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半百之后

── 湘 灵 ──


  目前全球人口急速老化,而据老年学的研究显示,毎过十年就有更多人能活得更久。即“知命之年”的五十族群,耳顺的“还历”之花甲六十一族,“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之辈,以及年逾八九十的耆艾长者等的总体人数正在与日俱增。这意味着年过半百者,由于生活的改善,医薬的发达,寿命随之不断的延长。如此一来,对于往后或长或短的日子,难免会作深层的思考与再三的斟酌。半百之后,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如何活出生命的巅峰?又该如何将所剩余的岁月回馈社会等课题。

  一般而言,悲观者哀叹:“50岁失去了理想,60岁失去了健康,70岁失去了期盼。”即年过半百,形体龙钟,精神颟顸,风烛残年,尽是灰涩。反之,乐观者则认为:“50岁拥有了经验、60岁拥有了轻松、70岁拥有了彻悟。”即年长未必丑,犹如老树的风骨嶙峋,别有风采。不仅如此,年长意味着成熟,半百之后,经历沧桑、增长见识、变得成熟坚强、化为超脱自由。换言之,从日夜拚博到从容自在,从尽力积累到释放回馈。正所谓:“最好的日子还在前面呢,生命的创造缘起,为的正是最后那段时光。”

重新出发

  放眼望去,人生的开始一再推迟,诚如冰心所言:“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冯友兰言道:“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88岁,茶是108岁。)西方80岁的爱默生也积极说道:“我还在学习。”年届半百,正是人生转捩点,也是人生全新的开始,再度学习怎么生活,如何转型,如何将自我发挥到极致。它是生命的新阶段,一连串新的开始,重新出发,自我发现、回归自我,自我更新、自我绽放,全面发挥自己,好好活出自己旳生命,活得淋漓尽致,去成为最好的自己。

  中国作家季羡林于晚年述怀中写道:“五十一过,又仿佛一场春梦似的,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踟蹰。”年登耄耋,深有感触的言道:“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在学术研究上的冲刺点则是在八十岁以后。”而且“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想成为行尸走肉。”就如萧伯纳所言:“在己身未填沟壑之前,彻底地用尽自己。”

  回眸反思,半百之前的稚弱激情,富于直觉。半百之后的稳健睿智,长于深思。以往是学习智慧的时期,如今则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半百之后,正是第二个人生的开始。以往的人生是往外寻,如今则是自我审视。

  年过半百滋味多。既苍桑又清新,既复杂又单纯。既看透又看淡,既接受又包容。外貌渐凋谢,智慧展魅力。返朴归真仍有梦,成熟有余显风韵。历练虽深,童真犹存。举凡具有积极心态的年长者,纵然体力渐衰,精神却不会老,且智力与判断力仍可能继续增长。暮年不全是凋敝和衰老,而是内在新生命的成熟和勃发。有道是:“暮年是思想凯旋的岁月。”年长不可叹,可叹是老而虚生。

愈活愈宽

  半百之后,可以愈活愈宽,也可能愈活愈窄。前者是身处天地间,后者则最终就局限于骨灰匣子里。罗素说得好:“生活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涓涓细流,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激烈地冲过巨石、飞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退远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汪汪一片,浩瀚无边,河水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天天更新

  年逾半百,“不是年年变老,而是天天更新。”它是生命的沉淀,全新的开始,生活内容的演化,生命品质的提升,最后幸福全在此。诚如苏轼高吟:“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014年12月26日)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5年2月1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1, 2015
2015年2月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1,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