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北美春秋:圣诞不快乐

── 黄吉生 ──


加拿大是以白种人为主的国家,他们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因此圣诞节成了加拿大最大的节日。在圣诞节和圣诞节前,大家碰面,不管是不是教徒,彼此都会说声:“圣诞快乐!” (Merry Christmas!)

有些公司和工厂会在圣诞节前后放长假,学校也是如此,因此圣诞节成了家庭团聚的好机会。那些有孩子在外工作的父母,都希望他们回来团聚。圣诞期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那些孩子在外成家,不想年年回家,有些父母便想尽办法要他们回来。有时是父亲(母亲)对孩子说,你们的母亲(父亲)身体不好,你们回来看看吧。当所有的借口都用完了,母亲不得不对不愿回家的孩子们哭诉说,你们的父亲最近变态了,他居然提出要离婚。孩子们听说父母要离婚,这是何等的大事,只好回来调解。这是个夸张的笑话,说明父母是何等的关爱子女。

圣诞节变得商业化

这些年来,圣诞节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到处都是促销广告。例如圣诞节亲友之间送礼,越送越贵重,那些亲友众多的,得花上一千几百元(加元,下同),对某些人来说,这可是个大负担。这也难怪,加拿大零售业一年的收入中,圣诞节的营业占了40%。如果不在圣诞节期间出尽招数大赚一笔,更待何时?于是圣诞节前大家都在抢着买礼物,有时买的礼物并不适用。有些人不知道要买什么礼物,商家看准这一点,近年推出礼物卡,从10元到100元不等。将礼物卡当礼物,让对方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算是坏主意。但礼物卡不能换钱,只能购物用,如果那间店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礼物卡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些还有使用期限,过期作废。

停止交换圣诞礼物

刚来加拿大时我们认识两家洋人朋友,后来成了知交。入乡随俗,圣诞节也交换礼物。起初几年觉得有趣,后来觉得礼物越来越难买。洋朋友甲一家4口,洋朋友乙一家有6口。有一年花了60多元给甲买了一个榨果汁机,他们夫妇通情达理,可能觉得礼物太贵了,便说他们想要一套茶具,在某某店可买到,问我们能不能将榨果汁机退掉。我们当然说可以。那套茶具只值20多元。乙家住在离我们600公里的地方,每年买了礼物,还要在圣诞节前邮寄过去。前几年他们提起他们年纪大了,现在孙儿女成群,买礼物忙不过来,建议我们停止交换礼物。我们当然同意。找个机会和洋朋友甲商量,大家也同意停止交换礼物,让我们在圣诞节不必为买礼物而头痛。

我曾在加拿大一家皇家公司工作了20多年,每到圣诞节之前,上司要请下属吃顿饭,算是慰劳。同组的同事借机一起去吃饭喝酒,庆祝圣诞。部门有午餐会和舞会,大家喝酒和交换礼物。公司也举办大型晚宴和舞会。我不会喝酒,不会跳舞,更怕“血拼”(shopping 购物),碰到这些场合,真是头痛。

一个当药剂师的朋友对我说,圣诞过后,来买止痛药的人特别多,主要是治头痛。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圣诞节前用信用卡大买特买,现在账单来了,能不头痛吗?唉,对很多人来说,真是圣诞不快乐 !

(原载《南洋商报》专栏〈北美春秋〉,2009-12-26。)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09年12月27日首版 Created on December 27, 2009
2009年12月2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December 27,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