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顺便的礼节

── 顾 适 ──


甲要去某地,乙居住附近。丙是乙的朋友。丙拜托甲“顺便”问候乙,或者“顺便”带点东西给乙。在甲面前,丙的交游广阔;在乙那方,感受丙的关怀。丙者,一举两得。

如此“优良文化教养”,大家很快就学上。一有机会,人人都要做丙。于是,人人都成了这种“高尚礼节”的参与者。不同类型的甲,各种各样的乙,都为丙的“面子”增光。

只有极少数的甲敢拒绝受人拜托──如此“微小”托咐也做不到,丙不会再把甲当真心朋友。但是,甲有简单做法:表面应承,实际不办;通常丙不会追问,万一问起,可以借点事由,表示“心有余,力不足”。

有的甲很诚直,特地远道登门访乙,花时费气,落力完成任务。有的时间不多,自花邮运费,把托带的东西寄交。也有简捷应变的,打一通电话给乙了事,或者,把托带的东西留在别人家里,请乙去领取。

好心的乙,会另外答谢丙;无心的乙,会回头请甲问候丙,一样两面沾光。有的乙,欠了甲和丙的人情,过意不去,费尽周张;也有很多乙,芝麻小事,不放在心上。人多心异,各色各样。

丙是最光彩,两头得利。如果甲去温哥华,乙居住渥太华,渥太华也在加拿大,托甲“问候”乙,也是千里“顺便”送鹅毛。

假如甲不去某地,丙便不会问候乙。也许是这样:丙与乙没有联络,也从来不回复乙的问候书信。“顺便”的礼节,有即兴效益,一时难见诚心的深浅。

亚瑟·史密斯说:“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做戏的本能”;“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做出类似的戏剧行动就叫有‘面子’”(见《中国人德行》,Chinese characteristics,Arthur Henderson Smith)。丙的“顺便”拜托,如果甲、乙也加点花样,更是撑开了“面子”戏剧的走场──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

2009-12-16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12月16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16, 2009
2009年12月1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16,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