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无花的蔷薇

── 商丘羊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占领新加坡。当日本人从马来半岛南下时,新加坡的受华文教育者组织文工团,组织义勇军,几千个受华文教育的青年男女,在极为短暂的时间里,拿起枪杆,抵御侵略者,给予侵略者迎头痛击。这段历史在新加坡建国后一直有意掩盖起来,因为捍卫新加坡的是受华文教育者,而不是受英文教育者。今天,抛开政治思想不谈,当年的马来亚共产党组织游击队,到处伏击日本人,其成员何尝不是以受华文教育者为骨干。在反殖斗争中,华文教育者前赴后继,勇往向前,献出血汗甚至生命,殖民主义者惶恐万分,惟有将政权交给李光耀,这是人所共知之事。

  1819年莱佛士占领新加坡,1822年创办了第一间英校(莱佛士英校前身),1837年新加坡书院成立(即莱佛士书院前身),此后不断创办英校,以培养殖民地低级人员,维持殖民地统治。1854年,第一间华校萃英书院成立,这是民办的学校,与殖民地政府无关。1900年之后,新式华校逐渐涌现,与官方支持的英校形成两个系统。严格的说,英校的教育是奴化教育;华校的教育是民族教育,两者鲜明的不同立场,培养出不同价值观的学生。

  新加坡在殖民地时代的内部防卫,是依靠义勇军(由英国官员与英籍居民组成)。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一个名为阮添筹的海峡华人,在《海峡时报》用马来文刊登启事,号召受英文教育的海峡华人参加英军,前往北京攻打义和团和满清军队,结果没有成行。到了1901年,殖民地政府才允许华人和混种人参加义勇军,林文庆、宋旺相等都是参加者。这些华人义勇军,以保卫英国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自甘当英国人的炮灰。然而,令人百思不得一解的是,当日本人南下时,受英文教育的义勇军没有挺身出来,而是寂寂等待敌人入侵。日本人来了,各地区进行屠杀百姓的检证,起先日本人厌恶讲英语的受英文教育者,认为他们与英国人一鼻孔出气,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人其实胆子小,没主见,可以利用。于是,英国人手下的暗探、文员纷纷摇身一变,成了日本人的同路人,许多暗探成为出卖同胞,包赌,包娼,包打听,变成了汉奸走狗。更多的文员成了街道维持会的小队长或其他的职员,例如吴庆瑞就是街道维持会小队长,而李光耀是电报局发报员,林文庆竟然是五千万奉纳金的呈献者,也是汉奸组织华侨协会的会长。

  为什么华校学生和英校学生的价值观相差如此之大呢?原因在于教育的内容不同。华校强调团体精神、集体主义、个人服从集体,在道德教育和语文教育方面,不断灌输爱国精神,民族主义思想,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为榜样,以学习他们的精神作为目的,因此产生热爱乡土的感情,产生敌忾同仇的心理。

  英校强调的是对上司的绝对服从,实际上是对殖民主义者的绝对服从,所谓道德教育都是围绕着服从英国人而开展的,民族主义完全无法产生,而个人主义却蕴藏在扭曲的人格中,追求完善的自我成为最高的教育目的。迄至今天,这样的教育目的还在新加坡许多学校中延续着,所以教育界弥漫着学生十分自我,十分自私的气氛。

  今天,新加坡已经没有了华校,清一色都是英校,看看教育出来的学生,当危机来临时,他们是否能为小小的新加坡出点绵力,至于抛头颅洒热血,那就不要奢望了。从前李光耀说过,为了组屋,新加坡人会保卫家园。各位想想,没有精神底蕴,谁会保卫那四道墙壁的组屋,太天真了吧!吴作栋也说过,新加坡人想起炒粿条就会回来,这简直是无知的笑谈。再看看我们的总理、部长和国会议员,最近不断改变形象,笑脸迎人,今天说再建几间大学,明日说大部分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如此画饼,如此讨好,仍然改变不了年轻人绝对自我,绝对自私的事实,一次大选,年轻人的极端自私行为令执政党吓破胆,这种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但它不是装着笑脸就可以去除的危机!谎言,是改变不了现实的虚假的,百物腾涨,学费、房价、车价、各种杂税,已经逼得年轻人从糊涂中逐渐清醒了。他们看到那些每个月领取几十万元的官老爷还在装神弄鬼,扮痴装笑,他们回头看到自己家里打拼大半辈子的父母,还是日夜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他们能不反思吗?他们能不激动吗?当下一届大选日渐来临,满口英语的新加坡年轻人,会在一夜之间作出历史的审判,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俗话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国家面临危机时的最高精神表现,但不须人人如此,只要有一些人就可以了。然而以新加坡目前的状况预测,一旦“时穷”,“节”是看不见的,无论是用一只眼或是一双眼去看,届时鸡飞狗跳,满城哭闹,将是可以预测的情景。

  新加坡的将来肯定毁在这班人手里,他们消灭了华校,就是砍断了华人的脊梁骨。满口讲英语的新加坡人,是暂时聚居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历史的偶然聚会,他们没有民族的浩瀚精神支撑,只有虚无缥缈的幽灵催眠,行走在黑暗的荒原中而见不到阳光,集体昏昏沉沉走向毁灭。

  华文教育在新加坡是无花的蔷薇,这花已经被摧残殆尽了。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2年9月4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4, 2012
2012年9月4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