中时,《健康报》、《新世纪周刊》等权威媒体,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汪涛、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纷纷对此提出质疑,指出“酸性体质”之说根本就是一个“伪学说”,是某些商家在故意偷换概念而已。

  成千上万的人被一个“伪学说”忽悠,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是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现在,全社会在倡导科学素养、文化素养和健康素养。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结果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在增多,获得信息的方法变得更容易,但社会的发展也对人们提出了挑战,就是甄别良莠信息的能力。关于健康、保健、养生的各种信息和方法,现代人决不缺乏,所缺乏的恰恰是甄别它们好坏的能力,即科学素养的残缺。而科学素养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完成,也不是多读几本书,多听几个讲座就可实现的。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的健康素养也会很高。当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出现的时候,科学素养高的人,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判断其是否合乎常识,会去寻找支持它的依据,而不会轻易被“专家”、“业内人士”、“著名学者”等所迷惑,从而成为没有大脑的“追风族”,弄不好损了健康甚至还搭上了性命。

  如果您还在被“酸性体质”忽悠着,请看看权威媒体和名副其实的健康专家是怎样说的。

  北医三院肾内科主任汪涛,从事临床20年。作为博士生导师,自言对最新的医学名词都保持着一份关注。在被问到对酸性体质有多少了解时,他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

  美国亚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华人科学家张健花了1周的时间,查阅资料,和美国的同行讨论,多方论证。最后,他说他可以代表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负责任地说。酸性体质是一个造出来的概念,纯属子虚乌有。

  酸性体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体液中的pH值最好是偏碱性,那样才是最健康的状态。一旦偏了酸性,就会导致各种疾病,小到感觉疲倦,大到癌症。一句话,你能想到的疾病,在酸性体质论者那里,都是因为体液偏酸的缘故。

  人体体液正常的pH值在7.35-7.45之间。一旦低于7.35,就会引起酸中毒,症状是头晕、瞌睡、焦虑,甚至精神错乱;如果高于7.45,同样也会引起碱中毒。其后果不仅会引起肌肉痉挛,还会导致心脏问题。不管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一旦不能及时就医,都有生命危险。

  人体通过一套缓冲机制使体液中的pH值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这套缓冲机制有3个环节:一个是碳酸和碳酸氢盐,一个是肾脏,另外一个就是血红蛋白。这3套缓冲机制就像过滤网和天平一样,自动调节体液里的酸碱度,让它们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值。也正是因为这些缓冲机制,人体不管摄入什么食物,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事实上,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是一个站不住脚的论述。在医学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的情况发生,只不过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或生病了,才会出现酸中毒现象。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腹泻、肾衰竭,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确实会引起酸中毒。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却和酸中毒没有一点关系。

  身体偏碱是健康的,其实不过是酸性体质论者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以号称中国最早提出酸性体质概念的梁双林的理论为例,他们强调身体的Ph值应该一直处于7.4才好。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因为正常人体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并不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偏碱性才好。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另一个是皮肤,健康的皮肤pH值应该是5.5,处于弱酸性的皮肤更不容易滋生细菌。女性阴道最理想的环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于4.5,就会引发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体质论的观点,一个人的体液或血液pH值呈碱性才健康,那么皮肤、胃、阴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该呈碱性才符合逻辑。

  酸性体质论就像一个到处都是漏洞的谎言一样,一个谎言需要另外一个更大的谎言来补上窟窿。事实上,他们也在试图补上这个窟窿,虽然他们没办法举证曾有任何新的研究发现,在哪本世界医学界认可的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论文,他们倒也端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Otto Heinrich Warburg 支持酸性理论的事例。酸性体质论者说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就提过缺氧状态下,身体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新世纪周刊》委托张健博士对这位早在1970年就去世的物理学家的医学成果进行调查,事实证明,这位德国生物化学家所有的公开论著中,没有任何涉及酸性体质或者酸中毒的研究。自称最早提出酸性体质的梁双林,在采访中透露,他是2001年提出这个概念。不知道我国这些拼命推广酸性体质致病论的营养学家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成功进行一场穿越时空和生死的灵魂对话。至于他们提到的美国诺贝尔获得者雷恩,在美国医学界浸淫了十几年的张健教授,竟然连一点印象也没有,更别说用谷歌或百度去搜索了。

  酸性体质论主推的重要理论,就是通过补充碱性营养剂或进行食物选择,让身体从酸性转向碱性。撇开食物并不能影响身体酸碱性的事实,如果真的想把身体变成碱性的,其实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矿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碱性补充剂。按照汪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他的第一选择,是给酸中毒的患者开出最廉价的碱性补充剂——小苏打。这种一大袋也花不了几块钱的碱性补充剂,对付各种酸中毒最有效了。不管酸性体质论者强调碱性体质最健康,是为了卖他们的碱性补充剂,还是本着以好心,提醒饮食搭配不均衡的现代^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从来不知道更新内容的酸性体质威肋论,我们就当是记得吃苹果的闹钟,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天被各种本来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论者牵着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该被折腾成病人了。实在害怕自己是酸性体质就成了病人的人,每天喝点苏打水,定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0年2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10, 2010
2010年2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0,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