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读书偶记(一)

── 李公羽 ──


《白马非马》篇是个简单的论说,只是古代文人市民在把玩词汇的一种生活情趣。只要认识‘马’是个普通名词而‘白马’是个特定的名词,指定白色的马为‘白马’就能明白。过关时用来与小关吏狡辩曾得过幸运小实惠。现代人读这篇文章时就有点小儿科目的意味,不是什么大智慧的论说。

在这里想说清楚的是:对立不是相反,对抗才是有敌意的或故意相反,如有恃无恐的对抗;对立且相反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对立、并立、对峙原本只是一种同时存在的、相对的现象,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也有这样的现象,它们也都只是同时存在的对立现象,是我们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种形象状态,我们可称之为‘象态’。这种相对的现象是同时存在的一双或一对象态,例如上与下,高与低,大与小,刚与柔,它们都是一组对立的现象;用相对推理来描述就是上面的和下面的。以一条线作为界限,在界线之上的为上面,在线之下的为下面。如果没有界线而是一个平面方形,就是上边的线与下边的线。其概念是这两条线是同时存在的对立;如果去掉这些条件及下面的线,上的就不成其为上,没有比较就没有上与下之分,也就没有对立之说。当然也没有并立、对峙之说。

如果我们用形容词加在对立、并立、对峙等等这些同时存在的相对的现象,这组相对的象态于是有了好坏,善恶,快慢,美丑,明暗,开明、野蛮,刚柔、强横等不同义意的词汇,若用来比较,其中有些也含有相反的意思,可形成一组对立且相反的特例。若用作对抗时则更显其相反性质,甚或变成另类的、强烈或明显相反观念的特例。在人为的环境里这些不同的意义便产生差与异的概念,失去原有的中和及持恒的象态;在比较或对比之下,便有了佛家所说的;“境由心造”。它所衍生出来的狭窄成见、短视意见成了众说纷云的众议,于是人际间的言论纷飞,似无序若有次第的乱象,从此以後没有停息过争意,直至今时今日,于是人们眼中产生不同观念及心境的众生相。个人的心境由个人的心理或体会所形成,有时合理,有时不甚理性,有时不理性且有情绪上的冲动、不思而行,甚冒险。有理性的思想该是经过脑子的深思熟虑,三思而後行。每个时代不同种族的众生相都能在人类发展史中看到他们的面目,也是全球人文世界中所出现正面与反面及多面的真相与实情,在不同时代的中外故事、小说都可看到其中的不同色彩。众生相所显露的美善与狰狞都会给其他人留下印象。譬如伪善,伪善行为要在整个经历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能以小说、故事的形式才能说明白;从中外小说、电影故事中都可看到。伪善是隐形的存在于抽象中,只能以语文文艺描绘其性格的阴暗象态。如果是恶意的隐形意念,经过反思的挣扎改不了,还是变成实恶假善的伪善。伪善者们不可取之处是在一条竞争路上走到黑,到了衰老时还是要宣称自己是救赎者,尤其是对曾经要求他们帮助的弱势人们的救赎者。他们知道自己的智力不及犀利敏锐人士们的能干与智慧,但也看到一些人士不在势时的弱小;伪善者们不忘自己曾经的优势(如有公职、有财势等),失势了还是要宣染那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在势时的得意。当然对抗者们也没忘记自己曾经的峥嵘岁月。

现今人类有科学思维的冷静理智头脑及发展高科技产品让人们有另类事可做,至少能为全球的世界和平作出一些有意义,合于天地人三才的、有和合且融会贯通的未来,也有可遵循的平和道理与途径。

意识形态之意,本人认为是:在‘自已的意识中所产生的形状象态’,这象态是怎样的形状都内存于各人思想中,例如漫画家笔下人们、动物等的人格、个性及行为;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等等皆是作者们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意识是由人们的联想所产生的某种认识,其正确度是可斟酌,也可被肯定或否定;是感觉中的东西和内容。意识比感知留下的印象深刻些,能表达出来,感知作消遥游其意识也自由。闭门时个人的觉识自由空间更广阔,若面对大众时就仅存有限自由,譬如在公共场所,适应当时待人接物的套式礼仪等等。政治界的人们若闭门造车便是独裁专制,所造的车能否行走或飞或多久是关键;不能行走、不能飞便有呜呼哀哉的失落。人们是否在追求虚的形容词语文里所描述的形态还是社会现实中的活人活像,作为第三人的姑且听者不置可否,随心随性,既无影响则顺其自然,若有影响则须当真、认真考虑。在这样的情势中受影响的第三者是可塑、可左右;但也可处在被动。第三者们选择坐享其成或选择族群奋发独立于影响力之外,仅在能力所及的一念之差就情形各异或晚节不保。文明的第三者们讲求文雅、有礼、整洁、美观等等;开明人们期许的是公平、判断公正、包容和而不同的善意及合于时代的众情公理等。

写于2017春季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7年6月23日首版 Created on June 23, 2017
2017年6月23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ne 23,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