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独居生活的检视

── 洪雅琳 ──


  据英国《卫报》报道,全球独居人数15年间增长了55%,即从1996年的1.53亿人增至2011年的2.77亿人。而瑞典的独居人数最多,47%的家庭只有一个人;其次是挪威,比例为40%。而日本30%的家庭中也只有一个人。在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单人家庭也增长迅速。

  在我国,根据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从2007年至去年,本地独居人数已激増近26%,其中尤以55岁以上的独居者更是高达14.9%,远比2005年的5.6%高。这无疑是现代成熟城市的一大转型趋势。宏观而言,它不仅涉及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更是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及国人思维上的变革,同时也成了我国的智慧国计划中所面临的另一挑战。

  首先,独居现象究竟是出于自我选择抑是廹于无奈?据调查结果披露,不同年龄层的独居住户,各有其不同的因素而选择独居。就如高薪单身者响往个人隐私及自由自在的居所,有些独居者则是为了确保家庭收入不会超限,从而让家人能享有更多津贴。

  另外,某些年长的丧偶或失婚者,由于儿女婚嫁而成了独居者,其中有一些是无依无靠或无法与子女共处的年长独居租赁组屋者。看来,年轻人多是为了个人的自由与隐私权而选择独居,年长者则是由于现实生活而无耐的独居,后者是尤须多加关注的弱势群体。

  其次,从心理层面剖视独居生活的利弊来看,据研究者表示,独居的兴起,或是由于现代生活压力太大的无奈之举,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交际疲劳”。它也可能因此改变人们理解自我以及亲密关系的方式,甚至影响人际沟通模式。

  其实,适当的“独处”,确实有益审视内心、并给自己一个完全放松的空间和机会。但若是长期的独居生活,则可能心理失衡,变得孤僻冷漠、消极倦怠,甚至有可能诱发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老人独居生活综合症”。简言之,独居者固然清静自由,可也难免空虚寂寞。

  再者,就制定国家社会政策而言,由于目前独居者多属教育程度及收入较高的不婚或迟婚的年轻人,他们是既有能力且日益多偏向于独居。这种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及思维的变革,导致独居住户日益增加,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发展。诚如专家学者指出:“当独居者越来越多,他们被抛离社会安全网的风险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社会转移措施倾向于一般核心家庭,这可能意味着“日益增加的独居住户将相对更脆弱。”有鉴于此,今后拟定整体社会的政策时,无疑也须将独居住户日益增加的趋势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随着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形成一种独居文化。它不仅影响了全国人口的结构,整体的社会文化,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国民的精神面貌。就个体而言,结婚成家也好,孑然一身也罢,最后或许都是一个人。一言以蔽之,人生到头来终究要独自面对。虽然如此,不论独居生活是出于选择,或逼于无奈,我们都须认真面对或勇于接受,而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总而言之,举凡条件好,能力强的独居者,不妨在满足个人的欲望之余,仍可尽己所能的协助弱势的独居者。如此一来,弱势的独居者就不会被抛离于社会的安全网之外,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关注与照顾,从而减轻他们的孤独寂寞感。这不仅是以往甘榜精神的延续与发挥,更是能突显我国的人文精神,何乐而不为?

(2014年12月18日刊登于《联合早报》)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4年12月18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18, 2014
2014年12月18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8, 2014