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南洋大学之罪

── 南 清 ──


1958年3月30日,新加坡总督顾德氏(Sir William Goode) 主持南洋大学校舍落成典礼。《李光耀回忆录》记载:“1958年3月30日这个星期天,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在从南大到武吉知马和市区的14英里长的道路上,堵满了像蜗牛般爬行的汽车,全是要去参加南大建筑工程第一价段的竣工典礼的。我知道说华语或方言的普通民众对创办南大满怀激情。如果我们接受杨玉麟所提的法案,所有华文中学都会发生暴乱。”(据说,李光耀不是落成典礼的嘉宾。)

什么原因促使李光耀“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他在一本自称是最重要的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里,透露了他的思维心态。

南洋大学一罪:“当时正值冷战高峰期,英国和美国是控制本区域的主要势力,正倾全力反中、反共。南洋大学既是一所他们认为培养东南亚亲中、亲共的年轻人的大学,为中国提供了渗透东南亚的机会,他们能让这所大学存在吗?”既然反中、反共人士不能让南洋大学存在,就得花几十年时间“解决语言教学问题”。

南洋大学又一罪:“南大作为一所‘把东南亚各国华校的精英集中起来培养’的华族语文大学,一开始便遭惹怀疑,让新加坡无谓地被视作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背负‘第三中国’的包袱,进而为生存和建国的道路设置障碍。”关闭南洋大学是要摆脱“第三中国”的包袱,排除建国的道路障碍。

南洋大学再一罪:……

简单的说,南洋大学之罪,就是违背反中、反共的政治目标。关闭南洋大学,“双语政策”是“药方”。

南洋大学教学原本兼用中英语言,学生来自华校,英文根底差。李光耀认为那是南洋大学“拒绝成为一所双语并重的大学”,要把南大变成“双语大学”,要製造(全)讲英语的环境。因此,“双语”实际上是只用英语,另一语言留在家里使用;“双语”并没有两种语言兼用的意思,也没有平等通用的效果。“没有一个人比我(李光耀)更了解双语政策”,大家在不同程度上误解了政治家的“双语”名堂。

李光耀说,“我和芝决定不让三个孩子吃这个文化亏,于是把他们送进华校,让他们融入生意盎然、充满朝气和自信的华社群众当中,即使英文程度受影响也在所不惜。为了弥补这一点,芝跟他们讲英语,我跟他们讲华语,借此提高自己的华语水平。”李光耀最“了解双语政策”,工作用英语,在家里学华语,典范的做法,是执行“双语政策”的根据。(李光耀为了“不让三个孩子吃这个文化亏”,把三个孩子送进华校,在家里“讲英语”,采用另外的“双语”策略。)

李光耀小时“无法适应”华校,“转去德乐英校,……如鱼得水地学习”,锁定大英文化观。从政以后,“下决心学好华语”,“花了几十年时间学习华文”,“坚持:英语是科技、贸易、管理的语言,地位绝对不能被华语取代”。1979年起推广讲华语运动,只讲不读不写,华语跟不上英语。生平未曾虔诚斋戒,“学语致用”,不能立地成佛。

李光耀说,“我花了几十年时间学习华文,把三个孩子送进华校,费了那么大工夫,我会消灭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吗?”答案书上有:李光耀对教育政策高度关注,甚至多次自己操盘政策的执行、直接干预、开药方。“在教育部门里,没有一个人比我更了解双语政策。因为这是我一直都在坚持推行的。”

李光耀时有类似的言论:“眼睁睁看着更多学生进入南大,毕业后又苦苦找不到工作,这对我们有限的资源是不可宽恕的浪费,政府不能坐视不理。”看到南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能坐视不理”,就要关闭南洋大学。完成“双语”的大计后,这些毕业生仍然苦苦地找工作。

有人问:李光耀死后,新加坡怎么办?李光耀的思维,影响了新加坡大半个世纪,短期内新加坡不会有大变动。50年后,新的一代不再背负李光耀的双反思维,可以自主判断:南洋大学不是党政院校,学术要自由,思想要开放,才能有所建树。到了那个时候,要为南洋大学恢复清白,要为南洋大学平反,李光耀已经不能复活,不能再“直接干预”了。

2011-12-6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12月6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6, 2011
2011年12月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