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以及和华侨的关系

── 叶德民 ──


  毛泽东指出,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可见他的思想和实践,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首先他提出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二、他提出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第三、国家必须统一,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精髓所在。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庆,一个多世纪前,一批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的民族主义革命者,前仆後继,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气馁,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其中湖北省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渗入湖北新军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农历辛亥),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此役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终於推翻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满清王朝,彻底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的近代史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索救国救民、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燎原之势席卷古老的神州大地,紧接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为中国的革命增添了动力。毛泽东、瞿秋白、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还参加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不少人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孙中山先生主张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倡导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育了不少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秀将领,并共同北伐统一中国,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可惜孙中山先生英年早逝,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但蒋介石、汪精卫及其一伙夺取了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背叛孙中山先生的政策,进行清党残杀共产党人,发动内战企图消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由於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维,下令不准抗拒日本侵略军,并令东北军统帅张学良率军退回关内剿共打内战。蒋介石倒行逆施的反革命行为,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引起国民政府爱国将领的极度不满。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与共产党合作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綫联合抗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斗,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辛亥革命干将汪精卫等一伙,却投靠日寇走上汉奸的不归路,成为民族罪人遗臭万年。抗日战争胜利後,可惜蒋介石依然不忘要消灭共产党,不顾亿万人民反对,再度发动第二次内战。然而中国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在亿万人民的支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战4年,歼灭了数百万美式装备的蒋家军队,蒋介石溃败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联合其他各民主党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美帝联同西方列强在朝鲜战场上越过38线打到中国的鸭绿江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国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经过3年的血战,将美帝及西方列强的军队击退到38线以南,并签下停战协定。从此中国国威大振,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板立足於世界。

  蒋介石败退台湾,带走了所有的国库黄金,以及几乎所有的故宫文物,留下一个烂摊子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西方列强除了军事围堵,还实施物质禁运封锁新中国。到了五十年代末,毛泽东领导的共和国不同意与苏联组成联合舰队和出让军港,也遭受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封锁。在如此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共产党领导的年青共和国,没有依赖外国,完全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建设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共和国很快就独立自主地拥有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强而有力地保卫祖国的疆土和经济建设。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被人认为是浪漫、空想和脱离现实的构思,今天62周岁的共和国早已一一将之实现,并超越之。共和国由北到南的深水港的吞吐量皆位列世界前茅,全国铁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早已通到西藏的拉萨,而时速近400公里的高速铁路则领先世界,三峡大霸也已投入运作,还有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十余年,共和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可以说是符合孙中山先生的理念,甚至是孙中山先生所想像不到的,而共产党领导其他民主党派执政的共和国却完全做到了,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健步迈前。纵然今天共和国依然受到西方列强的围堵,加上国内仍然有这样、那样的腐败和贪渎以及其他的缺陷,还有国内外西方列强的马前走卒配合西方强权帝国,企图以西方的政治价值强加给共和国,使共和国变色丧失独立自主,沦为西方霸权的附庸,简直是痴心妄想。共和国在61年前能够在朝鲜战场打退美军,并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走到今天。今天也一定能依靠全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对付西方的军事挑衅,并一一克服今後的任何困难。

  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同时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累积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更是符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髓和遗训,中国必须要统一。从此国、共两党一笑泯恩仇,携手为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辛亥革命与南洋华侨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除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精神,还要铭记当年海外华侨的巨大奉献精神和卓越贡献。当年被西方列强欺凌,野蛮瓜分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积弱不振,使华侨成了海外的可怜孤儿。当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流亡海外,号召和动员华侨积极参与革命,受尽凌辱和欺压海外侨胞,无不一呼百应,热烈响应,捐集巨款支援革命。在新加坡华侨张永福(抗日时期,跟随汪精卫沦为汉奸)的大力支持下,1906年,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为辛亥革命在南洋的重要基地。

  1910年,孙中山先生将原本设在新加坡的南洋总机关部转移到槟榔屿,当年追随和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而倾家荡产者为数不少,其中著名的就有“槟城三杰”,吴世荣、黄金庆和陈新政。同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革命党人的会议,筹备和策划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失败,牺牲了近百名革命烈士,其中近30名新马华侨的忠骨就长眠在黄花岗的黄土下。同年12月20日孙中山、陈新政和庄银安在槟榔屿创办《光华日报》,号召海内外华人团结一致,推翻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清政府,今天《光华日报》依然健在。

  当年孙中山先生赞扬华侨是革命之母,恰好精辟地说明了华侨对辛亥革命的巨大付出和贡献。

2011年7月6日



自强不息 力求上进

2011年7月6日首版 Created on July 6, 2011
2011年7月6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July 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