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文化寻根之旅

── 李学数 ──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客家古老祖训

语言失,文化灭,然后族群亡。
──客家古老祖训

  2002年我与孙述寰教授参加中国举办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顺便第一次去我的家乡寻根。

  对于一些人“近乡亲更怯”,而我却是心里兴奋,也有一些惆怅,为什么在海外浪迹天涯,不早一日亲泽好山好水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浙江南雁荡山附近的畲族乡,来到那里发现畲族话非常像客家话。而当我到了我的老家青街的“李氏大屋”,外型结构非常像福建省永定的圆屋土楼。

  我问族弟,我们的家族和客家人是否有关系?他说看来没有,我们讲的是闽南话和客家话不一样,而且他曾在湖南及福建看过那里的房子有些类似我们的祖屋,因此这结构可能是北方人的模式。

  2008年6月15日我再回我的家乡,这次与我的85岁的堂哥谈,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五年,文化素养比其他家族成员还高,总算问出一些东西来。

  是的,我们的先祖是客家人,但在福建居住之后,变成讲闽南话的人,三百多年迁到浙江南部,虽然与讲类似客家话的畲族相邻(这些人多住在山上),而先祖住在山下,讲闽南话的客家人看不起穷困的畲族人。

  我五世祖娶一个畲族姑娘兰氏为妻,生了三个儿子,在嘉庆己已年65岁去世,可是家族以她出身低贱,又是畲族女,她的木主牌不能入李氏宗祠。五世祖要求子孙,如果有一天争气,一定要建一座彩色的小屋像建李氏宗祠的代价来安放兰氏木主牌。

  这遗嘱终于由九世祖光绪二年实现,我们的李氏大屋建成,花费一年半时间及三千九百九十两建了“银屋”,供奉兰氏木主牌。

  1930年代的客学大师罗香林认为,客家人原来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客属民系自晋朝以来,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并在这五次迁徙过程中繁衍发展而来。五胡乱华、黄巢之乱、北宋灭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继南迁,从宋朝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最终形成相对客家民系。

  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畲族旧名“山客”、“木客”。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而后移民在跟畲族人相处融合的过程中,借用了“客”这个说法,自称“客家”。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这里的“客”同样包含了畲族人“山为主,故我为客”的意思。目前畲族人一样喜欢自称“山客”。

  明末清初时期。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亚、非洲、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客家人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又称为河洛郎。长期的离乡背井痛苦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客家精神冒险进取,民风敬祖睦宗,儒学的传统教育。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文天祥认为是由于:“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义动。”

  我到了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演讲,发现在大学旁边有一个赖和纪念馆。赖和(1894.5.28─1943.1.31),本职是个医生,诗人和作家,而医德很高,志不在赚钱,对贫户,常减免医疗费,甚至赠送昂贵药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称他是“彰化妈祖”。

  他原籍是广东省梅县,可是先祖来台之后与福建人生活几代之后,他出生时已不会讲客家话,他写了一首诗:“我本客属人,乡语迳自忘,戚然伤抱怀,数典愧祖宗。”

  他在台湾日治时期发表新文学作品,被公认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之一,被尊称为“台湾的鲁迅”和“台湾现代文学之父”。赖和担任《台湾民报》文艺栏主编时,也不断对新进作家给予鼓励和建议,受他影响的后进有杨逵、王诗琅、吕赫若、吴浊流、叶石涛等人。

  闽客文化,台湾人叫做“河洛文化”,有人说“客人头福佬尾”,是指客家人信仰龙崇拜,而闽南人是信仰蛇崇拜。

  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闽南语形成于汉唐,而客家话形成于宋元,但在与畲族共处过程,吸收部分壮侗语,是中原音韵,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

  客语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的普通语言,用客家话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特别有韵味比官话、普通话要吻合得多。客家地区在客家人到来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数民族存在,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用词)也影响了客家话。如客家话表示“家”的“屋家”(vukka)或者(ō kao)(ō kéi),相传就是来自畲语。有些人有意去忽略这一事实,不愿承认祖先和“番”有任何牵连。

  来自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县、陆丰县移民,在台湾客语人口中人数第二多;四县腔与海陆腔占了台湾客语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地区为桃园县新屋乡、观音乡及新竹县。台湾新竹客、屏东客的语调也有些差异。

  底下的一些词显示客家话保留古汉语的痕迹。客家话称“我”为“吾”,称“你”为“若”,称“他”为“其”,称太阳为“日”,称锅子为“镬头”,称“没有”为“无”,称“吃”为“食”,“奈位”客家人最常用的问安话──“你食了么?”客家人把“吃”和“饮”都讲“食”;在朝晨(早上)、当昼(正午)、暗夜(晚上)相逢时,都一定先问“你食了么?”,比“早安、午安、晚安”更亲切、更能表达客家乡亲间的关切之情。

  客家话是不说“吃”的方言,凡“吃”都说成是“食”,这已经被人们认为是客赣方言的区别特征之一,但上犹县《黄氏族谱序》云“记住口绝二十八,走遍天下都有喫”,今赣南客家话称身体不舒服及忌妒、记恨的意思为“喫唔得”,称“吃亏”为“喫亏”,可以看出江西境内客家话与赣方言区连成一片。

  另外有些词像是学玩(学校)、辅娘(妻子)、辛臼(媳妇)、鲈鳗(不讲理)、火焰虫(萤火虫)、爷哀(父母)、家官、家娘(公公、婆婆)、罪过(可怜)、硬颈(秉性倔强)、伶俐(干净)、做生理(经商)、督目睡(打瞌睡)、遮儿(雨伞)、笠痋(斗笠)、日头(太阳)、星儿泻屎(流星)、老货仔(老人家)、杲(不灵活)、做家(节俭)、邪人(东西不给人而令人想要)、打爽(可惜)、杀猛(认真工作)、澎湃(饭菜很丰富)、后生人(年轻人)与其他方言不一样。

  五大洲都有客家人,讲客家言语的人在世界上差不多有1亿。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都有客家人。在台湾省桃园以南各乡镇,中堰、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以及高雄县的美浓镇。

  由于市场的需要与现代人的功利主义心态,台湾很多父母会以为学习客家语言并不重要。同样的半个小时,宁愿给小孩学国语、英文,也不会鼓励他们讲客家话,老一辈仍讲客家话,年轻一辈则多已河洛化,在都市的情况最为严重。这真是一件令人叹气的事。

  我喜欢客家人的甜饭。这个饭是古字,《广韵》里写:“饭,乃米饼也”。是用大米做的糕点。甜饭,用糯米粉和糖做成,外面洒上花生粉。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佐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山歌有“爱(要)食甜饭先熬糖,爱食豆腐先磨浆。”过年一定要做甜饭。

在丰顺的《绩苴歌》里:

  “十二月绩(织)苴(大麻)又一年,
   苴子结了布织完(织布);
   织个(的)布子收落(收起来放进)柜,
   又爱(要)踏饭(做糕点的过程)过新年。”

  这饭就是甜饭,旧时女人回娘家带饭做礼品,于是就有这样的话“妇人转外家(回娘家),甜饭用油煎。”

  我在台湾南部的美浓见到钟理和的儿子钟铁民先生,他对我说糍粑事实上是畲族的食品,原先他们是用大米蒸熟,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捣而成。但是客家人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就改用糯米用光滑的木杵,把蒸熟的糯米用力舂捣成鸡蛋形的糍粑。

  我爱糍粑,蘸上米粉,花生芝麻,黄糖,真是香甜可口。每年加州客家同乡会新年聚会,就有糍粑供应,这时我就不管吃花生能引起痛风,饱食我喜欢的甜品。

  我也极喜爱客家人的特色菜酿豆腐和梅菜扣肉。

  带皮五花肉放入开水中煮至刚熟,捞起后用生抽上色,然后放入220C─240C的油中炸至表皮起皱纱,捞起后用清水漂净油污,加工成长方块;起油镬,将蒜茸、姜米爆香,放入五花肉块,煸炒后,赞酒,最后让梅菜干吸油,这五花肉入口即化,真是人间美味。

  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谈到客家山歌我就想起电影《刘三姐》,刘三姐其实是广西的“妹子”。客家人上山工作,为解疲劳,爱唱山歌。

  “边唱山歌边种田,唔花工夫唔费钱。自家省得打瞌睡,旁人听听也新鲜。”
  “春天茶叶香又香,茶岭一片好风光。自家种来自家采,心头甜来口里香。”

  而男女在田野劳动,用山歌来倾诉恋情,我们有:

  “阿哥唱歌妹来和,两人唱歌兴致多。好比彩云绕山转,好比吹笛用萧和。”
  “有情山歌唱起来,有情阿妹请过来。水浸豆子望芽出,手攀花树望花开。”

  有些女人不睬男人的殷勤,男人就唱:

  “路上撞倒路边企(站),三问四问妹唔哩(不搭理),哪件事情唔得体?哪句语言得罪何?”

  在大陆,我收集到了潮州的饶平县的客家山歌:

  山歌唔唱心唔开,老路唔行上青苔;青苔滑滑跌百次,无好阿妹邀llxungen.jpg来。
  自从唔识唱山歌,唱起山歌忘记多;从来唔识见妹面,见妹一面乐呵呵。
  背头叨子啼咕咕,别人妇娘无法图;落得三日风台雨,不如转去种蕃薯。
  想妹一天又一天,想妹一年又一年;麻石心肠都想碎,铁打目珠都望穿。
  妹想情哥月半天,枕边翻滚泪涟涟;明月照在妹身上,魂魄落在郎身边。
  阿哥凄凉真凄凉,夜夜睡介硬眠床;禾秆递来当被盖,缩手缩脚到天光。
  作田人家实在穷,镰刀挂起米缸空;屋内老鼠闹搬家,灶堀里头睡猫公。
  你爱唱歌你就来,兜张凳子坐过来;唱到鸡毛沈落海,唱到石牯浮起来。
  你爱唱歌你就来,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

这些都是男欢女爱的情歌。

  在台北有一天去大姐的朋友家吃中饭,这朋友是客家人,在座除了我的岳母之外,还有一个以前他们的老邻居熊妈妈,她小时候学习唱山歌,她一口气唱了几首和“刘三妹”有关的山歌,根据她的说法,刘三妹是广东梅县人!

  可是广西人却说刘三姐是侗族或者壮族人,不知是那一个是对?

  在客家人地区流传一首童谣,我怀疑是否从广东人那儿学来的?一个客家老婆婆对我说她小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时就要吟唱。这歌谣是这样:

  月光光,秀才郎,
  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
  韭菜黄,跳上床,
  床无杆,跌落坑,
  坑圳头,看黄牛,
  黄牛唞,好种(养)猫,
  猫头鸡,好种鸡,
  鸡入时,如唱戏。
  唱戏唱汀好,
  虱嫲变跳蚤,
  跳蚤跳一工(日),
  虱嫲变鸡公,
  鸡公打目睡,
  天龙走门脱。
  天龙走忙忙,
  撞到活龙上。

  这次到中国和台湾一个大收获就是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认识,感谢黄大原夫妇带我去新竹附近的客家村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及尝试客家的美味食物──特别是我喜爱的梅菜扣肉。

  感谢永进带我到美浓吃当地的美食,钟铁民先生赠送客家民歌CD,我希望一年之后我也能唱出动听的客家山歌。

2008年7月20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9月10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0, 2008
2008年9月10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0,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