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李学数 ──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

小智慧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所以,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是谦虚的,不应该是狂妄傲慢的。要干成一番事业,需要极清醒的头脑、极坚韧的自制力和极淡泊的心境。
──袁隆平

一个人若想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除了具备高大的身材以外,体力充沛也是其必备的一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再身材高大,打一会儿就没劲了,不行。再精力充沛,太矮了,也不行。亲代的好坏和是否具备杂种优势就像打篮球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样,它们是超级杂交水稻一定要具备的。
──袁隆平

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没有小康,我们国家也就不会有小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很复杂。我有一个曲线致富的理论:光靠粮食是不能致富的,粮食价格不能很高,政府要控制的;但是粮食又很重要,你不能少。我的意思是,什么叫曲线理论?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土地、一部分空间来搞其他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什么水果、蔬菜、花卉、养鱼都行。我原来一家5亩地,但是亩产只有1000斤,我需要5000斤,所以5亩地都得种上水稻,想结构调整,调整不了。如果用两亩地,我还得去买粮食。但如果提高单位产量,3亩地就能产5000斤,我就可以腾出2亩地搞上其他效益高的。这就叫曲线致富,这是一条路子。粮食本身不能致富,但是我大幅提高单产之后,却可以曲线致富。
──袁隆平

其实,我最大的兴趣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打敢拼,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常和年轻人在一起,我就觉得自己还年轻,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袁隆平

我为几亿农民研制优良种子,我为农民而搞科研,我将我的科研成果赠与农民,留给众人。因为有我的爱妻与我相伴,我的希望不会落空。
──袁隆平

创造的财富比微软要多

  在全球粮价飞涨、普遍缺粮的背景下,粮食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外媒体将粮价暴涨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人开始吃肉”。中国粮食现状如何?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说:“中国人能用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中国粮食生产能保障人口需求。中国水稻研究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

  “知不足而后可追。中国人民不会坐以待毙,总之,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对于中国农业,我一点都不悲观。”

  说这个话的人是中国的黎民百姓誉为“米菩萨”的袁隆平。

  袁隆平(Yuan Longping 1930.9.7─) 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国外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出生于北京,祖籍是江西省德安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袁隆平获得了“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自1979年以来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培植他的杂交水稻。

  外国学者称赞袁隆平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中国的愚公敢移山,精卫敢填海,夸父敢追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民族。在袁隆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优秀子孙的良好品格。袁先生所创建的杂交水稻,当说是中华民族开掘出的新的瑰宝。”

  2004年1月13日73岁高龄的袁隆平和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史蒂文 D. 潭克斯利教授共同获得2004年度沃尔夫农业奖,以表彰他们“对杂交水稻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和发现杂交优势的基因原理”。以色列“沃尔夫奖励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主要是奖励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分别奖励在农业、化学、数学、医药和物理领域,或者艺术领域中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四大项目之一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

  沃尔夫奖评审委员会认为,现年73岁的袁隆平教授“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他的领导下,来自不同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数百名科学家,经过10年的合作研究,使水稻产量总体提高了20%,中国的水稻产量提高了50%。为帮助增加世界食物供给,他向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供了他的知识、技术和育种材料”。

  他是继陈省身(获得沃尔夫数学奖) 及吴剑雄(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 之后第三个华裔获得此项国际大奖。

  在获得这项奖之前,2001年2月19日,国务院以国家名义对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最高荣誉奖励,袁隆平获得中国首次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2001年8月袁隆平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奖”的政府服务奖。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中国是一个有着8000多年种植水稻历史的国家,近20年来,虽然中国人口增加了几个亿,但年人均粮食供应量仍从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博士1999年提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谁来养活未来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布朗预言:“到了下个世纪中叶,将没有哪个国家能养活中国人,包括中国人自己。”

  袁隆平听了沛然生气说:“这是耸人听闻,蛊惑人心!中国水稻产量增长速度可以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中国可以养活自己!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达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皮特克莫恩说:“杂交水稻使中国农民节省下了数百万公顷的水稻田,以发展其他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以中国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而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廿二的人口,确是了不起的成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不再接受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而是要变为粮食援助国。

  2002年在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袁隆平说:“800公斤不简单呢,现在我跟你讲一个数字,世界上的水稻平均产量只有250公斤,我们中国现在的产量每亩是420公斤,在世界上排第四位了,第一位是澳大利亚,它面积小,只有100多万亩,它有将近600公斤。我们是400多公斤,跟日本、美国的产量是相同的,就是排在世界上前四位。现在一下变800公斤,你想一想,当它变成成千上万亩的时候,可以养活多少人。我们算了一个账,最保守的估计,我们现在全国种的杂交稻是2.3亿亩,我只推广2亿亩超级稻,每亩按最保守的估计增产150公斤来算,每一年可以为国家增产300亿公斤粮食,300亿公斤粮食是个什么数呢?比一个湖南省的全年粮食总产量还要多,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口。还可以在这个基础再增加150公斤,就是可以多养活我们1.5亿人口。人口学家讲,到了2030年中国的人口要增长到16亿就平衡了,还要增长3亿人口。但是我一项科研成果可以解决1.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经过几年的艰苦攻关,由他主持的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第二期超级杂交稻育种目前十分顺利,其在海南省三亚的试验田将在本月底收割。袁隆平表示,这批“超级稻”理论亩产可达1000公斤。水稻杂交的推广就是在小范围的试点成功之后才得以大规模的适用的,这个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经济价值高达一千亿人民币。

  超级稻项目位于三亚的一亩二分试验田,于去年12月开耕播种,目前水稻长势良好,现已齐穗。第二期超级稻的研制着手于2001年,主要利用了形态改良和亚种间杂种优势进行攻关。袁隆平说,根据试验田的亩产推算,第二期超级稻推广种植的亩产应该不低于800公斤。超级稻适宜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种植,他估计可在2005年获得大面积推广。

  全家逃难首先就是逃回江西,从德安到赣州,而后又到湘西,最后才到重庆。他的伯父是国民军的少将师长,在与日寇的决战中,战死在故乡。他念小学的时后,有一次,班上的老师带学生去农场游玩,袁隆平对美丽的田园风光十分向往,当下对学农产生浓厚兴趣。

  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中专教书,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在那里,袁隆平的职称一直没有提升,工资一直原地踏步,房子窄小阴暗。1960年,当时中国刚渡过三个天灾时期,粮食短缺,人民生活非常艰辛,有鉴于此,他下定决心解决中国迫切的粮食问题。

  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遗传学原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袁隆平是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他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他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在四个品种中,找到了六株雄性不育株,并精心培育和详细观察,将观察培育心得,写成《水稻雄性不孕性》一文,发表于一九六六年第四期《科学通报》。

“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0年,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6年,和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栽培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却没能获得成功。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带着一串串疑问,他将各种杂交组合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终于意识到:几千个试验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都太近。于是他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杂交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

  野生水稻,海南人称之为“野禾”,由于谷粒小、干瘪,成熟期又不一致,没人去收割。1970年11月23日,他的助手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野败。经过3年研究,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袁隆平说:我们在野生稻里通过分子检测技术,发现了两个增产基因,一个基因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18%的效益,两个基因解决36%。

  袁隆平开始搞杂交水稻是1960年,开始研究时,许多人嘲笑说提出杂交水稻这一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到了1970年才有一点点成就,开始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广泛支持。凭借在海南发现的普通野生稻,成功培育出举世瞩目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使我国水稻生产有了重大突破。1973年,这位提出外行言论的教师却成功选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亩产达到623公斤。1976年,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

  1979年,袁隆平第一次去国际上参加会议,他们感到很惊讶,就是不相信中国的水平。后来一个美国总统的农业顾问到了中国南方一看,杂交水稻的确产量是那么高。那个时候美国的水平就是700斤,中国是1000斤以上。所以他们还写了一本书,《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给予了袁隆平最高评价:“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到2000年中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并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意大利、埃及、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行技术指导、讲学和学术交流。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超级稻”实现大面积试种,并在云南创下了亩产1139公斤的世界纪录。袁隆平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袁隆平等人与美国的科学家合作,通过分子技术从普通野生稻中发现两个增产基因,可比现在的高产杂交稻增产36%,再次印证了野生稻在杂交稻研究中的宝贵价值。

  10多年来,我国农业新品种每5年更新一次,每次增产粮食10%以上。正是科技的进步,使国际上一些预言我国将出现粮食短缺的人士,对中国的现实刮目相看。获得世界赞美,还获得美国“菲因斯特饥饿奖”。

  2003年由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湘潭县、龙山县的两个基地102亩和127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807.46公斤和817.37公斤,超级稻米质上乘,口感很好。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数字接近现在全国水稻平均亩产量的两倍,比普通杂交水稻的亩产量高出200公斤。

  袁隆平对记者说,如果我国一半左右的稻田,即2亿亩稻田种植这种亩产800公斤的超级稻的话,每年能够增收粮食300亿公斤。在一般人们的心目中,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高产与优质是一对矛盾,二者无法兼顾。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就水稻而言,高产与优质并不对立。过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研究的重点是高产,把改进品质放在了次要位置。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大米口味也越来越挑剔。我们也适时调整了战略,即高产与优质并重。虽然解决水稻高产与优质统一的问题有较大的难度。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选育出一批既高产又优质的超级杂交稻品种,‘88S\311’就是其中之一。

  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在三亚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晒得黝黑黝黑、瘦瘦小小的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

  40年的研究生涯中,袁隆平对无数次打击不以为意。文革中他也被人整过,罪名是毛泽东制定了农业八字办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他却偏偏认为要加一个“时”字。加上整天摆弄那些别人看不懂的瓶瓶罐罐,于是被打成反革命。

  文革中,他培养水稻的罐子被红卫兵们砸碎,辛苦培育的品种被他们扔到井里,不得不中断研究三年,遭到批斗和毒打。

  他的同事们还记得他当初没有被评选上院士的事。反对袁隆平当院士的人提出了三条理由:袁隆平的英文不行;袁隆平是中专毕业生;袁隆平没有论文。事实上,袁隆平的母亲是教会学校的老师,他的英文从小就很好。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只不过后来被分配到中专教书,而他的论著甚至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历经三次申请,他才最终当选院士。

  而袁隆平已经习惯了人们慷慨的评论与赞誉,和随后吝啬的关注与帮助。他不追求任何名利,是一副老实和气的农民样子。“我对金钱的态度是:人要有钱,因为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获得。有了钱,就要用,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要用在正当处,既不挥霍浪费,也不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国家给我的待遇很高,我还有一些其他收入,如美国有个公司每年给我1.5万美元的顾问费。算来,一共给了11万多美元了,折合人民币近100万元。这些钱,我自己一分也没有要,都拿来作了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的青年科研基金。我们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有许多青年科研工作者。有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申请到国家的研究项目,就没有科研经费。为了帮助他们开展科研,我就从青年科研基金里拿钱支持他们搞科研,每个课题一年一两万元,多的给过3万元。

  我对名利看得很淡薄。有的人几千元一套的服装,上千元一双的皮鞋,吃山珍海味,我不反对人家穿,不反对人家吃,但我喜欢穿得朴素,吃得平常。我这一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身患慢性肠炎,长期家居安江农校,且年近花甲,但他从不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不伸手要特殊照顾。他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德受到群众尊敬。

  “小智慧是狂傲的,而大智慧却是谦逊的。所以,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应是谦虚的,不应该是狂妄傲慢的。要干成一番事业,需要极清醒的头脑、极坚韧的自制力和极淡泊的心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一万五千美元的奖金,他悉数捐出作为杂交水稻研究奖励基金。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与那些纳凉聊天打麻将的老头没什么区别。至于那些头顶上的“光环”,那是“人家硬给我戴上的,搞得我不好意思,也影响了我生活的自由度。”袁隆平兼任社会职务已有20余个,他每周用于从事各类社会事务的时间平均超过两天。为了更好地作好科研行政职务,尽管头上“光环”闪烁,但对自己的本行却带来了拖累乃至负担。为了不让琐碎的社会性事务影响专业研究,2001年10月最后一次主持召开了湖南省农学会代表大会,会议以后,他不再担任省农学会会长“隆平高科董事”等职,集中精力于科研。

  袁隆平在几十年杂交稻的研究工作中,几乎每天下田,顶着烈日,拿着放大镜,在仔细观察每一棵植株的生长变化。他常废寝忘食,长期生活在试验室的他,因面容清瘦,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爱好骑摩托,拉小提琴,爱好舒伯特的《小夜曲》,《蓝色的多瑙河》。爱好打麻将、打扑克牌钻桌子“钻桌子,比出钱还紧张些!”。

  “最难忘的恐怕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前一天晚上还是万家灯火,可是第二天就是一片荒凉。那种感觉真是悲哀。我没有最难忘的人,因为我想人的感情是不能够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早在抗战期间,只有8岁的他随着父母从汉口逃难来到湖南桃源县。一天,不小心从船头被挤入滔滔江水,幸遇一位老船工及时搭救。幼小的他决心要像船工老伯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接着,他们又举家逃到重庆。夏日,每逢放学回家,最惬意的事便是去长江边上戏水。10岁还不到的孩子,竟敢横渡长江了!

  1947年,他家已经返回汉口。当时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他竟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如今他虽73岁却依然精力充沛,还不时忙里偷闲,携老伴去游泳池舒展身子。“好在大半生都生活在江南,有水的地方多,游泳还是不成问题的。”

  骑摩托则不是爱好,而是工作的需要。因为每天都要到试验田去,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到收获为止,每天如此,已形成习惯。来回一大圈,走路大概有4公里,每天徒步走怎么得了,那需要多少时间,骑摩托车方便多了。他喜欢和朋友打打麻将。和那些胡同口的老头老太太有相同的爱好,而且输了还要钻桌子,是不是有失身份?袁隆平却不这样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与那些纳凉聊天打麻将的老头没什么区别。至于那些头顶上的“光环”,那是“人家硬给我戴上的,搞得我不好意思,也影响了我生活的自由度”。袁隆平对麻将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看法。他认为打麻将里面有辩证法。有人一看到手上的点数不好,就摇头叹气,这种态度不可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打麻将也是这样,就是最坏的点数,只要统筹调配,安排使用得当,也会以劣代优,以弱胜强。相反,胸无全局,调配失利,再好的点数拿在手里,也会转胜为败的。

  2002年10月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的塔水村曹宏球的养蜂专业户,这几年因为种植杂交水稻不断获得增产,而且还利用杂交水稻的花粉养蜂解决了南方夏季养蜂花粉资源少的问题。为了表达对袁隆平的真诚敬佩和感激,自费5万多元请人在村里为这位老科学家雕塑了栩栩如生汉白玉像。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区域发展差距增大、社会成员关系紧张这些问题可能使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全面小康目标难以实现。必须着力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社会发展能力建设,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及我们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袁隆平为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立下大功,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但近年水稻产量太多,造成出路压力,令农民亏蚀。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袁隆平在提案中就提出一个既环保又高效的方法,将滞销的籼稻米研制成“燃料酒精”,为农民开拓另一门赚钱生意。“把稻子变成酒精!用早籼稻作原料,生产燃料乙醇(酒精),可解决积压水稻问题,30万吨燃料酒精,就相当于100万吨石油,能节约多少外汇呀!他建议先在湖南常德建一座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的工厂。用早籼稻生产出来的酒精,可以和汽油混在一起,给汽车用。重要的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早籼稻酒精却是可再生资源。30万吨燃料酒精,就相当于100万吨石油,能节约多少外汇呀!”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真言

  2001年3月一项由全国妇联和联合利华公司联合发起的“奥妙新妈妈”评选母子双向调查向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河北及湖北等五省二市共7000多名母亲和孩子发出了问卷,其中母亲的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普遍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孩子的年龄在6岁至18岁之间。显示,妈妈孩子都崇拜袁隆平,他成为妈妈和孩子心中最亮的明星。

  袁隆平现在的工作规律大体上是“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湖南农科院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进行学术活动,三分之一在海南育种和各地参加会议。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他在武汉四中海南大学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经验启迪年轻人。他诙谐地说:“1943年至1947年在武汉博学中学(武汉四中前身)读书。那时,我的英语、体育成绩很好,数学成绩很差。如果按现在高考标准,肯定考不上大学,自己初中时只因没搞清楚‘负负得正’的原理,便对数学失去兴趣,没有学好数学是他今生最大的遗憾,不然,自己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阶段都需要数量化。”

  知识广博是成功的基础,书本里种不出小麦和水稻,他希望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吃苦,苦中有乐,乐在苦中,要想成功必须要流汗。

  对科研人员来说,学会捕捉“灵感”非常重要。他说,“灵感”来无影去无踪,看似玄妙,其实是广博的知识、长年的经验、不懈的追求和苦苦思索结合的产物,也是成功的前奏。

  要想成功没有机遇也是不行的,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但是他马上强调,机遇宠爱的是有准备的人。

  “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稻搞成功。现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在湖南取得了18个百亩片、4个千亩片平均亩产700多公斤的成果,最高的达到870公斤。按国家的要求,要在2005年前达到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我现在正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他的研究技术,更广泛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印度、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印度、越南已尝到甜头,现每年种植分别达到数十万公顷,并且还在不断增加。非洲、南美洲各国都派了专家来袁隆平的研究中心学习。菲律宾总统阿罗约2003年4月19日在碧瑶欢迎正在那里访问的袁隆平时表示,菲律宾在中国帮助下可望明年实现粮食自给。她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已帮助菲方培育出适合菲律宾气候条件的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她对袁隆平教授给予菲律宾的帮助表示感谢,并说这体现了菲中两国间悠久的友好合作关系。阿罗约说,菲律宾政府去年发起的杂交水稻计划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她说,菲律宾栽种普通种子的稻田产量平均每公顷只有3吨左右,而栽种杂交水稻种子的稻田产量是前者的2到3倍。

  他说:“就拿杂交水稻来讲,杂交水稻增长的速率要超过人口增长速率,这是个总的原则。相比解放初,我国人口增长了1倍多,但粮食增长了2倍多,水稻增长速率超过了人口增长速率。

  我们(对发展农业科技)还是有信心。就科研搞超级杂交稻而言,目前我们正在攻关第三期超级稻,预计在2010年实现,示范田的亩产是900公斤。

  超级稻第一期在2000年实现,亩产为700公斤,第一期推广3000万亩种植,比日本全国种植面积都大;第二期在2004年实现,亩产为800公斤,并比计划提前一年实现。

  所以我们相信,通过科技进步,以及政府的努力,中国可以完全依靠自己吃饱饭。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实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粮食。”

(2004)

  读者若要知道袁隆平教授更详细的资料,请看:
【1】聂冷、庄志霞:《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2000年11月华艺出版社出版。
【2】《走近袁隆平》──200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袁隆平》──八集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和潇湘电影制片厂,2002年摄制。
【4】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2003年。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8年5月7日首版 Created on May 7, 2008
2008年5月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May 7,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