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剖析李光耀的中国情意结

── 南洋峇峇 ──


  李光耀对中国没有好感,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这种心态源自于他从小就接受大英帝国教育,受殖民主义思想影响所致。在他执政时期,遭到以受华文教育人士为主的左翼势力挑战,至今心有余悸,耿耿于怀。这两个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历,造成他一路来对受华文教育人士的排斥与反感,由此衍生出他的执着看法,把中国当着妖魔之地,厌恶、鄙视、嘲笑,一直不断流露,无所不利用机会对中国予以批评,而且是不友善的批评。最近,李光耀推出他再次出主意,请枪手为他撰写的《李光耀: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中文版(下称《硬道理》),其中对中国说了不少话,于此可以看出他的中国情意结。本文对其言谈加以剖析,让读者得知他暮年的心理状态。

  李光耀在新加坡消灭了华文教育后,原本想要连学校最后的一科华文也连根拔起,其迹象是教育部已经召集初级学院校长讨论是否可以去除“华文”科目,而以其他科目代替。在一般宣传上,卯足气力污蔑华文难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奚落华文无用。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其经济发展如同江河奔腾,迅速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李光耀始料不及,对此瞠目结舌,其心里十分憎恨,而且百思不得其解。正在此时,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加,华侨与外国人开始进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新加坡见此良机,也仿效别人参加一份,这就是中新苏州工业园的由来。李光耀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有赚钱的机会,他是决不放过的。然而他与中国合作,出发点就非常不纯正,因为在他眼里,中国刚刚开放,其官员都是一班土包子,与其合作,是可以从中捞取绝对好处。说明白了就是看不起中国官员,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将他们耍弄于股掌之间。最易于说明这种心理的就是新加坡方面以为可以用英文做为工业园的媒介语,然而一开始就遭到失败。紧接着,李光耀发现工业园旁边还有两个苏州当地政府开发的工业园,心里极为不满,以为中国言而无信,大有打退堂鼓的意思。当工业园不批准使用金鸡湖水源而修竣了连接太湖的水管时,李光耀忍无可忍,大为发火,当众发脾气,摔文件夹,口没遮拦地对记者发牢骚,批评了苏州以及中央政府。此一结果,导致新加坡政府因闹情绪要退出工业园,然而因为签有合约,假如退出,新加坡必定蒙受巨大损失。李光耀因此进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幸亏李岚清部长出来协调,新加坡政府最终以保持23%股份而留下。这场风波,是李光耀对中国的偏执心理引起的,新加坡人民不知伊底,听信官方模糊不清的报道,以为中国真的“吃了”新加坡的钱。李光耀在苏州工业园的短视,说明他一心想要凌驾中国人之上的心理错误,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教训,没有自我检讨。那一阵子,他口口声声说跟中国人打交道要讲“关系”,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李岚清的“关系”,那场风波是难以收科的,也因为如此,李光耀口中经常称赞李岚清,作为对他的报答。

  李光耀对于邓小平似乎赞赏有加,原因何在?他并不是真正欣赏这位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之始,邓小平到过新加坡考察,回去之后,对中国官员说新加坡可以作为一个借鉴,这话听起来无什稀奇,但是李光耀却如获至宝,以为中国可能走新加坡之路。过去李光耀自称新加坡是“非共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如果仿效新加坡政体,假如也仿效“非共”,那李光耀替资本主义社会立了一大功,原因何在,因为李光耀对共产党恨之入骨。反过来说,这也是李光耀个人的“非分之想”,幼稚得可爱。基于打算影响中国,于是在中国的要求下,各种培训班组织起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官员如同走马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新加坡以为自己训练的细胞组织已经埋藏在神州大地。别人的客气,它以为是无知;别人的谦虚,它以为是落后。请别忘了,新加坡建国之初,不也是纷纷派人前往日本接受训练吗?

  李光耀在《硬道理》说老一辈新加坡人对中国还有感情是浪漫主义者,他举例说自己的姨丈,也就是他母亲姐妹的丈夫,想在自己死后葬在中国是一件荒谬的事情,理由是他的姨丈死后并无葬在中国,而是葬在吉隆坡,中国对于他已经是十分陌生的地方。李光耀完全接受英国人的思维,不明白中国人落叶归根的心理,要不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断绝了人民来往,华人回国安葬的心理还是存在的。

  李光耀在《硬道理》中还是搞不清楚自己的祖籍,他竟然说自己的曾祖母是把儿子留在新加坡,而他的先辈(指他的曾祖父)回国后“用钱买了个小官位,还绘了幅身着官服的肖像”,这显然是指大埔党溪乡唐溪村的李沐文。已经有人指出李沐文并非李光耀的曾祖父,其乌龙是李沐文曾来过新加坡,由于李沐文也有一儿子名叫李云龙,与李光耀的祖母邱念娘第三任丈夫同名同姓,人们张冠李戴,硬是将李沐文当成李光耀曾祖父。李光耀祖母第三任丈夫是福建人李云龙,并非客家人。李光耀的祖父确实是客家人,是客家梅县人,并非大埔人。现在,李光耀把福建人李云龙认着是祖父,而且将李云龙籍贯改为广东大埔,真叫人啼笑皆非。李光耀对于自己的祖籍混淆是知其然而不置可否,甚至有将错就错,含混到底的心理,反正不明真相的外人看起来合情合理就行了。

  对于祖籍的乌龙,李光耀还是心存疙瘩,他郑重声明“我不会去参观那个地方,弟弟倒可以去参观了解”(指大埔党溪乡唐溪村),李光耀的弟弟去了,拍了些照片回来,李光耀看了说“一个个像足了乡巴佬,而我差点就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个”。这是什么话?乡下人不是乡巴佬,难道个个看上去要像律师?李光耀鄙视中国人(虽然乱认,名誉上那还是他的乡亲呢)的态度,于此可以看出。

  李光耀对于乡下人要他捐献有精彩的说法,他说“首先是他们要我捐献,我说不,不,我可不是中国人,而是地道的新加坡人”。李光耀夫妇对钱财十分爱惜,当年他上武夷山坐滑竿,只付给抬杆人十元人民币,令人咋舌。他把外国赠送的礼物、诉讼得胜的赔款、卖书所得的款项都捐赠出去,那完全不是自掏腰包的钱,可以慷慨解囊。到中国探亲的新加坡人,不知有多少人为学校、道路、庙宇捐赠,李光耀不是不知道。而他身为一国领导,对捐献不愿表示,还以“地道的新加坡人”表态,潜意识是为什么我要捐献给中国人?个人的铁公鸡与偏见形象,一览无遗。1987年中国发大水,新加坡政府不准民间公开为水灾募捐;2008年汶川大地震,因两国关系有所进展,募捐活动稍有放松。捐献与募捐,不会因为谁是“道地的新加坡人”而说不。

  李光耀把对中国还有感情称作“浪漫主义”,他特意提起陈嘉庚,说“所以陈嘉庚积极办学校,建大学,然后毅然回国”。是的,陈嘉庚毁家兴学,最后回国,他被毛泽东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无上的光荣!对比李光耀消灭华文教育系统,关闭南洋大学,高尚与低下立见。李光耀还说“不过,很少人真正做得到”,那些热爱而又具备领导能力,为民族教育作出贡献的人,的确很少,像陈嘉庚、李光前、陈六使、林连玉……然而却足以让消灭本族语言文化的人汗颜无地!

  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和这本《硬道理》,仍然不忘攻击华文,他说:“而较年轻的一代,受英文教育的,会发现学习华文很困难,觉得跟中国人或其他人打交道太麻烦”,他在此书仍继续一贯态度,极力贬低华文。然后悻悻然说自己在伦敦留学时与中国学生格格不入,反而跟异族可以沟通。李光耀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在伦敦求学时根本听不懂中国学生讲的汉语,内心因自卑而产生恶感。所谓“觉得跟中国人或其他人打交道太麻烦”是他的内心对华语的真实写照,因为他的华语至今仍是难以与人沟通。时至今日,他的内心还是噩梦一般地把留学伦敦的陈年往事挂在嘴上,由此可见,他对华文的憎恶是其来有自,而且是有连贯性的。

  李光耀在《硬道理》中特地提到从事创意广告的新加坡人林少芬。林少芬精通双语,特别热爱自己的母语,她曾经在报章上表述自己对母语的看法。李光耀说林少芬替中国银行制作了广告,而中国银行给了定金,却不准她接受其他银行广告。也就是说,中国方面以势欺人,压制商业自由,所以林少芬只好把办公室设在新加坡。林少芬是怎样与中国银行谈商的,我们无法知晓,不过新加坡愈来愈多公司到中国投资取利,包括半官方机构,却是不争的事实,难道它们都遇上如李光耀所说的难题?李光耀为什么要如此借题发挥呢?其实是他自身对于中国蒸蒸日上,愈来愈开放的商业活动的心存嫉妒,想从中挑剔毛病,以示新加坡是世界上最佳的商业活动中心。另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对他的教训,阴影至今还挥之不去。李光耀对中国毫无坦荡的思维,使新加坡不少人对中国也产生同样的心理,上行下效,一切以我为中心,别人都不好,尤其是一向被看不起的中国。这种低层次的眼光,是偏激与自傲的结果,说到底还是文化认识肤浅所造成的。李光耀对于懂双语的人才十分注意,但是他却十分迷惑,那些懂双语的人才往往是出自讲华语和讲方言的家庭,而不是出自纯粹讲英语而又不会讲华语的家庭。时至今日,新加坡与中国通商已经愈来愈紧密,甚至是新加坡对外投资的最重要对象。而李光耀还在说“千万别在那里设办事处,不然你会成为他们的一员,然后随时被差遣”,这已经不是分析问题,而是意气用事,甚至是危言耸听。

  在此谈一个人物,大家的记忆力如果不错,会记得曾经给李光耀唱生日歌的孙燕姿。孙燕姿也是懂得双语,因为给李光耀唱歌祝寿,李光耀就公开替她说话,称赞说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听她唱歌,因为她懂得双语。言下之意不关华语歌曲,而只是夸赞能唱英语歌曲。李光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固执偏颇,他说的话就是真理。然而,他大概不知道孙燕姿现在几乎大半年在中国唱歌赚钱,靠中国吃饭,每年收入据说有新币五百万元。他关心双语人物,其实只是关心懂得英文再加一点华文就行了。

  当人们问起中国越来越强大,是否会影响和改变新加坡?李光耀有点被挑动情绪,他说“他们口口声声对我们说,国家不分大小,人人平等,说他们‘不称霸’。但只要我们做不合他们心意的事,他们就会说,看吧,你们让13亿人不高兴。”新加坡做了哪些不合中国人“心意”的事?据所知,从文革期间对付中国银行开始,限制中国海员上岸,后来的沙斯事件,李显龙访问台湾的核心利益事件,以及其他诸如午餐肉罐头不合标准等等,新加坡确实曾经“挑战”北方巨人,其导因是新加坡政府在鄙视中国的心理指引下,以为中国远在天边,不足为患,即使冲撞之余,它也无奈我何。自从金融风暴发生后,中国承诺支撑货币不贬值,东南亚国家对中国逐渐放弃戒心而甚至有感恩之意。新加坡看不到这种形势,还在耍弄过去冷战的游戏,以为借助美国势力就可以自弹自唱,其基本国策还是李光耀一人的决定,没有一点进展。李光耀可惜领导这么一个弹丸小岛,他悲凉地说“要是反过来,他们让我们不高兴了呢?我们也不过‘百万’,让几百万人不高兴而已”,这是无奈之言,还算是有点自知之明。

  李光耀在《硬道理》中最为可笑的说法是人们向他提起移民中国的问题,他说“但如果你到中国去,我不认为你会有归属感”。正当新加坡不断引进中国公民时,李光耀却说移民中国没有归属感,难道新加坡可以提供给新移民归属感?李光耀以当年因政治原因寄居中国的马来亚共产党人为例,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孤立的环境,无法和当地人融合一起,他说“你以为你是华人就可以融入他们,但不会是这样的。你和他们已经很不同了,我们已经很不一样了”。马来亚共产党人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孤立地生活,是有着许多考量,不能和一般到中国居住的人相提并论,这是普通常识问题,而李光耀却如此举例,十分不恰当,而且有意奚落共产党人。

  李光耀在此书中表述的,真正的目的是要斩断中国情意结,他毫无惭意地要与中国人划清界限,即使在族群上属于华人,会讲华语,说到底,言下之意是要成为讲英语的新加坡人,不属于中华民族。他说“我们是华人吗?是,在族群意识上是,但我们和中国人一块坐下来,感觉自己就是他们的一份子吗?不可能。就因为你会讲华语?不可能的。大前提是,你的心态和思维,都不再一样了。”会讲华语不一定是中国人的一分子,许多洋人都会讲华语,那么不会讲华语只讲英语更不可能是中国人的一分子,以此类推,新加坡人就与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不知李光耀所谓的族群认同的基础是什么?同血缘?黄皮肤?本族语言?假如把语言因素消灭掉,那不是更加可以和中国人划清界限了吗?李光耀的内心世界,心态和思维,于此可见。

  新加坡地处亚洲,而李光耀汲汲于把新加坡人带上只讲英语的道路,还要他们与来源地母国切割一切关系,把自己称为新加坡人,俨然超脱于血缘关系之外。新加坡人不是一个民族的称呼,如果民族可以这样产生,民族的定义就要彻底改变。只有语言上的硬性统一,不是民族基础的全部,民族的形成因素不是李光耀所能制定的。40多年来,李光耀一直说新加坡只有种族,而不敢称呼民族,这是害怕民族觉醒而不利于统治。今后,以李光耀所剩不多的时间,唯有承认自己还是属于中华民族,那才是他的正确出路,否则将会在历史上陷于不义之名。李光耀的中国情意结就是要彻底去中国化,在这方面,他和台湾民进党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9月27日首版 Created on September 27, 2011
2011年9月2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September 27,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