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从杨荫榆压制学生谈到刘韵仙被泼硝酸

── 商丘羊 ──


杨荫榆与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本地作家,前资深报人”庄永康在《联合早报》刊登“该怎么纪念杨荫榆?”把杨荫榆当做正面人物描写,这情形就是时下的流行“反面为正”的风气,把正面人物如毛泽东、孙中山、鲁迅、郭沫诺写成反面人物,而把秦桧、李鸿章、袁世凯、汪精卫等都写成正面人物。这种写法无视约定俗成的“盖棺定论”,有意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制造历史混乱,是作者人格扭曲的反映。

  庄永康的文章,目的明显,是假借杨荫榆攻击鲁迅,甚至还借此抹黑鲁迅的新马“子弟兵”,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说成:“把三个女子的遇难形容为‘惊心动魄的伟大’,又把曾被他贬摘(谪)的教育工作者推入‘中外杀人者的血污’中。”他还歇斯底里的说:“在毛泽东时代,鲁迅被神化,并变身为‘痛打落水狗’的一根金箍棒。‘文革’时诬陷自由,杨荫榆以及她的支持者、同情者,全都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了。”庄永康不知道,文革后钱钟书、杨绛夫妇不是翻身了吗?这种幼稚肤浅的先入为主观念,会把人话变成鬼话。

  1907年,杨荫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国,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1914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教书,不久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192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荫榆受欧风美雨以及日本的影响,对中国的了解反而不深。杨荫榆治学,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十分强调纪律、学风,她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政治运动,视学生的爱国行为为不正学风,横加阻挠。

  担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她极力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她在管理上以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退回了该校的聘书。

  1924年秋季开学时,由于南方发大水以及江浙发生战乱,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没按时报到。杨荫榆突然决定进行整顿校风,她在学生回来以后,制定校规,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但在处理时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三名学生,要求他们退学,而对于听命于自己的学生却不过问,这一不公平的做法引起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不满,女师大爆发“驱杨风潮”。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她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她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4月,教育总长章士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5月9日,杨荫榆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27日,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坚决支持学生。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杨荫榆招引军警入校,强迫学生搬出学校,宣布女师大解散,责令关闭伙房,锁住校门,坚守女师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打伤。1925年下半年,女师大风潮越来越高涨,8月杨荫榆提出辞职,年底段祺瑞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并撤销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

  1926年,国民党与共产党发动学生与群众在天安门抗议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北洋政府施压,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北洋政府出兵镇压,击毙学生群众47名,伤150余人,死者中包括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此即三一八惨案。杨荫榆未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校内师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的谴责。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

  因为这场风潮和军警镇压学生,鲁迅先后写了《寡妇主义》、《忽然想到》、《“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补白》、《答KS君》、《咬文嚼字(三)》、《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的“寡妇主义”教育,是迫害学生的“一广有羽翼的校长”,鲁迅因此被教育部开除了职务。

  1927年,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任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苏州中学兼授外语。1935年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严词拒绝。杨荫榆目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1938年1月1日,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骗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射击,并抛入河中,因见杨荫榆在河中晃动手臂,又开数枪将其射杀,时年54岁。

  杨荫榆女士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仅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促发了“女师大风潮”,这是一件恶劣之事。虽然如此,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的史实是无可否认的,而她在侵华日军面前不畏强暴的言行,表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她的晚节是应当肯定的。

  杨绛在《回忆我的姑母》并无如庄永康所说的用“曲笔”、“冷笔”。全篇大部分写的是家庭琐事,平铺直叙,简单易懂,就不知庄永康为何要说“许多人都读不懂”。庄永康所谓的“曲笔”、“冷笔”是有意批评中国政府压制知识分子,以致他们在文章中不敢直抒其说。这样的曲解别人的文章而又另有目的,实在是小人之心了。

  在《回忆我的姑母》中,杨绛在开头引述中国科学院来信说:“荫榆先生在日寇陷苏州时骂敌遇害,但许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师大事件中的作为,而不了解她晚节彪炳,这点是需要纠正的。”这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杨荫榆晚节的肯定,所谓“永世不能翻身”之说,完全是庄永康的个人臆想,而且是有意针对中国政府的恶意诬陷。

  《回忆我的姑母》最后是把杨绛帮助乡人躲避日寇,以及她被日寇杀害的经过描述出来,于此可见杨绛对于这位并不讨她喜欢的姑母其实在她心目中中还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读一下文章最后的段落,马上可以发现庄永康写作“该怎么纪念杨荫榆?”是有着其他目的的:

  日寇髦占苏州,我父母带了两个姑母一同逃到香山暂住。香山沦陷前夕,我母亲病危,两个姑母往别处逃避,就和我父母分手了,我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我的姐姐妹妹逃回苏州,两个姑母过些时也回到苏州,各回自己的家(二姑母已抱了一个不认识的孩子做孙子,自己买了房子),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

  杨荫榆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校长时,作风强悍专制,引起师生的不满而冲突,其导火线是1924年秋季开学时开除迟到的三名学生,促使校内发生“驱杨风潮”。

  1925年1月,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她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并派代表前往教育部申述不满,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由于得到教育总长章士钊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她,更使她觉得有恃无恐,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这一来,事情闹大了,学生召开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并出版《驱杨运动特刊》。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坚决支持学生。杨荫榆固执而反动的另一件事是在五卅运动展开后,学生纷纷投入运动,女师大学生组织“沪案后援会”,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而她却招引军警入校,强迫学生搬出学校,宣布女师大解散,关闭伙房,锁住校门,打伤坚守女师大的学生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这情形如同1924年林文庆在厦门大学发生学潮时的处理方法一模一样。林文庆在学潮发生后,提前放假,关闭校内水电,停止伙食供应,下令学生离校,并召来军警以及工人殴打学生。杨荫榆没有认识到五卅运动关系民族存亡,所以此时他是毫无正义感可言。

  1925年8月,杨荫榆提呈辞职信,年底段祺瑞政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并撤销了杨荫榆的校长职务。但是她真正被免职是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下半年。

  庄永康以先入为主的观念,企图利用杨绛的《回忆我的姑母》抹黑鲁迅,并祸延所谓的新马鲁迅“子弟兵”,从而替杨荫榆的不光彩的上半生翻案,这是南洋知识分子不了解中国情况的悲哀和无知!

刘韵仙与南洋女子中学

  1950年10月17日上午8时5分,南洋女中校长刘韵仙在肯士路校门外遭人泼洒硝酸,左眼、脸颊、颈部、右臂皆受伤。刘韵仙受伤后,高声叫喊,一教师急忙拦住学生家长汽车,将她送往医院。据刘韵仙所述,泼洒硝酸之人身穿白色衬衫短裤,似学生模样,年约20左右,脸部看不清楚。此人手持一碗状物,迎面向她泼洒,得手后从小路逃走。事情发生后,震动教育界,前往医院探访的人络绎不绝。案件发生时,其夫傅吾闷据说正在北马旅行,刘韵仙弟弟刘英对记者说:“吾姐办理校政,一向以亲爱温和待人,几十年来始终如一,故获各界的爱护,不料这些扰乱者,不分皂白好坏,而出此恶毒手段,企图伤害我姐。”奇怪的是,警方与殖民地教育局没有任何表示。

  刘韵仙,1901年生于湖南湘潭,曾在燕京大学肄业,后往缅甸,并到美洲从事新闻工作。1923年被胡文虎《缅甸晨报》聘为副总编辑。1927年漫游欧洲,途经新加坡,被聘为南洋女子中学校长。来年与报人傅吾闷结婚,是傅吾闷的第二任妻子,是李光耀新闻秘书傅超贤的母亲,是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的祖母。

  刘英所说的“扰乱者”是谁?为什么要对她泼洒硝酸?这得从1950年殖民地政府有意刁难华校说起。1950年6月暑假,殖民地政府突然宣布华侨中学和南洋女中“被利用为政治宣传,妨碍本殖民地之利益”,下令停办,并限令7天内答复。时值学校假期,明显地看出殖民地政府有意使学校措手不及,其居心不言而喻。

  停办令下达后,华侨中学和南洋女中两校董事会于7月30日假中华总商会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殖民地政府交来的修正条件,并授权李光前前往教育局磋商,再行报告。所谓修正条件是(一)增加监理员之责任;(二)董事部须切实负起责任;(三)校长与全校教员须切实管束学生之行动。修正条件的目的明显,就是向董事部施压,严管学生的行动。在李光前等人努力奔波向新加坡总督请愿,当局在8月11日答应两校有条件复课,华侨中学于14日上课,南洋女中于16日上课。至于有条件复课,其内容包括两校不能收留学生寄宿,华侨中学不得收留外埠学生,当局还将所谓的黑名单交给消防,准备开除大批学生和教师。董事会与殖民地政府秘密进行的黑箱作业被揭露后,社会一片哗然,舆论认为:

  “这是公众的事,又是教育的问题,如果有堂堂正正之理,尽可公开,何必秘密?如果两校董事力求公开,请当局把条件用书面开列出来,并且在报纸上加以发表,以征求侨众公意,然后开会议决,最后据公意和当局商谈,那么,侨众的力量当会团结起来,以作两校董的后盾,为董事分担责任。在这种情形下,谁要提出太不合理的条件,就得多考虑一下……可是两校董事似乎计不出此,当局要他们受秘密,他们就讳莫如深,今日秘密谈商。明日秘密会议,条件秘之又秘,名单黑而又黑,在这种情形下,要商谈有良好结果,谈何容易?”(1950年7月27日《南侨日报》“两中学的紧要关头”)

  1950年7月28日,参与制定华校事务的副提学司李之华在上班时于纽顿电车终站遭人开枪刺杀,重伤送院,殖民地政治部发表声明,指称是马来亚共产党所为。

  殖民地教育局开列了修改条件后,南洋女中首先进行开除学生,并没收黑名单榜上有名的学生之学生证,华侨中学校长郑安伦反而显得冷静。刘韵仙的做法,引起学生激烈反应,举行罢课,然而刘韵仙以董事会为由,坚不退让,还将学生驱逐出校。10月16日,刘韵仙被泼洒硝酸。

  刘韵仙受伤后,殖民地政府没有发表声明指称何人所为,而是出资将她送往澳洲医治,因效果不佳,后来又送往美国治疗。1954年,伤愈返新,重新担任南洋女中校长,1966年退休。

  刘韵仙的丈夫傅吾闷是第三势力分子,1949年中国解放,一批既反共产党又反蒋介石的军人、知识分子集中到香港,以香港为基地,自称为第三势力。另一些没有待在香港,就跑到更远的南洋,新加坡是他们首选对象,这些人蛰居在报馆、学校和文化团体,平时以貌似公允的姿态出现,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政治立场。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不少的第三势力分子因此与英国人攀上关系,傅吾闷就是一个。日本人占领新马三年八个月,日军强占了许多学校作为军营,包括南洋女中。战后,许多学校又被澳洲兵、印度兵占据,学校力争取回如石沉大海,后来英军回来,才陆续归还,然而学校已经被糟蹋的破损不堪,根本无所谓赔偿。说来奇怪,在众多的学校当中,只有南洋女中得到殖民地政府30万元赔偿,此事轰动一时,谁也不知道为何刘韵仙如此神通广大。

  这事情久而久之被人淡忘,刘韵仙照样当校长,傅吾闷照样在报馆。1948年紧急状态宣布后,英国人为了审讯抓获的马共,在金马伦高原设立了培训英军军官讲华语的训练班,其招募的华语教员就是第三势力分子,而且是在秘密中进行,傅吾闷为训练班出了不少力气。那些对大英帝国出过力的教员,在新加坡独立后纷纷成为校长或主任,由此也可见到新旧政权之间的藕断丝连关系。

  傅吾闷在南洋商报为经理时,招引了第三势力分子李微尘进入报馆,此人后来成为李光耀的政治顾问,职位是新闻秘书。李微尘之后,傅吾闷的儿子傅超贤接任新闻秘书,傅超贤之后,傅海燕成为部长。第三势力在新加坡政府眼中有很好的印象,这与英国人的有很大的关系。

  刘韵仙事件已经过去60余年,当年殖民地政府没有发表谁是泼洒硝酸之人,就是知道此事与马共无关,而是个人行为。其实此人早已从学校毕业,因为知道刘韵仙开除大批学生,压制罢课,而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傅吾闷、刘韵仙夫妇与英国人暗中来往,心中气愤而采取泼洒硝酸的行动,目的是让刘韵仙得到教训。此人真实姓名叫刘中国,得手后立刻乘船回国,并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毕业后被派往华东地区成为一名锅炉工程师。

  世事如浮云,岁月匆匆。傅吾闷、刘韵仙夫妇已经作古,而刘中国也已去世,回想当年风云激荡,留给我们的是历史的痕迹!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9月13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13, 2016
2016年9月1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13,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